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粤曲邂逅国潮,中山影视城“五一”假期上演“民乐青春派对”
栏目:农业农村 来源:中山+ 记者 闫莹莹 通讯员 萧梦雨 发布:2025-05-03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5月3日下午,中山影视城美国景区罗马剧场内座无虚席,广东艺术职业学院粤剧学院师生倾情呈献的两场《香山音乐新国潮》演出,受到了游客的热烈欢迎。这两场以粤乐宗师吕文成先生作品为主的小型音乐会,不仅展现了岭南传统音乐的魅力,更通过对传统乐曲的新颖改编与精彩演绎,让观众感受到香山文化的千年回响。

演出现场。记者 闫莹莹 摄

现场直击:
传统民乐与西洋乐器的交响

整场演出由11人乐队与4人演唱团队共同呈现,乐团以高胡、中阮、扬琴等传统乐器为主轴,巧妙融入大提琴、萨克斯等西洋乐器,形成独特的“新国潮”风格。曲目单涵盖《醒狮》《平湖秋月》《分飞燕》《步步高》等九首经典广东民乐改编作品,既保留了原曲的韵味,又通过现代编曲赋予其新生命力。

开场曲《醒狮》以激昂的鼓点拉开演出序幕。记者 闫莹莹 摄

开场曲《醒狮》以激昂的鼓点拉开演出序幕,配合舞台背景的动态历史画卷,展现了“不畏强敌的中华儿女”精神,瞬间点燃现场氛围。随后的《分飞燕》以女声对唱形式呈现,温婉抒情的旋律在剧场内回荡,观众屏息凝神。终曲《步步高》则以欢快的节奏将气氛推向高潮,现场掌声与欢呼声此起彼伏。

广东艺术职业学院粤剧学院师生现场演奏《步步高》。记者 闫莹莹 摄

广东艺术职业学院老师张仕城作为演出策划者之一,分享了选曲与改编的深意:“这些曲目是广东音乐的经典代表作,如《渔歌晚唱》《蕉石鸣琴》等,既承载了岭南文化基因,又通过精简和现代化编排适应了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他特别提到,演出以中山籍音乐家吕文成的作品为核心,既致敬本土文化,也通过文旅场景实现传统艺术的“破圈”传播。

为适应景区演出节奏,团队对曲目时长进行了压缩。“传统民乐篇幅较长,但在旅游场景中,观众更需要短小精悍的体验。我们通过保留核心旋律、强化节奏感,让音乐更富感染力。”张仕城解释道。

观众反响:
跨越年龄的文化共鸣

尽管演出仅40分钟,却吸引了全年龄段观众。来自深圳的65岁陈阿姨与丈夫自驾前来,直言“本是来拍照打卡,却意外邂逅这场高水准的民乐演出”。惠州一名七年级男孩兴奋地向母亲介绍乐器名称,表示“在学校学过民乐知识,但现场聆听更震撼”。

令人意外的是,现场儿童观众占比显著,且全程专注聆听。张仕城感慨:“传统音乐常被认为受众偏年长,但近年‘民乐进校园’普及让年轻一代对文化的亲近感增强,这种变化令人振奋。”

中山影视城美国景区罗马剧场内座无虚席。记者 闫莹莹 摄

中阮演奏者文善美是广东艺术职业学院粤剧学院中阮专业学生,今年高三的她已练习中阮15年。她坦言:“开场前压力很大,但观众的热情掌声让我们备感鼓舞。”她提到,观众现场的反馈让乐团成员都备感激动和自豪,大家深刻感受到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结合所产生的巨大魅力。文善美还表示,这样的演出不仅锻炼了他们的专业技能,更让他们意识到作为年轻一代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张仕城表示,在景区演出、走进群众中间演出,对于从事传统艺术的学生们来说有着独特的意义:“在这里,音乐不仅是表演,更是文化对话的桥梁。观众良好的反馈,不仅是学生提升技艺的动力,也更让他们能在真实演出中理解‘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内涵。”

“能在景区里听到这样一个高水准的粤曲演奏会,真是太棒了!”来自澳门的游客程先生听完整场表演后特别开心,主动要求与主创们合影留念。《香山音乐新国潮》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次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深度对话。当千年香山文化通过国潮旋律在罗马剧场回荡,当年轻学子的技艺与热情点燃观众心潮,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艺术的传承,更是一个文化自信时代的生动缩影。不少观众在演出结束后仍意犹未尽,纷纷表示这场小型的演奏会,让他们再次感受到了粤曲的独特魅力。

演出通过对传统乐曲的新颖改编与精彩演绎,让观众感受到香山文化的千年回响。记者 闫莹莹 摄

据了解,5月4日,中山影视城罗马剧场内的节目继续精彩

5月4日14:30-15:30,现场将举办“港片港乐·大咖零距离”活动。在香港首创无厘头电影模式,并与周星驰、吴孟达组成经典喜剧铁三角的知名导演李力持,将与粤语歌后雷安娜联袂演出。前者将揭秘经典港剧幕后趣事,并带来短视频拍摄指导;后者则与现场游客分享80年代港乐黄金岁月故事,与观众一起重温《人在旅途洒泪时》等时代金曲。

5月4日18:30-20:00现场将举办“深中融合 粤唱越强”中山影视城双城联动享乐夜活动。深圳与中山的电台名嘴将首度同台,活动中不仅有素人歌手与高校学子碰撞创意火花,更有超燃灯光秀、趣味互动游戏以及福利大放送。

中山影视城中“影视+文旅”的大戏正在华丽登场,期待着广大游客朋友的现场参与。


编辑 汪佳  二审 曾淑花  三审 岳才瑛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