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走进博物馆,感受历史人文之光
栏目:黄圃 来源:中山+ 记者 谭桂华 余晓霖 张倩 柯颂 见习记者 颜子怡 发布:2024-05-19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广东主会场活动在中山火热继续,精品展览、公益鉴定、研学游径、思政课堂、文创产品展销等系列主题活动陆续“上演”,既展示出近年来广东各地博物馆藏品管理、陈列展览、开放服务、文创开发、宣传推广、学术研究、人才队伍等方面高质量发展的新举措、新方法、新思路,又体现了丰富鲜明的中山元素和中山特色,让公众从多角度、多层面领略博物馆文化,感受浓厚的文博氛围。

《中山日报》5月19日跨版报道。

以重大展览为抓手
博物馆事业“粤来粤好”

5月18日上午,由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东省博物馆协会主办的《广东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成果图片展》在中山市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领导、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领导和嘉宾出席开展仪式。

本次展览是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广东主会场活动之一。进入新时代,广东博物馆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中,广东省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不断推动博物馆事业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市民游客参观广东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成果图片展。

展览汇集了来自广东各地博物馆的200余张图片资料,以丰富的案例和翔实的数据,全面呈现广东博物馆事业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实践与丰硕成果,以及在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文物资源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同时向公众传递广东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理念。

“此次展览不仅是对广东博物馆事业过去成就的回顾,更是对未来发展的展望。”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广东省博物馆协会理事长陈邵峰表示,希望通过这次展览,激发社会各界对博物馆事业的关注与支持,共同推动广东博物馆事业不断创新进步,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据悉,《广东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成果图片展》将在中山市博物馆五桂山展厅展出至6月18日,感兴趣的市民不要错过。

“中山非遗+潮流文创”
赋予传统文化新活力

集章、约会、遛娃、拍照打卡、研学体验……5月18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创研学荟”在中山市博物馆举行,活动以“中山非遗+潮流文创”为主题,共设置30余个各具特色的摊位,集中展示了全省各地博物馆、粤港澳大湾区博物馆文创联盟成员单位等特色文创产品,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游玩体验。

市民游客在市博物馆参与文创产品展销、非遗项目展示、印章收集等体验活动。

文创产品与非遗保护深度融合

在馆区广场的展示区,各种特色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驻足观赏。记者看到,这些文创产品不仅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融合了现代设计元素,实用性与收藏价值并重,让人耳目一新。

在中山展示区,各种孙中山元素的文创产品令人目不暇接,如孙中山铜像、中山故居纪念邮折、挂包饰物、钥匙扣、笔记本、化妆镜等。此外,现场还展出了多项具有中山特色的非遗技艺,如精致的小榄刺绣、“意趣醉龙”非遗文创产品、五桂山土沉香产品等。

在东莞博物馆摊位,由当地30家博物馆组成的博物馆联盟展出了《东莞博物馆联盟护照》、笔记本、明信片、潮玩玩具等,积极展示当地历史文化特色。

东莞博物馆联盟主题邮局主管陈友林介绍:“今天很开心见到很多年轻观众前来博物馆打卡参观,两个小时我们已经售出了近百件文创产品。今天的展会对于我们了解消费者的文创审美、消费喜好等都有积极意义,也促进了我们和同行业的交流。”

除了文创产品展销,现场还有研学互动体验环节。市民们可以亲手体验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感受匠心独运的技艺之美,同时也可以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了解文创产品的研发理念和设计思路。

记者在佛山市祖庙博物馆展位上看到,不少家长带着小朋友正进行“斗拱”搭建手工体验活动。

来自东区的市民李女士带着6岁儿子参与体验,李女士说:“动手拼斗拱的体验,让我和孩子了解了中国古建筑的知识,认识了榫卯结构的巧妙智慧。”

祖庙博物馆负责研学的伍老师介绍,2018年开始,该馆开始推出研学体验课程,包括古建华章、飞鸿武术、咏春对练、狮舞岭南、非遗剪纸、狮头扎作、木板年画等课程,多以团体预约为主,意在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中亲身感受岭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南音古琴“相会”,天籁之音悠扬

5月18日晚,《双清乐游——蔡雅艺·陈思来南音与古琴音乐会》在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精彩上演,蔡雅艺与陈思来两位艺术家为中山观众呈现一场南音与古琴的“对话”。

非遗传承人蔡雅艺、陈思来用古琴、南音、洞箫等演奏相关曲目,和观众一起探寻非遗之美,传承文化之光。

南音与古琴都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当两者相融,古朴与典雅相互辉映,交织成一首首韵味悠扬的乐章,每一音、每一弦都饱含情感。整场音乐会如同跨越时空、超越语言的对话,琴弦之间传递的是文化的共鸣和心灵的交融。

当音乐缓缓落下,现场的观众们仿佛置身于梦境,久久陶醉其中。“清幽古韵,天籁之音!”有观众如此赞叹。

与朋友一起前来听音乐会的尹先生直言自己被南音与古琴的艺术魅力所折服:“我第一次听这种古老的乐器演奏,就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无穷魅力,简直美妙至极。”

身为南音非遗传承人的蔡雅艺是首位进入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与交响乐团合作的南音人,从事南音教学二十多年,学生遍布国内外,出版个人南音专辑六张,并作为主要人员参与录制多项南音数据工程。

陈思来是“大雅和堂”古琴传习馆创办人,曾主持录制多张南音专辑,2023年发起《“双清乐游”南音与古琴·非遗行走计划》并在全国各城市巡演。

“南粤鉴真公益行”受宠
个人团体纷纷前来鉴真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为发挥好博物馆社会服务功能,加强文物鉴赏知识和文物保护法规的宣传,引导民间合法、合理收藏,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中山市活动主办方邀请广东省文物鉴定站专家于18日上午,在中山市博物馆三楼为广大古玩爱好者和收藏家提供公益鉴定服务——“南粤鉴真公益行”,免费为市民群众鉴定文物,普及文物收藏鉴赏知识,宣传文物法律法规。

本次活动由广东省文物鉴定站、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中山市博物馆承办,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协办,旨在为市民提供免费的民间收藏文物咨询鉴定服务。鉴定方向主要为陶瓷、书画、玉器、钱币等,并提供相关法律法规咨询服务。

文物鉴定专家为中山群众免费检测藏品。

本次活动吸引了中山本地收藏爱好者的热切关注和积极响应。当天一大早,在市博物馆三楼社教活动中心的两间会议室就坐满了拿着大包小包前来鉴真的群众。

今年64岁的石岐人曾先生便是其中之一,他的藏品是一尊断了一腿的四脚方鼎,该鼎花纹细腻,形象生动。

据曾先生介绍,该鼎是他爷爷辈传下来的,家传已上百年了,这次前来鉴真,主要是想知道该鼎的出处以及相关常识。

除了家传的藏品外,前来进行鉴真的还有购买的藏品,许先生这次带来一串老玉器。

他表示,这串老玉是他在某古玩市场淘的,希望能通过专家鉴真来增长见识。

而这次鉴真,还有组团前来的,小榄镇钱币收藏协会的伍兆洸先生就带领着五六名会员带着古钱币、古陶瓷过来,一箱箱、一袋袋,估计有数十件之多。

“与专家对话,也是一种学习,所以我们经常参加这种鉴真活动,以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伍兆洸表示。

据悉,本次“南粤鉴真公益行”,专家组为群众鉴定物品一百多件(套)。专家们与前来参加活动的群众进行了充分友好的交流,现场气氛热烈。群众纷纷表示,此次活动既能让他们确定收藏“宝贝”的真伪和价值,又增长了文物收藏鉴赏知识,不虚此行。

沿着孙中山先生足迹
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

“国际博物馆日”广东主会场活动中,加入了多样化的中山元素和亮点。依托我市丰富的孙中山文化资源,主办方发布了孙中山史迹博物馆游径(中山段),并推出首发研学团,参与者在游览研学中了解孙中山先生的光辉足迹,厚植爱国情感。与此同时,博物馆与学校聚焦大湾区博物馆的创新发展之路,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新模式,协同推进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与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新方法、新举措。

参加首发研学团的孩子们认证聆听讲解。

孙中山史迹博物馆游径(中山段)推出
首发团“尝鲜”打卡

5月18日,孙中山史迹博物馆游径(中山段)推出,首发团进行研学活动。

→上午,来自中山市启发中学和石岐实验小学的学生跟随研学导师走进历史文化街区了解孙中山的革命史迹和相关文化遗产的建筑特色与纪念性。

→下午,来自中山市翠亨小学的学生跟随研学导师走进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翠亨村了解孙中山与翠亨村的故事。

首发团走进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孙中山史迹博物馆游径(中山段)依托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翠亨村、中山市历史文化街区开展,分为“石岐段”和“翠亨段”两条路线。

→石岐段包括中西药局旧址、中山海外同志社旧址、中山纪念图书馆旧址、孙中山纪念堂等地点。

→翠亨段包括孙中山故居、冯氏宗祠和北极殿旧址等地点。

小学生在市博物馆当解说员。

来自中山市启发中学的初二学生黄敬轩对中山纪念图书馆旧址印象深刻:“我非常喜欢阅读,参观中山纪念图书馆旧址的时候,历史仿佛在眼前翻页,中山这座城市在我心里更多了一份厚重感。”

来自石岐实验小学的六年级学生梁梓妍最感兴趣历史博物馆的内容,她认为在其中可以获得对中山市历史和孙中山先生革命历程的更多了解。“中山历史文化很悠久,参观历史博物馆对于我了解这座城市有很大帮助。”梁梓妍说道。

据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研学路径依托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翠亨村、历史文化街区,串联整合起沿线的孙中山相关文化遗产及纪念地,在弘扬本地文化同时,挖掘广东地区作为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和先行地的历史文化信息,勾勒出一条厚植爱国情感、可研可游的立体文旅风景线。

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

5月18日下午,“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现场会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举行。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专家学者,广东省大、中、小学校思政老师代表受邀参加,共同研讨馆校协同推进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与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新方法、新举措。

围绕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受邀嘉宾在孙中山故居现场观看了孙中山史迹博物馆游径的研学活动,随后分别进行优秀案例分享。

“充分发挥校馆合作优势,可有效让思政课‘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亮’起来。”广东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黄音赞介绍,该学院积极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与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中山市博物馆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校馆联合举办了系列红色文化教育活动,推进“大思政课”综合性教学改革。通过校领导到基地开讲“思政第一课”,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带队开展实践研学,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和当中蕴含的伟大建党精神,让青年学生以亲身体验的形式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历史进程,使思政课成为常学常新的时代大课。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副馆长黎胜昔表示,今年中山市作为广东省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的主会场,中山市博物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等持续完善文博资源体系,同时积极拓展、强化与社会面的文化链接,努力构建可供全民学习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推动博物馆真正发挥共享智识、激发思考、教化育人的功能。

“期待通过本次现场会,能够有更多的大、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纪念馆,以思政小课堂联动社会大课堂,以学校课堂教学平台联动社会广泛资源平台,以学校思政课教师为主体联动其他教育主体,从而形成‘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育人新格局,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造就更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黎胜昔说。

【统筹 记者 谭桂华】
【采写 记者 谭桂华 余晓霖 张倩 柯颂 见习记者 颜子怡】
【摄影 记者 缪晓剑 王云 见习记者 盖刘宝】
【视频摄像 记者 缪晓剑 见习记者 盖刘宝 】
【视频制作 刘建满 陈家浩】


编辑 范展颢 二审 曾淑花 三审 苏小红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