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丽:中山人吃面包的量是很惊人
朱家丽很记得她是新千年伊始来到粤香园门市部工作的。粤香园是一间生产馅料的老厂,主要是生产莲蓉、豆沙,1990年成立,来到今年正好30年。门市开于1999年,位于光明路,卖一些当年最常见的粮、油、糖及面粉之类,品种单一,60平方的铺面就已经既是铺面又是仓库了。朱家丽从刚来到时的什么都不懂到现在掌管整个粤香园,20年间,她不但看着这家老食品厂的过往、此时和望向它的未来,她还见证着中山烘焙业发展走向的每一步,一个关于中山人“有面包”的小康图景。
△上图:朱家丽在工作了20年的门市部整理货品。
下图:粤香园是光明路最早有烘焙原料卖的铺头。
朱家丽从记货品名字学起,勤奋地学习所有流程,不过如今,她再勤奋也很难记得到全部货品的名字了,因为如今这个小小门市的货品已达4000种,它们多数囤于仓库,仓库已从门市对面大墩村400平方面的地方,今年2月份刚刚搬到位于白沙湾的工业区,面积扩至1300平方米,有冷库,能进几辆货车。货品几时发往哪个镇区哪条线,已安排妥当,井然有序。
△琳琅满目的货架
朱家丽记得,她入行几年后,慢慢增加进一些烘焙原料,他们还是中山最早有烘焙原料卖的铺头。到2010年左右大约10年前开始中山人对烘焙慢慢进入高峰,到今年疫情到现在可说创出一个最高峰值。
“中山人一直很爱吃面包。记得从20多年前有第一家采蝶轩面包开始,中山人就带起了吃港式面包的风潮。这个潮流不仅在中山带动,甚至从广东涌向全国。”朱家丽回忆说,“这二三十年的培养发酵,中山人特别爱吃面包,我就听说过中山人吃面包的量是很惊人的!”
△1300平方的新仓库,装货能力比以往大很多。
在粤香园的仓库里,存放着各种牌子的优质面粉,朱家丽给记者清点了一下,一共有十多个品牌,约共25吨,其中的南顺金像牌面粉,朱家丽看着很是感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的中山温泉面包人们有多向往啊,温泉面包的第一包面粉用的就是这个金像牌,你不能想象当时搞一包进口面粉有多难,需要批文从香港带过来。”
◎红姐:做面包30年,养起一个家
△在市场档口制作了30年面包的红姐
红姐是张溪锦记面包屋的老板娘,从1989年开始在锦记做面包,至今已30年,从上世纪90年代搬到张溪市场门口,锦记面包屋成为繁忙热闹的张溪市场入口处的一个风景——人们开工收工,上学放学,进出市场,停下在这里买个面包带走……这显然是这一带居民的一种生活习惯。从早上5点起床做第一轮面包到晚上七八点收市,一天出几轮面包糕点,西式的,中式的。“辛苦是辛苦,每天不停,做了30年,但我觉得很满足,很踏实,养起一个家,过得好好的,不是很好吗?”红姐一边做生意,一边跟记者说;一会听客人要求,进面包房捧出一盘新鲜热辣的菠萝包。
锦记是粤香园的老主顾,“靓的材料是我们的生命,现在的材料越来越丰富,质量要多好有多好,不愁没有好材料,我们要不断学习才能跟得上。”
△面包融入了街坊生活里
像锦记这样的旧式面包铺可以说是越来越珍贵,它是几十年前相对不多的从事做面包这样的烘焙行业的人坚持下来的结果。而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如今市面上从事烘焙行业人数已相当庞大,竞争也愈显激烈,结果是市场上面包糕点的种类口味异常丰富,质量上乘,百花齐放。中山人,不管你住在哪里,楼下都有一间合意的面包屋,任何时候可提供或经典或创意又总是很新鲜的面包和蛋糕。
◎胡燕燕:为中山人做面包,我很开心
△胡燕燕之所以选择在中山开面包房,是因为她喜欢中山休闲、富足、有人情味的生活气息。
帕纳德是几位年轻烘焙师在2014年成立的面包品牌,如今在中山已发展了9家连锁店。他们的特点是新日式、现烤。在他们的每一家店,无论店面大小,都有面积占比很大的可视面包房,顾客能看见面包生产的全过程。“我们旗舰店连办公总共有1000多方,面包房每小时生产1000个面包。”帕纳德运营总监胡燕燕说。
胡燕燕是新中山人,来自江门市,从事烘焙行业13年,当初因喜欢面包入行,中山人热爱面包的氛围深深吸引她,于是,她和中山的两位烘焙师伙伴一起开了帕纳德。
“我常被我的顾客感动,他们爱面包爱到极致,不论风雨,不论路途。有一位顾客,除了晚餐,早、午、下午茶都是在这里。这个例子虽然极端,但很多中山人早上的确喜欢吃个面包,喝杯咖啡或者奶茶,再去上班。”提到顾客和街坊,胡燕燕露出喜悦的笑容,“我非常喜欢中山这种休闲、富足、有人情味的生活气息。”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山采蝶轩的创新面包生活,
到如今各式各样个性化烘焙工坊,
这二三十年,
中山人基本过着“有面包”的小康生活,
也从未停止过寻找“面包”的努力。
小小的中山,惊人的面包消耗量,
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山人生活的富足。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策划:魏礼军、黄俊杰、郑建玲
◆文+/记者 詹琪琳
◆图+13,视频摄制:陈晨、郑建玲
◆编辑:詹琪琳
◆二审:韦多加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