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治理!2025年中山“一号议案”出炉
栏目:企业 来源:中山+ 记者 袁婵 徐世球 发布:2025-03-28

3月28日下午,中山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同意将谭锦鹍等13名代表联名提出的《关于深入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的议案》作为大会议案。

议案指出,今年是省委部署的“实现‘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统筹领导下,经过全市上下近两年的攻坚克难,我市“城乡美”建设不断走深走实,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的优化改善,但与省委、市委提出的目标要求以及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不小的差距。议案建议,中山要从四个着力点深入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治理。

阜沙镇阜沙村,河流蜿蜒,很有水乡特色。记者 余兆宇 摄

议案解读:

要向省委和全市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必须围绕贯彻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优化人居环境的决定,切实把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农房风貌管控提升和城乡美化绿化等列入年度“百千万工程”重中之重的工作。

议案建议——

一是切实将优化人居环境规划纳入市“十五五”规划纲要,建立健全人居环境提升的长效机制。要加强村庄规划管理,全面完成全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或修编,与市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村土地利用规划、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等充分衔接,鼓励推行多规合一。要明确市有关职能部门统筹做好国土空间规划管理的职责,紧扣中山地域历史人文特色,聚焦当前人居环境短板弱项,科学谋划好农房风貌管控提升、城乡绿化美化、桥下空间利用等规划工作。要明确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 处的属地责任,加大力度做好本辖区内规划建设、农房风貌管控、环境卫生、绿化美 化等具体工作。

二是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属地负责、统筹兼顾”原则,全面深入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要深化“三清三拆三整治”,常态化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行动,整治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消除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丢乱贴等现象。要加快村居生活垃圾治理,建立健全符合村居实际、方式多样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要强化村居厕所粪污治理,按照群众接受、经济适用、维护方便、不污染公共水体的要求,普及不同水平的卫生厕所。要狠抓村居生活污水治理,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为重点实施清淤疏浚,采取综合措施恢复水生态,全面消除村居黑臭水体。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和村规民约,鼓励群众和村居集体经济组织全程参与人居环境整治规划、建设、运营、管理。

五桂山龙石村。记者 易承乐 摄

三是推广建设具有“香山古韵”和“岐水流芳”等地域特色的农村住房,高质量推进农房风貌管控提升。要稳妥、有序、依法处理既有违法建筑,遏制新增违法建设。同时,要深入开展专项执法整治行动,督促指导各镇街严格落实农房建设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以高压态势从源头上遏制新增违法建设的问题。要结合中山乡村特色、地域特点和文化特征,编制具有“香山古韵”的岭南建筑风格和“岐水流芳” 的岭南水乡建筑风格的农村住房建设风貌选型图和农村住房施工设计参考图,供村居民选用。要定期开展乡风貌评估,有序推进存量农村住房按照风貌选型改造,实行“一 村一策”“一房一方案”,展现村庄农房建筑的独特性。要加强农贸市场周边日常巡查,及时处理乱摆卖、乱停车、超范围经营、乱排放污水、乱倒垃圾等行为。

四是打造凸显“人文湾区”深厚底蕴的城市风貌,全面推进绿美中山生态建设。要创新规划引领、苗木保障、社会参与、绿美管护、数字赋能等机制,大力攻坚城市交通主干道沿线和高架桥下等重点区域的风貌整治,全面摸排环境风貌、撂荒地、乱 搭乱建等问题,加速推进道路两旁、一河两岸的绿化美化工作。同时,因地制宜开展村庄小微公园和公共绿地建设。坚持以绿为主、适当添色,做到四季常青、花开不谢。要协调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等有关部门,提前做好“三线”布局规划,确保管线杆架安全、整齐、美观。

代表专访:

谭锦鹍:
中山探索“微改造+文化激活”
破解人居环境治理困境

作为议案领衔人,市人大代表、南朗街道崖口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谭锦鹍长期深耕人居环境综合治理领域。

市人大代表、南朗街道崖口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谭锦鹍。记者 文波 摄

谭锦鹍坦言:“在深入基层调研中发现,我市通过系统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已在农房风貌整治工作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村落建筑肌理渐显章法,公共空间品质持续提升,生态景观格局也不断完善。但整治工作向纵深推进,系列深层次矛盾也开始显现:如何突破‘简单移植’的思维定式,在借鉴先进经验时保持地域特色?怎样构建科学决策机制,使群众实际需求与文化传承创新形成有机统一?这些课题亟待破题。”

崖口村农房风貌。记者 王云 摄

此外,谭锦鹍通过外出考察发现,当前我市在农房风貌管控、绿化美化提升等方面仍与省级要求存在差距。谭锦鹍说:“基于这些问题,我们确定了议案的方向,旨在推动人居环境整治从基础清洁向系统化综合治理转型,重点解决城乡风貌同质化、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

确定方向后,他与其他代表重点围绕两大核心领域展开调研,第一,针对农房风貌管控,结合岭南建筑特色,梳理近四十年建筑风格演变脉络,提出"新旧文化碰撞"的改造理念;第二,针对民生需求,聚焦农村交通优化(如停车位规划)等,强调功能性提升与文化特色融合。

他们在江苏、浙江等先进省份调研发现,江浙地区经验给予了重要启示,第一,在文化传承方面,对比徽派建筑的风格统一性,岭南建筑呈现明显时代特征(从茅屋到现代装饰材料的五次迭代);第二,在改造策略方面,创新提出微改造”理念,通过门窗改造等细节创新实现传统建筑的功能活化,避免千篇一律的改造成本。

作为一名基层治理者,崖口村的人居环境综合治理也在不断摸索中,他认为有三点经验可以分享:一是民宿引领模式,通过引进湖南郴州市资兴市的“野小院”等知名民宿品牌,创新运用麻石、老木料等本土材料打造特色空间;二是文化激活策略,通过村咖、艺术空间等新业态植入,实现传统建筑的功能再生;三是村民参与机制,以“小投入、高成效”的示范效应带动村民自发参与,近两年完成27处民宅有机更新。

梁静雯:
以美学基因
解码人居环境治理密码

市人大代表、中山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山美术馆二级美术师梁静雯也参与提出了此次的大会议案。

市人大代表、中山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山美术馆二级美术师梁静雯。记者 文波 摄

她表示,作为长期扎根中山的美术工作者,她深刻认识到人居环境是城市美学的重要载体。在市委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城乡面貌显著改善,但对照省委“百千万工程”要求和群众期待,仍存在历史违建存量大、农房风貌缺乏特色、绿美生态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港口镇文化中心广场旁的“四小园”。记者 文波 摄

针对我市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存在的不足,她建议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一要以艺术思维优化空间规划,在十五五规划中系统布局岭南水乡建筑风貌;二要在农房改造中植入岐江文脉元素;三要构建生态美学评价体系,将桥下空间等灰色地带转化为城市艺术画廊。把绿化美化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场景,打造湾区人文之城标杆。

“一号议案”背景:

据了解,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中山一直将市人大“一号议案”作为全年最重要的议案去集中力量执行,这一举措已成为中山“两会”的亮点和特色。

“一号议案”如何形成及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黄俏伦介绍,每年中山市人大常委会会在两会前将牵涉广、难度大、影响深的中心工作,组织专业代表深入调研后形成议案。两会期间,该议案通过市人民代表大会确定为“一号议案”,明确由市长牵头主办、市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亲自督办,市人大机关组织代表实行全年度、全覆盖、全过程的闭环监督,年底形成结案报告。

从早年的横门4.5万亩围垦造田、东河水利枢纽设施建设,到近年推进水污染治理、促进制造业当家,30多年来,中山市人大“一号议案”为中山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黄俏伦表示,2025年是“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之年,人居环境优化提升是“百千万工程”落地实施的重要举措,相信《关于深入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的议案》将会进一步助力中山“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编辑 陈雪琴 二审 曾淑花  三审 陈慧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原创 9239人浏览   2025-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