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2025年中山香港澳门“姊妹学校”劳动教育交流展示活动举行。沙溪理工学校再次“送课上门”:为中山纪念中学教育集团云衢中学(以下简称“纪中云衢中学”)与“姊妹学校”香港德贞女子中学的师生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的非遗主题劳动课。
当天下午,来自香港德贞女子中学的校长庄嘉璐带领12名教师代表来到云衢中学的录播室,与该校的初中学生们一起感受蕴含中华文化元素的劳动课堂——《汉服配饰手鞠球》。在课堂上,来自沙溪理工学校的教师黄丹首先讲解了手鞠球的历史文化知识,然后通过多张精美的图片展示了手鞠球的用途,最后讲解手鞠球的图案设计和针法技巧。
在她的讲解和示范下,课堂学习氛围浓厚欢快,现场的师生不但学习了汉服文化配饰的知识,还深刻体会到中华非遗文化的匠心与美感。在动手实践环节,师生们兴奋地拿起面前课桌上的材料包,构思图案、梳理材料、穿针引线……三校教师也借此机会深化了教学交流与探索劳动教育的创新路径。
“两地三校的师生在亲手制作手鞠球的过程中,共同领略了非遗艺术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时代生命力,深刻体会到作为文化传承者所肩负的责任。”纪中云衢中学校长马健认为,此次活动不仅以“同根同源”的文化共识增强了大家对中华优秀传统的自信,也架起了一座教育沟通、情感共融的桥梁,让非遗在当代教育中焕发出温暖而动人的力量。
庄嘉璐对于这堂妙趣横生的劳动课也频频点赞。“这样的劳动课跟香港的缝纫课大大不同,这次劳动课能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让学生们学会一门技能的同时,增强了文化自信。”
来自纪中云衢中学初二(15)班的学生罗景宜十分用心地整理淡粉色的彩线,她说:“虽然是第一次接触手鞠球,但是这样有趣的劳动课激发了我学习制作手鞠球的兴趣。希望以后还能上更多创意满满的劳动课。”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市持续推动劳动教育课堂创新,积极促进劳动教育与多学科深度融合。沙溪理工学校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
该校在中山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管理系统中,针对不同学段、不同班级和不同学生的特点,开发了257门形式新颖、内容有趣的劳动课程,并创新推出“淘宝式在线选课”与“美团式送课上门”服务模式,深受全市中小学校的欢迎。本次劳动课展示活动,正是“美团式送课上门”服务的一次生动实践。
“我校劳动课程已形成汉服文化、广东粤剧、中山民俗等多个特色体系。”沙溪理工学校德育主任、劳动项目负责人彭利荣介绍,这些创新课程不仅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掌握一门技艺,还能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心理健康,增强自信心。此外,学校立足沙溪服装产业集群的区位优势,开发的服装设计、服装表演、服饰配件等劳动课程,也很好地契合了本土产业发展需求。
“你们的课程十分有意义,课程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非遗技艺。”庄嘉璐表示,她对这样的“中山特色”的劳动课程十分感兴趣,希望两个学校之间能加强教学交流和课程合作。彭利荣表示,沙溪理工学校可针对香港德贞女子中学的劳动课程需求,为其量身定制非遗劳动课程并“送课到校”。
出品:师说融媒工作室
文字采写:林燕英
视频视摄:郑建玲
封面设计:余彬灵
编辑 林燕英 二审 王帆 三审 吴森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