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稻”路上“父子兵”
栏目:农业农村 来源:中山日报 记者 陈雪琴 发布:2024-03-04

春耕临近,翠绿的秧苗拔节生长,梁辉权父子又开始忙碌了。2月28日一大早,梁辉权父子先去育秧基地走一圈,查看秧苗生长情况,然后再回到仓库修整机器,为半个多月后的春耕作准备。

梁辉权父子在育秧基地,准备查看秧苗生长情况。见习记者 盖刘宝 摄

梁辉权家的仓库虽然不大,却有三间。一间用于存放烘干机设备;一间用于存放无人机、收割机、插秧机等设备;另一间则用于存放以往使用的老式收割机、插秧机等机器。对于下田插秧种稻这种传统的农业生产,64岁的梁辉权和32岁的梁柏铭,有着父子情之外的天然默契——借助科技力量减轻农业生产重担,实现农业增产增收。

虽然是一直从事传统农业生产,但梁辉权一直紧跟时代步伐,用他儿子的话来讲,是个相当“时髦”的人。早在2008年,梁辉权就买了人生第一台农业机械化设备——手扶式插秧机。在当时普遍人工插秧的年代,梁辉权算是走在了时代前沿。同一时期,梁辉权又买了烘干机等农业生产设备,是当时身边农户最早买农业设备的那批人。此外,每年中山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的新品种、新技术展示观摩会,梁辉权也从来不会缺席,都会前去洞察农业生产的新方向。

梁辉权在仓库前整理农业机械设备。见习记者 盖刘宝 摄

一晃20多年过去,2019年年底,单打独斗的梁辉权终于等来了自己的接班人——儿子梁柏铭。作为一名软件工程测试员,每天加班加点的工作让梁柏铭略感疲惫。在人生何去何从的迷茫时刻,梁柏铭与其他向往大城市的同龄人不同,选择进军农业领域这块自由的领域。原因很简单,有父亲从事农业30多年的良好基础,加上以往寒暑假干农活的经历,梁柏铭希望在这里找到人生的新方向。

“农业设备更新太快,越来越智能化,父亲年纪大了,有点跟不上机器的更新迭代。”梁柏铭说,家里所有的农业机械化设备父亲都会使用,但是近两年也越发吃力,因此回到农业领域,父亲主要负责水稻种植技术,他则负责农业机械化操作。回家第一年,梁柏铭就从父亲手中接过农用无人机操作。机器更新升级太快,每次只要有合适的新功能出现,哪怕咬咬牙,梁辉权也会选择购买。从最初装载15公斤水量的农用无人机算起,梁柏铭已经使用了5台无人机设备,目前该产品已经迭代升级为50公斤。此外,收割机、插秧机、拖拉机、烘干机等各种农业设备,他们也应有尽有。

梁柏铭正在检查今年新买的收割机。见习记者 盖刘宝 摄

梁柏铭透露,他们前后已经投入100万元购买各种设备。对于传统农业生产而言,农业机械化投入不是一笔小数目。但为何梁辉权父子有着同样的默契?梁柏铭坦言,随着父辈这代种田人的老去,年轻一代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少,以插秧为例,除了人工成本高之外,几乎找不到工人插秧劳作。而如果选用机器代替人工插秧、打药等工序,不仅缓解了他们找工人的难题,生产效率还大幅提高。梁柏铭举例,按照100亩稻田打药计算,两个人需要花费两天的时间劳作,但使用无人机则只需要2个小时左右。

机器设备的投入,不仅给自己生产带来了便利,凭借着丰富的种植经验和齐全的机械设备,梁辉权父子更是找到了农业生产的新赛道——代管稻田。因受限于自身土地问题,无法扩大生产,梁辉权父子除了耕种自己的200亩稻田之外,今年还帮人代管了1000亩稻田,涵盖小榄、东凤、民众、沙溪等镇街,能为其增加一笔额外收入。此外,闲暇时候,梁柏铭还自带设备,帮助有需要的农户施肥、打药,按照市场价每亩10块钱的价格计算,一上午下来,他们也能有近3000元的收入。

梁辉权祖孙三代。见习记者 盖刘宝 摄

去年,梁辉权父子还购买了可自动巡航的新插秧机,更加方便劳作。看着眼前绿油油的秧苗,梁辉权坦言,他们还想买自动化育秧机,但由于土地性质,建设大棚投入成本较大等问题,只能作罢。对于下田插秧种稻的每个细节,梁辉权早已烂熟于心,但对于梁柏铭而言,还尚在熟悉中。微风拂过金黄的油菜花,梁辉权的妻子在油菜花地劳作,他和儿子梁柏铭以及2岁多的孙子站在田埂上。儿孙满堂膝下承欢的欢乐让梁辉权很是满足,但他更希望儿子能尽快成长,熟悉掌握水稻日常生产的所有要点,尽早独当一面。


编辑 陈雪琴  二审 朱晖  三审 苏小红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同比增长4.7%!一季度中山GDP为892.75亿元
原创 13473人浏览   2024-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