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泰民安盛世跨,丰收喜讯传万家……”陈治球一边敲着挂在手上的龙舟鼓,一边笑吟吟地唱起了咸水歌。从小倾心于“龙舟鼓”这种表演形式,陈治球在传承的同时,也将它带上舞台,为“龙舟鼓”的演唱注入新活力。
年过七旬的陈治球是民众镇人,他介绍说,龙舟鼓起源于屈原的故事,据说为了保护投河自尽的屈原的身体,人们便划着船在水面上敲锣打鼓、以求驱赶鱼虾。而步入现代后,这一传统习俗以表演的形式传承至今,每逢重大节日,民间艺人就会来到村中进行活动,敲着龙舟鼓、唱着咸水歌,他们挨家挨户为人们送上祝福,“龙舟鼓的歌词往往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赞颂、对他人的祝福,因此大家十分欢迎他们造访,常常准备好煎堆、红包等表达感谢,5分钱的一个红包已经表达了最诚挚的谢意。”尽管龙舟鼓表演中唱的是以生活为题材、随口便出的咸水歌,陈治球表示它的作词并没有想象中简单,将平仄、韵脚等要素全部考虑在内,唱出来的曲才富有节奏感。
“10来岁开始,我就跟着擅长粤曲的父亲学习龙舟鼓,小时候没有太多的娱乐方式,它就是我的‘心头好’”。陈治球回忆,自己在三年级时,班上的老师谱写了一首名为《火箭直上广寒宫》的粤曲并挑选几个孩子上台表演,陈治球也是其中之一,“我至今还记得老师写的歌词,从月亮中嫦娥的视角,写出了航天技术的强大。‘心惊呀战心惊呀战,有个怪物飞向宫门,快如闪电’,惊慌失措的嫦娥央求唐三藏师徒四人查清‘怪物’的真面目,多生动啊!”陈治球一边唱、一边开怀大笑,他表示自己在这次表演中的初次登台只是简单唱了几句贺词,却深深沉醉在表演的魅力中,“我的首次登台既不紧张、也不怯场,只觉得十分过瘾,下台后老师还夸奖我唱得很不错。”
与现代化的舞台相适应,陈治球为表演增添了不少新内容,“想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咸水歌的内容,我们特地加入了‘说’的环节,唱完几句歌曲,另一名表演者便以讲白的形式进行补充说明,小小的改变广受观众好评。” 同时,陈治球也将这一传统文化带进校园当中,先了解龙舟文化的起源和历史背景,再学习龙舟鼓的演唱方式,引导式的学习使同学们逐渐爱上了龙舟鼓,“通过传统文化进校园这一形式,我期待着孩子们能充分理解龙舟鼓表演的魅力,真正喜欢并将它传承下去。”陈治球说。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文+/见习记者 陈家浩 通讯员 康雪涛
◆图+1、视频摄制/见习记者 陈晨
◆编辑:沙玉兰
◆二审:蓝运良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