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从第一缕阳光开始,位于民众镇的伟丰农场就陆陆续续热闹起来。
“不是所有的坚持都有结果,但总有一些坚持,能从冰封的土地里培育出怒放的蔷薇。”这是伟丰农场员工周宝莹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从2015年入行至今,周宝莹一直都抱着“小白”的心态学习,在行走中一点一点积累经验。经过将近5年的磨练,她也从“小白”蜕变成了一位新型职业农民。
入职农场,抱着“小白”心态学习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五月伟丰农场内300多棵荔枝树上挂满火红的果实,进园就能感受丰收的喜悦。橙色工装,齐耳短发,皮肤白皙,作为一名新农人,周宝莹与面向黄土背朝天的普通农户略微不同。
2008年从华南农业大学毕业后,周宝莹从事过营销、策划、旅游杂志采编工作,但从未想过会与农业结下不解之缘。2015年,一个偶然机会,周宝莹进入伟丰农场工作,近5年农场工作的沉淀,让她不断成长,先后取得了新型职业农民与研学导师证书。
“对于农业经营,可以说是从零开始。”周宝莹坦言,开拓市场、团队建设、线路设计等一系列工作,都要从头学起,多问肯干就是最好的方法。2017刚坐完月子不久的周宝莹接第任务——接待1300多名学生的研学团。“第一次接待这么大规模的研学团,对于我而言非常重要。”周宝莹说,从接待前几天开始,她就开始抠活动细节,反复交接活动流程,确保活动顺利推进。研学团活动的顺利完成,让周宝莹非常有成就感。
一直行走在学习的路上
只言片语中,周宝莹总笑称她是行走的新农人,在行走过程中不断收获成长。只要有时间,周宝莹就会到园内行走观察,路标指示牌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卫生死角、游乐设施是否安全等。行走中,周宝莹也发现园内荔枝树是很好的资源,便与团队商量策划“水乡丹荔文化节”,借助原有资源与水乡丹荔的文化,设计出系列节庆活动。比如吃荔枝比赛,荔枝宴,担荔枝等。就是这样,周宝莹一直在路上,不断思考挖掘园区资源,丰富园区特色内容。
“只有深入实践,不断行走摸索,才能有所得。”周宝莹坦言,她和同事还经常前往周边农场学习,最远去到了浙江省,几年下来,大大小小去了100多个地方。“每到一处,悉心观察,与相关负责人交流必不可少,遇到不懂的农业知识,我就请教相关技术人员或者百度解决。”周宝莹说,这一行没有捷径,必须脚踏实地去实践,了解大自然规律,勤于思考累积经验,才能有所收获。
“农业这一行很累,唯有热爱才能坚持,只有沉下心来,才能走得更远。”周宝莹认为,这几年来,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农场发展,她都收获满满。从刚入农场时的五谷不分,到现在深入了解许多农产品特性,并让每种农产品效益最大化,日常经营遇到的问题,也能沉着应对。农场发展壮大后,前来游玩人数渐多,也带动了周边100多位居民就业,通过产业兴旺带动了乡村振兴。
“不是不羡慕大城市的生活,或许这里才是我的桃花源。”说起往事,周宝莹感触颇多,“这几年工作很累,风风吹日晒,但是仍然很值得,在这里我遇到了许多良师益友,许多嬉戏温馨的场面都温暖着我。”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文+/见习记者 陈雪琴
◆图+2/记者 余兆宇
◆视频摄制/黄艺杰
◆编辑: 周振捷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