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筑梦润初心!中山市委党校组织学员开展非遗创新实践活动
栏目:融媒工作室 来源:中山+ 记者 江慎诺 通讯员 钟婵如 发布:2025-04-09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4月9日,由中共中山市委党校和中山市火炬科学技术学校联合主办的2025年中山市正科级干部进修班非遗创新实践系列活动举行。活动结合“百千万工程”和高质量发展要求,通过党建引领方式,以“红色领航承薪火·非遗筑梦润初心”为主题,借助掐丝珐琅非遗载体,创新制作一批党建文化珐琅摆件作品。

活动现场,45名进修班学员不仅深入了解掐丝珐琅工艺的历史渊源、工艺特色与文化价值,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更通过沉浸式制作富有党建特色的掐丝珐琅作品,体验传统技艺,领悟匠心传承的深邃内涵。形式新潮、内容深厚的课程令一众学员纷纷表示“收获太丰富了!”

沉浸式体验传统技艺
感受“建红”与“非遗彩”深度交融

当45名学员步行到“礼遇金镶”非遗手工坊门前时,目光纷纷被工作坊内摆设的几件大件掐丝珐琅工艺作品所吸引,脚步不由得快了起来,想要“一睹芳容”。进入工作坊内,一件件精致秀美的掐丝珐琅工艺作品整齐展陈。学员们时而驻足凝视,时而轻声交流。

参观结束后,活动进入分组体验环节。现场打破常规,以“党建+非遗”的创新模式,将学员们精心划分为23个小组,每组2人,并特别邀请经验丰富的非遗指导老师现场指导。在他们的悉心指导下,学员们纷纷化身为“非遗传承使者”,亲身体验掐丝珐琅工艺制作的关键环节。

4月9日,2025年中山市正科级干部进修班非遗创新实践首场活动举行。记者 罗杨鸿 摄

从简单图案的掐丝制作到点蓝工艺的细腻描绘,学员们每一步都制作得十分专注、各展其能。有的学员以党校校徽、红船精神、西柏坡精神、井冈山精神、“三牛精神”等红色文化元素为蓝本,运用传统工艺展现新时代党建文化内涵;有的学员以屏风为画布,将梅兰竹菊“四君子”的清雅之姿勾勒得栩栩如生;有的学员则在扇子画上掐丝制作代表着国家尊严与民族自豪的牡丹花。“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为人民服务”“人民就是江山 江山就是人民”等极其富有党建特色的标志性语言,也成为学员们的主要创作内容。一件件作品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的魅力,又融入了现代党建文化的创新表达,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非遗珐琅作品“三牛精神”。
学员制作的非遗珐琅作品“四君子精神”。

学员纷纷点赞
对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有了更多思考

“这次沉浸式学习带来的不仅是视觉震撼,更让我深刻认识到非遗文化传承的重大意义。”进修班学员、中山市科学技术局办公室主任程书玲表示,非遗是了解地方历史民俗的“活化石”,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是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更是夯实文化自信、彰显文化底气的关键载体。非遗传承人的工匠精神,对技艺的极致追求,对文化的敬畏与热爱,令她深受触动。

活动现场。记者 罗杨鸿 摄

“真正上手体验之后,才知道什么叫‘看花容易绣花难’。”进修班学员、中山市消防救援支队组织干部科科长柏仑表示,在制作过程中,他深刻体会到古人创造这些技艺是多么不容易。他坦言,这让自己深刻认识到,美好事物历经数百年仍历久弥新,靠的是传承的延续、坚守的信念、与时俱进的智慧。

这次非遗项目的亲身体验,颠覆了进修班学员、中山市政府办公室绩效办主任欧锦培对非遗的刻板印象。他表示,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融入现代生活的文化基因,它可以与时尚设计结合,可以应用于家居装饰,也可以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他建议党组织可以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人才培养等多种方式,为非遗传承提供有力保障,而非遗文化也可以成为党建工作的生动载体,让党员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中山市火炬科学技术学校党委书记陈建国表示:“举办本次活动,一方面希望拓宽学员视野,启发学员对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思考,助力中山写好‘文化兴城’这篇大文章。另一方面希望不断激发学员们旺盛的学习力,将这种求知求新的学习精神转化成为推动中山高质量发展的奋勇拼搏精神,投身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山实践中去。”

记者了解到,系列活动分为两期,第二期计划于5月中旬举行,将以“匠心传薪火·珐琅绘香山”为主题,侧重城市文化、乡村振兴等内容,借助掐丝珐琅非遗载体,创新制作一批珐琅挂画作品。两期活动制作的掐丝珐琅作品计划在市委党校进行陈列展示,打造“学员天地”,让每一幅作品化身为呈现党建文化、讲述城市故事、展现乡村新貌的视觉语言,传承红色基因,坚定文化自信。


编辑 侯海影  二审 魏静文  三审 苏小红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