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水马龙的富华大道依旧繁华喧闹,古朴典雅的“长洲烟雨”牌坊在蒙蒙冬雨的衬托中伫立在长洲村头。这是一个充满诗意而又极富传奇色彩的社区:保留着中山县一区游击训练班旧址(黄氏大宗祠)、中山县长洲乡支部活动旧址(烟洲书院)、长洲抗战烈士纪念碑等红色资源,是一片“有故事”的红色热土。改革开放后,凭借着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这里也创下多个中山“第一”。风雨过后,如今长洲群众又以饱满的热情参与旧改项目,以期实现城市更新和产业升级。近日,中山市西区街道长洲社区党委书记黄洪锐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该社区党委以党建引领推进旧改取得新进展,将一手抓发展,一手延续文化根脉,把长洲旧改项目打造成中山旧改新标杆。
▲长洲社区,地处中山城区西边,与石岐隔河相望。
01
敢为人先的长洲人创下多个“第一”
长洲社区地处中山城区的西边,与石岐隔河相望,1.4平方公里的面积常住人口有2万多人。耄耋之年的黄顶谦在长洲出生,对这里充满了感情。他回忆,小时候村里的人都过着苦日子,如今却已经大变样。
据介绍,上世纪80年代以前,长洲以农业生产为主,耕地属沙围田,农产品以水稻、鱼塘、甘蔗为主,农民的生活并不富裕。1981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长洲社区办起石场,自此涉足集体企业。1982年引进首家“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企业——长洲手套厂。之后,兴办长洲狮山工业区、帮书围工业区和富洲工业区,先后办起各种服装厂、机械厂、包装印刷厂、拉链厂,成立建筑队、运输队等村办企业。进入上世纪90年代,长洲社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尝试农民办宾馆、酒店,建成侨苑大厦、富洲酒店。
30余年的峥嵘岁月里,敢为人先的长洲人在中山创下了数不尽的第一:第一个在中山农村推行股份制、第一个建立中山市农民退休社会保障体系、第一个兴建中山市农民新村、第一个投资社区治安电子监控系统……这一切,都被外界津津乐道。
▲中山县长洲乡支部活动旧址(烟洲书院)。
02
寄望旧改焕发长洲“第二春”
城市的发展同样给长洲社区带来了新的命题。黄洪锐说,目前村集体收入主要来源于市场、厂房和集体宿舍三大板块的物业出租。然而无论是陈旧邋遢的市场,还是低效的工业厂房,又或者是沿用集体卫生间的员工宿舍都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另一方面的现实是,集体经济仅够维持基本的民生支出,无力支撑人居环境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
长洲片区旧改项目为社区带来了新希望。据悉,西区长洲片区旧改项目范围东至马山以西、长洲路、南大街、石台街、松柏林,南至翠洲路,西至翠景道,北至狮滘口河。黄洪锐说,长洲片区旧改是权益人主导的改造项目,社区党委将坚持党建引领,文化先行,希望达到三个目的。一是通过旧改让长洲的红色文化、宗祠文化、醉龙文化等得到传扬;二是通过旧改改变目前村民局促的居住环境;三是通过旧改,实现一批低效工业厂房产业升级。
▲未来,长洲社区的历史文化与城市生活将得到更好的融合。
“特别是延续文化根脉,我们明确提出,不能因为发展把根丢掉。”黄洪锐说,长洲社区有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醉龙,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扒仙艇、左手棍。在长洲社区,已经将“醉龙文化”融入群众生活,成为可欣赏、可体验、可感受的非遗,近年来西区也将醉龙文化节打造成西区一大特色文化品牌,迄今已成功举办九届,让非遗融入群众生活,让非遗展现出恒久魅力,焕发出时代风采。长洲左手棍项目也流传了160多年,去年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长洲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未来希望可以把这一文化名片作为新片区一个文旅卖点,在保护中更新、在更新中更好地保护,让历史文化与城市生活更好地融合。”黄洪锐说。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徐钧钻 见习记者 余晓霖
◆图+3、视频/记者 文波
◆视频编辑/刘建满
◆编辑:蓝运良
◆二审:陈彦
◆三审:陈浩勤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