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第十三届南方智库论坛在中山市举办。论坛共设1个主论坛和5个平行分论坛。论坛上,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围绕主题发表真知灼见,并对中山发展建言献策。当天下午的5个平行分论坛中,专门设置了主题为《新质生产力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中山为例》的分论坛,来自中山市内外的专家学者聚焦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企业高水平出海、中山抓住“大桥时代”机遇等方面,纷纷提出宝贵意见。
大咖纷纷献计中山高质量发展
在上午的主旨演讲环节间隙,本报记者采访了几位知名学者,他们对中山的发展发表真知灼见。
在深圳大学讲席教授、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张学记看来,随着深中通道的开通,深圳的人才和高科技优势,以及中山的制造业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对两地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他表示,虽然深中通道的开通为两地带来了发展机遇,但中山存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较少的短板,也让其在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方面存在一定挑战。
“创新需要人才创新驱动,人才是要靠教育带动。”对此,张学记建议,中山应继续加大高等教育的投入,有条件则可以投资建设高水平的大学。同时,中山也可以利用地缘优势,与广州、深圳等城市的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研究机构,以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此外,体制机制创新也非常重要,他认为创新文化才能孕育出创新的机制,唯有将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必须真正结合起来,实现真正的创新,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人工智能与智慧教育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教授柯清超指出,中山作为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更加需要创新力量的驱动。但怎么把科技跟教育深度融合,以高等教育作为改革的龙头牵引整个教育全方位改革,是中山当前亟须考虑的问题。对此,他建议中山可以加强与周边大学合作,例如通过共建研究院等产学研合作方式,为中山优势产业蓄势赋能。此外,他还强调,为了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中山需要出台更多利好的政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郑永年认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工改”发挥了巨大作用,它不仅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腾挪了发展空间,也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认为,中山“工改”的成功实践具有深远的示范意义。面对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的土地碎片化问题,中山的探索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他强调,在当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应明确经济发展与以人为本的关系。中山“工改”正是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它既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有效手段。郑永年期望中山能够持续总结经验,最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模式,为全国范围内的工业经济发展树立新的标杆。他希望中山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融入大湾区建设,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与优化,促进区域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更高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企业高层次“出海”需政府保驾护航
在平行论坛上,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李志坚以“把握全球产业发展新机遇,锻造出海新优势”为题,深入探讨了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企业出海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他强调,在需求端倒逼、供求端和政策端共同发力的当下,企业“不出海,就出局”,因此“出海”已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
李志坚从市场、模式、价值、效率和效益五个角度,详细阐述了企业如何抓住出海的新机遇。他指出,对于出海企业而言,需要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需求点,以精准定位市场;模式方面,当前市场正从单一商品出海向产品、产能、产业链等整体模式出海转变,因此企业也要根据具体情况改变,才能赢得市场;价值方面,企业应提升整体附加值,根据不同国家需求进行品牌化建设,实现更高层次“出海”,同时,数字技术应为企业全面赋能;在效益方面,跨境支付正在重塑出海资金链,相关企业应抓住这一机遇,通过优化跨境支付流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方式,实现资金链的高效运作。
李志坚为中山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五点建议:持续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特别是要借助深中通道开通的重大利好,利用好省内完善的交通体系,紧跟低空经济等热点,实现国内国际交通双循环,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出海通道;强化产业协同出海,专业镇应形成整体的区域性品牌,推动品牌出海;积极主动对接港澳科创资源,利用中山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和制造业优势,推动科创出海,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改善营商环境,解决海内外支付等痛点问题,同时利用好中山海外华人资源,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提升城市软实力,从文旅融合发力,推动文化与出海结合,把中山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
深圳盛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研究员叶赓结合自己的出海经验,以“发挥体制优势,解决企业出海中迫切需求”为题,从政策法规、进出资金便利性、人员财产安全、融资、子女教育等内容详细阐述了企业出海遇到的共性痛点问题。
叶赓表示,各国的法律法规存在显著差异,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不同国家的海关关税、企业银行开户等流程。他呼吁政府能够牵头处理这些问题,为企业提供更为便捷的出海环境。在资金进出方面,叶赓建议,应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特别是在与重要经贸往来国家的合作中,以便解决企业在资金进出方面的困扰。
此外,叶赓还强调了人员财产安全的重要性。他认为,政府可以与国外当地政府合作,成立安保公司,保障出海企业员工的安全。同时,为了在国外建立完整的产业链,他建议国内消费金融同步出海,这样不仅可以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还能为国外采购商提供金融优势,进而提升产品的竞争力。最后,叶赓提到,为了让企业家安心出海发展,还需要同步打通子女教育和医疗保障等基本民生配套,才能让企业家在国际市场上更加安心发展。
产业高质量发展需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暨南大学现代产业新体系研究基地执行主任、教授陈林展示了其团队构建的全产业链图谱数据库,并利用该数据库对中山市产业链创新链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陈林指出,由于量化方法的缺乏导致区域产业链规模、长度、行业分布、链主位置及企业融入程度等关键指标难以科学核算。为解决这一问题,陈林团队构建了全产业链图谱数据库,旨在为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度提供科学的量化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中山市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度在2013年至2022年间波动较大,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融合度值在2022年达到最高点,接近0.38。在中山市四大支柱产业中,生物医药产业自2017年起成为发展最为突出的产业,尽管在2017年达到最高点后略有下降,但仍保持在最高水平。电子信息产业在2019年有所下降,之后几年略有起伏。智能家居产业在2013年至2016年间稳步上升,2017年至2022年间波动较为明显。装备制造产业在后期呈现逐渐下滑的趋势。陈林说,综合来看,在中山市四大支柱性产业中,产业链创新链融入度最高的是生物医药产业。期待未来这种新的学术研究能够与更多部门达成合作,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广东药科大学医药商学院产业学院执行院长、教授邵念荣认为,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的崛起,无疑为中山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协同、政策监管、成果转化与产业链自主可控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他认为,这不仅是中山的问题,更是整个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优化准入监管、强化人才培育、推动国际合作、强化自主创新、促进产业协同等方向入手,构建更为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
邵念荣专门提到,今年10月8日,广东省政府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动广东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10月9日,中山就印发了《中山市支持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说明中山早就在做这方面的谋划。中山需持续加强政策执行力度,细化并落实各项措施,力争在生物医药领域取得更为显著的成就和突破。当前,他认为,生物医药产业并不缺乏政策的扶持,政府更应深入考量的是对政策效应的精准评估,并依据这些评估结果,进一步优化和调整策略。他表示,团队正计划在这方面展开更为深入研究,让政策支持更加精准有效,真正达到“解渴”效果。
着眼未来把握“大桥时代”机遇
广东省社科院财政金融所所长、研究员刘佳宁带来的是《高水平开放下跨境资本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她认为金融作为活水,在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正确认识包括资本的流向、流量、流速对于培育关键新科技、转轨产业新赛道、突破新市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传导影响,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资本流通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管引导机制,引导资本有序赋能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助力技术创新、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以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刘佳宁认为,这要从多个方向发力。
一是增加资本供给,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全周期全方位资金支持。结合中山来讲,要充分发挥资本尤其是国有资本的力量,通过产业基金把各方风投、创投的力量带动起来。特别是深中通道通车之后,可以和深圳建立协同合作机制,把深圳资本引过来,争取打造风投创投基金群,集聚社会资本力量,拓宽资本来源。
二是打好“项目+基金”组合拳,在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作用之下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中山可以从独角兽项目入手,针对重点赛道,分重点构建不同的风投产业基金。同时,以资本招商的形式,设立各种产业的子基金,进一步丰富资本的种类,有力支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三是吸引境外资本的同时吸引高端人才。深中通道开通后,中山地理位置更加优越,可以把港澳的资本乃至其他境外资本吸引进来,在拓宽融资渠道的同时把高端管理人才带过来。
四是政府要通过科学、合理管理,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为资本有序流通保驾护航。
中山市经济研究院院长、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授梁士伦带来了《大桥时代中山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他简要回顾了中山经济发展历程,并通过一系列数据探讨如何看待中山当前经济形势。他认为从主要经济指标看,中山与珠三角领先城市发展差距在拉大,但从人均GDP与人均可支配收入“背离”等数据看,中山经济则可能被“低估”。
梁士伦表示,深中通道通车后,中山进入“大桥时代”,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山交通优势、区位优势明显,营商成本和生活成本低,但有10个问题值得关注和深思,包括:转型发展、规划引导、体制改革、机制改革、产业发展、招商选资、营商环境、城乡建设、“百千万工程”与乡村振兴、经济与社会发展等10个方面的问题。
例如,产业发展问题要处理传统与“新质”、现在与未来的关系。传统制造业是中山发展的基础,传统制造业包含有新质生产力,中山如何做强传统制造业的同时发展新的生产力、怎样做出自己的特色、如何与其他城市联动,这些都需要考虑。还有就是处理现在和未来的关系,注重现在就是招商引资,招引成熟的优质项目,有投资就能形成新的产能,这是基于现在不过剩的产业、市场供给矛盾不突出的产业招引的项目。但如果只关注“现在”、关注眼前,未来将会带来不少麻烦。解决好今天的问题,明天又有新的问题,所以要着眼未来做好谋划。
编辑 汪佳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林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