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聚焦中山循环经济:中山公用集团“香城资环”践行资源“物尽其用”
栏目:中山公用 来源:中山+ 通讯员 刘慧妍 发布:2025-08-20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815全国生态日”已成为全社会践行绿色发展、共建生态文明的重要契机。人民日报8月17日聚焦中山市再生资源循环经济领域的创新实践,采访报道中山公用集团旗下广东香山城市资源循环利用有限公司(下称“香城资环”),深度挖掘这家企业以全域化布局破解垃圾分类“最后一公里”难题、推动资源循环利用的生动路径,为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中山样本”。

 

打通“两网融合”
织就便民回收网络

“努力让每一份资源都不闲置,是我们做循环经济的核心目标。”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香城资环董事长岑振锋这样阐述企业定位。依托中山公用集团在城市服务与资源运营领域的深厚积淀与平台优势,香城资环全力推进“环卫清运网络”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深度融合,目前已在中山市中心城区建成“两网融合”交投点7个、便民回收网点8个。其中,东区竹苑中转站、石岐区康华桥底等回收站点,成为居民身边的“资源循环驿站”。

2025年7月起,香城资环陆续启用“两网融合”交投点和便民回收岗亭,进一步升级便民服务。交投点和岗亭内配备电子秤、分类储存设施,回收价格明码标价,支持现金、微信、银行转账多元支付方式。“这么方便,以后都交收过来!”一位环卫工人在新岗亭交收废旧物资时的感叹,正是服务获居民与从业者认可的生动体现,也印证了“两网融合”与便民回收岗亭模式在实际运营中的实效。

联动多方协同
实现环保民生双赢

推动资源循环,不仅是企业的责任,更需全社会协同发力。香城资环联合中山市城管和执法局、市妇联打造“绿美妈妈岗”,为赋闲在家的社区女性提供就近灵活就业机会——既让“绿美”环保品牌深入民心,又为家庭主妇开辟增收渠道,实现环保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向奔赴。

此外,香城资环还主动延伸服务场景,带动全民参与环保。2025年毕业季,在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高校设立7个临时回收点,回收旧衣、书籍、塑料金属制品乃至洗衣机等,累计回收再生资源超63吨,让毕业生旧物“物尽其用”;参与市城管和执法局“垃圾分类市民体验日”、中山公用集团环保回收活动等,通过再生资源利用讲解、厨余垃圾堆肥体验、旧物改造手工等沉浸式活动,引导市民从环保“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让垃圾分类逐步成为生活习惯。

规范全链条运营
引领行业向标准化转型

循环经济不是简单回收垃圾,要从生产端考虑可回收性,消费端引导分类,处置端实现再生。从回收前端到处置后端,香城资环以标准化建设推动行业升级。针对旧家电,香城资环制定标准化拆解流程,分离金属、塑料、线路板分别再生;针对废纸,先剔除油污、胶带再造纸,既需居民前端配合,也靠后端技术支撑。

同时,香城资环加快推进绿色分拣中心及资源产品综合利用产业建设,通过稳定的再生资源物料来源保障后端生产,为行业“重新定义”服务标准,加速再生资源行业向规范化、合规化、数智化转型,朝着“打造湾区领先资源循环利用运营商”的目标稳步迈进。

香城资环始终坚持“做难且正确的事”。从落地单个回收点到织就全域化网络,从单一资源回收迈向“环保+就业+产业”多元共赢,其实践是中山践行循环经济的缩影。在“双碳”目标与绿色湾区建设中,这样的探索既让“每一资源不闲置”照进现实,更让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市发展血脉,凝聚共建美丽中国的力量。

本文图片由中山公用提供


编辑 陈吉春  二审 陈伟波 包凯莹   三审 赖友生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