中山“红豆”发新枝③丨小萌娃学唱大戏,一招一式都不简单
栏目:视频 来源: 发布:2021-12-13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小萌娃学唱大戏 

“落花满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荐凤台上……”

每逢周六的傍晚,中山市青少年宫516课室便传出孩子稚嫩的歌声,这是本学期粤剧少儿班教授的主要歌曲之一,广东人家喻户晓的《帝女花》之《香夭》。

“唱这首歌可不能笑,要愁眉苦面。”指导老师钟绍辉一边口头提示,一边给身穿“水袖”的“公主”“驸马”做动作示范。但孩子难掩天真本性,听闻此言,反而捂嘴偷笑。


两小无猜的“公主”“驸马”

“公主”赵希圆今年7岁,因父亲是外省人,家庭语言以普通话为主,她是通过模仿老师的发音学会了这首歌。她坦言,起初每次来上课都不太愿意,因为要练基本功,但下课时她又舍不得走了。 一年下来,除了会唱《帝女花》和《红豆相思》,她和同学们还学习了走圆台、水袖功、耍花枪,并尝试过戏剧化妆。“我们自己化的妆真是丑死了,哈哈。”

为何要来学粤剧?孩子们七嘴八舌,但理由相似:因为喜欢。“小时候我去阿太家,在门缝偷看电视机里播粤剧,看到不想吃饭呢。”六岁半的黄宝莹细声细语,集体排练时,她很是入戏,偶然摆出兰花指,微微一笑眉目含情。

6岁半的黄宝莹(前)和小伙伴一起学习水袖功。

◎前缘再续的“小红豆”◎

“起初我们只有五、六个学生,现在有十多个了。”中山市青少年宫培训部部长伍竹洋介绍, “我们很早就开设了‘南国小红豆’班,只是曾经因为没有授课老师,一度搁置。”他回忆道,2017年初,中山粤剧界前辈李凤琴找到他们,问起此事,因彼此皆有传承粤剧文化的想法,双方一拍即合,该班才得以再续。“我们希望改变大家的偏见,粤剧不仅是老人的爱好,粤剧体现了广东传统文化的精髓。


钟绍辉(右一)来中山教授粤剧已将近十年。

最初,市青少年宫的粤剧班是免费课,老师是志愿者。后来,考虑到老师教学不易,他们便以公益价格推出培训课程,给老师提供一些补助。目前粤剧班面向4岁以上孩子招生,只开设了两个班。指导老师钟绍辉毕业于湛江市艺术学校粤剧系,来中山教授粤剧已将近十年,她的学生涵盖老中少幼,平时也活跃在中山各大粤剧舞台上,是2020年度中山市十大唱家之一。在今年的“粤剧送戏下乡文化活动”,她多次带领学生一起登台。唱《红烛泪》的“大师姐”梁靖岚是其中之一。跟老师学了三年,11岁的她在动作拿捏和表情演绎上都已有了几分模样。

梁靖岚演绎《红烛泪》。

问梁靖岚喜欢粤剧哪一点?“服装和舞姿!”她不假思索道。再问她将来是否会往粤剧专业发展,她沉默了,面露迟疑。

“经过舞台锻炼,孩子进步很多,不过现在她停课了,家长说要升毕业班了。” 钟绍辉惋惜道。通常,上了小学高年级以后,很多孩子就不会再来了。


◎学粤剧考验学生的毅力和耐心◎

“疫情之后,粤剧班报名人数明显增多。”市青少年宫培训部部长伍竹洋表示,“这与大家对文化自信的提升和本土文化的认可分不开。” 但和其他才艺培训相比,粤剧兴趣班依然是“冷门”,记者发现,无论是在培训机构还是学校,学粤剧的男生都明显少于女生。“很多男孩受不了学基本功的辛苦,中途都退出了。” 一位小学的粤剧指导老师透露。


学粤剧的小男生。

据悉,愿意给孩子学粤剧的家长也是少数,一方面是粤剧基本功练习比较辛苦、学出成绩的过程漫长,加上升学压力渐显,能坚持学下去且能够上台表演的孩子不多。

在市青少年宫和石岐中心小学的两次拍摄中,我们都看到同一个身影——8岁的林素帆,她能将红线女的首本名曲《荔枝颂》完整演绎,有板有眼。

8岁的林素帆演绎《荔枝颂》。

“素帆5岁左右在珠江夜游时刚好坐上红船,上面有红线女戏班的表演,从此就迷上了粤剧。” 林素帆的妈妈罗丽莎还珍藏着孩子第一次与粤剧“触电”的照片。

林素帆首次看粤剧是在珠江夜游的“红船”上。

罗丽莎十分支持孩子的兴趣,但发现找合适的老师并不容易。“会唱粤剧的不一定会教,会教成人的不一定会教小孩。” 她四处寻觅,终于欣喜地发现了青少年宫的粤剧班,后来又幸运地遇上小学开设粤剧社团。“之前,女儿在学校唱粤剧还曾被同学取笑,说不知道她在唱什么。现在她有了同伴,还能保证每周2-3次的粤剧课。”


“我们都爱学粤剧!”

女儿学了差不多半年的“私教“才能唱完一首《卖荔枝》,但罗丽莎并不觉得课程太慢,“老师是逐字逐音逐个动作教授的。”她说,“艺术本来就该精益求精,慢就是快。” 她发现,学习粤剧之后,女儿对家乡的认同感增强了。“她会主动要求参加一些乡村研学游,对有关宗祠、乡史等广府文化知识也产生了浓厚兴趣。”

谈到女儿从艺的未来,罗丽莎尊重孩子的意愿和机缘,也有一些犹豫:学艺需要吃苦,还需考虑就业。“从事传统艺术的民间艺人都很不容易。作为母亲,我当然希望孩子无需为三餐发愁。但没有人传承,粤剧就会慢慢在艺术的海洋中淹没。”

◎学粤剧不一定是为了唱粤剧◎

有家长也疑惑,古老的粤剧如何适宜儿童学习:传统粤剧以情爱题材为主,如何让孩子理解比较合适?高难度的动作和高亢的发音是否过于勉强正在发育中的他们?

记者询问了一些专业粤剧演员。他们表示,粤曲中还是可以挑出一些适合少儿演唱的内容,如《双飞燕》《红豆相思》《荔枝颂》《行花街》《岭南春》《林冲上路》等,音域和动作也可根据少儿的特点灵活升降、量力而行。“我们送戏进校园时,一般会选场面热闹的戏,侧重展现粤剧中的舞蹈和音乐。” 广东香山粤剧团团长黄嘉裕介绍。

根据记者的查阅,目前尚无官方出版的少儿粤剧培训教材或歌曲集,但一些重视粤剧传承的学校有编撰校本教材。有粤剧名家也意识到适宜少儿演唱的粤曲不多,目前正在积极创作,如广州市曲艺家协会的老前辈们就曾专门编写出一本儿童戏曲集,被粤剧中国保护中心授予粤剧传承基地的广州市三元坊小学也汇编有适合小学生使用的《艺苑芳园》特色教材。在香港,有“查笃撑”儿童粤剧协会专注于原创儿童粤剧创作,同时开展“儿童教育”,传播中国文化。

“学粤剧,不一定是为了将来唱粤剧。” 粤剧老师和学员家长对此基本达成共识,粤剧是一门综合艺术,涵盖唱、做、念、打,是对孩子语言表达、身体协调、音律节奏等方面的整体训练,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熏陶。

“我希望更多本土文化能走进校园的课堂,也希望社会能给传统艺术更多生存空间。” 身为家长的罗丽莎向记者表达了她的期待。


◆中山日报社云媒体中心
◆统筹、文+/ 廖薇
◆编导/舒饭 廖薇 
◆图+10、视频摄制/ 黄艺杰  
◆鸣谢/ 中山市青少年宫 
◆编辑:廖薇
◆二审:谢琼
◆三审:程明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全市暴雨预警降级为黄色
12926人浏览   2025-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