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起‘产业脊梁’”深调研·重庆丨一条产业链如何“链”出千亿集群?
栏目:企业 来源:中山+ 记者 何淼 颜子怡 谢琼 吴森林 发布:2025-04-07

在重庆两江新区赛力斯汽车的“灯塔工厂”里,1000台机械臂同时舞动,每30秒就有一台问界M9下线。这座投资120亿元、关键工序100%自动化的超级工厂,正是重庆两江新区“链长制”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的生动缩影。

今年中山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中山要加快培育战略性产业集群“链主”企业,牵引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集聚发展。“如何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链主’企业?”“如何构建‘链主’企业引领的产业集群生态?”3月底,由中山日报社、中山广播电视台骨干记者组成的“挺起‘产业脊梁’——中山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型深调研采访团队带着问题,深入重庆两江新区,探访链主企业、对话政府部门,寻找可复制的“产业聚合”经验。


重庆的“链式革命”与生态构建
“链长+链主”双轮驱动:
单点突破到系统作战

2024年重庆两江新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值达2481.6亿元,占重庆半壁江山;问界M9成为50万元以上豪华车销冠,新能源单车价值提升39.5%;整车产量达115万辆,在重庆每下线2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两江造”……重庆两江新区产业局产业统筹组(总链办)相关负责人蔡雨向记者展示了这组数据,亮眼成绩的背后,离不开“链长制”的系统性设计。

2021年,重庆两江新区深改委提出实施“链长+链主”双链制。在组织架构上,党工委书记任总链长,8条重点产业链由区委领导分任链长,产业链专班、链主企业、高校院所形成“铁三角”。在运行机制上,半年调度会解决重大事项,季度推进会清单化攻坚。例如,发布《两江新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企业能力清单》。该《清单》收集了100家供应链企业的产品能力,形成了151项细分产品供应能力清单,且附有两江新区5家整车企业供应链相关负责人的联系方式,堪称一本汽车供应链“通讯录”。

长江轴承公司生产车间。记者 颜子怡 摄

重庆长江轴承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江轴承”)的恒温车间里,董事长陈余拿起一个闪着冷光的轮毂轴承:“别小看这个部件,我们能把摩擦扭矩降到0.8Nm(牛顿·米),让新能源车多跑15公里。”据介绍,长江轴承围绕客户需求,实现了新能源第三代汽车轮毂轴承轻量化、低扭矩,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在高温高速轴承、长寿命汽车传动轴承、轮毂轻量化以及低摩擦等技术领域均处于行业前列,成为众多国内外客户的重要合作伙伴,涵盖了比亚迪、吉利、长安、伯特利、博格华纳等知名汽车品牌。

这样的技术突破,在两江新区并非个案。重庆气体压缩机公司的生产线上,全球首台70MPa(兆帕)、20万平方米/天的高压大流量天然气压缩机正在进行24小时耐久测试。“这一机组不仅刷新了全球压力的纪录,更成为单机流量最大的撬装增压机组。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为天然气‘银行’的扩容提供有力支持。”重庆气体压缩机公司副总工程师王跃飞指着设备说。背后的支撑力量令人赞叹——重庆科技学院的数值模拟团队、下游客户的试用反馈、国资委的人才引进政策,构成了一个“产学研用”的黄金三角。

“单家企业跑得快,产业链才能跑得远。”蔡雨道出关键。2023年,重庆两江新区迭代升级“链长制”,党工委书记担任总链长,8条重点产业链由区委领导挂帅。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链长办公室撮合长安汽车与太蓝新能源合作,将半固态电池量产时间提前了8个月。


政府如何当好“产业组织者”
学习政府服务的“六必问”哲学

“订单同比变化多少?扩产需要哪些支持?您的‘朋友圈’里有没有想投资的企业?”在重庆两江新区,负责对接企业的服务专员人手一本“六必问”手册。“服务专员走进企业‘打卡’已经成为工作常态。”蔡雨表示,重庆两江新区创新实施走访服务“六必问”制度,走访环节制定发展现状、趋势、原因、困难、扩能、朋友圈“六必问”标准化模板,将走访服务从解决困难单一目标扩展到解决困难与挖掘增量并重。2024年,这套机制化解企业诉求806件,挖掘出七腾机器人等17个扩产项目,新增产值超50亿元。

在解决企业急难问题、优化营商环境方面,重庆两江新区还创新推出企业服务“双专员”机制,为2606家重点企业配备432名服务专员和网格专员,建立“收集-办理-反馈”全流程闭环服务体系。服务专员走访服务“六必问”制度已入选2024年工信部服务企业典型案例。

明天氢能负责人介绍公司情况。记者 颜子怡 摄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重庆两江新区打造了多层次企业服务平台:定期举办行业“企业家沙龙”,促进产业链资源对接;建设嵌入式园区服务中心,实现企业办事“一窗通办”;构建“初创-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梯度培育体系,目前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49家、独角兽企业5家,数量均居全市首位。

目前,中山拥有862家专精特新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2家,与重庆类似的中小企业梯度培育需求突出。在破解企业服务碎片化难题方面,中山可学习重庆两江新区“双专员”服务机制,为重点产业集群配备专业化服务团队。针对中山国家级产业基地和省级特色产业园建设,建立“镇街专员+行业专家”的双重服务体系,为灯饰照明、五金锁具、家电制造等特色产业提供精准帮扶。在服务全市3个超千亿产业集群过程中,中山可参照重庆“六必问”工作法,重点围绕企业技术改造、市场拓展、人才引进等核心需求开展深度服务。


中山可借鉴什么?
抢滩氢能新赛道
中山亟须强化“链式突围”

清晨的山城重庆,薄雾还未散尽,一辆蓝白相间的氢能公交车缓缓驶入重庆明天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加氢站。这座占地17亩的站点,是重庆首座规模化运营的加氢站,银灰色的储氢罐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光泽,加氢机如“能量补给站”般静待车辆停靠。随着工作人员熟练地连接加氢枪,仅需5分钟,公交车便“满血复活”——500公斤的日加氢能力,足以支撑50辆氢能车每日穿梭于山城的坡坡坎坎。两江新区作为重庆市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产业创新高地,抓住了全球氢能产业发展机遇,布局全产业链,体现了其前瞻性的战略眼光。

在明天氢能的加氢站,工作人员为车辆加氢。记者 颜子怡 摄

“中山市作为中国最早涉足氢能产业的城市之一,早在1992年就开始关注氢能相关产业,尽管起初未能成功推进,但近年来在氢能产业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中山市经济研究院院长梁士伦表示,中山市在制氢设备和氢能源工作船制造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拥有中科富海等领先企业。目前,市政府已出台《中山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和《中山市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明确未来发展目标和重点。然而,尽管有详细的规划和行动计划,中山市在氢能产业的推进上仍存在行动迟缓的问题,未能形成全市上下齐心合力推动氢能产业发展的局面。

今年中山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中山要加快培育战略性产业集群“链主”企业,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中山氢能产业已具备一定基础,拥有“链主”企业和系统化的政策规划,从产业布局到具体推进均有明确路径。尤其在新能源领域,中山在设备制造、储运技术等关键环节积累了一定优势。“氢能是面向未来的战略产业,中山必须坚定决心、集中资源,将其打造为新能源领域的核心优势产业。”梁士伦建议,中山要强化“链主”引领作用,充分听取“链主”企业意见,完善从材料研发到标准制定的全链条布局;加快示范应用,打造多元化应用场景,推动氢能技术商业化落地;加大政策支持,通过补贴、专项基金等方式降低产业初期成本,提升竞争力;增强区域协同与紧迫感,面对周边城市竞相布局氢能的态势,中山需加大资源投入,抢占产业高地。

【记者手记】
在重庆车间里读懂“产业组织学”

在长江轴承公司生产车间里,董事长陈余讲述了一个细节。

作为大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轴承制造企业之一,过去长江轴承的产业链均在外地。例如,大部分的配套零部件采购要到浙江等地进行、时间和成本大大增加。近几年,通过长江轴承与其他协作厂家的努力,目前在重庆周边,包括锻造、车加工、热处理、磨工、装配等全流程工序的配套供应链完善,这标志着其产业链正逐步实现本地化。

“作为链主企业,我们要学习先进的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此外,我们还要主动帮扶、培育我们的下游企业,推动他们引入更先进的工艺和管理方式,实现产品质量更好、成本更低的目标。”陈余说,政府职能是顶层设计和政策服务,它推动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并且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推动经济的发展。

在中山高质量发展推进过程中,常听到企业抱怨“单打独斗”:做电机的找不到做控制系统的,搞研发的对不上投资机构。针对同类问题,重庆给出了一种解法:政府扮演的不是“管理员”,而是“红娘”和“架构师”。当服务专员与企业对接时说出“贵司缺乏的本地电镀配套,我们可以推荐本土电镀企业促成战略合作”时,展现了破解产业链堵点的有效路径,完美演绎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

这给予中山了启示:未来中山的产业突围,或许不在于引进多少“大象项目”,而在于能否让本土的“蚂蚁雄兵”织成创新网络。就像重庆人吃火锅,毛肚黄喉协同沸腾,才是完整的麻辣生态。


编辑 陈雪琴二审 周振捷 三审 苏小红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