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布索尼 (1866—1924)逝世一百周年。虽然,近百年来,他的音乐和理念不断被支持者在学术界与鉴赏界加以推广,但他一直以来仍是被小众追捧的人物。实际上,他不仅是一位钢琴演奏大师,也是作曲家、剧作家、指挥家、教育家、哲学家、美学家和批评家。
如何理解布索尼的音乐作品?他的艺术魅力何在?喜乐工作室邀请中山乐迷所熟悉的著名小提琴家朱丹为你一一解答。
点击进入H5
感受布索尼的极至浪漫
2024年5月26日,著名小提琴家朱丹携手著名钢琴家李伟安在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奏响布索尼的史诗篇作品《E小调第二号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作品36a》,带来属于布索尼的极至浪漫。
◆◆◆解密布索尼◆◆◆
问:在你眼中,布索尼是一位怎样的作曲家?
答:布索尼的音乐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思想性,如果他不是音乐家,必定会是一位出色的思想哲学家。
在音乐创作上,他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人物,他的代表作展现了强烈的晚期浪漫主义色彩。他的后半生热衷从哲学思想反映作品的音乐性,表现出对音乐的客观中立,而新加入的和声概念,不失感情色彩,成为了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代表。在他1907年出版的《新音乐美学概论》中,便预测了音乐将超越十二音体系。
问:关于你们所演奏的布索尼《E小调第二号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这首作品,你觉得最具挑战的部分是哪里?
答:这部作品由三个乐章一气呵成,先以一段忧郁缓慢的钢琴开始,引出两个主题;一个是惆怅沉思的小提琴旋律,另一个则欢快热烈;接下来的快板乐章仅持续了几分钟,采用源自意大利民间舞蹈的塔兰泰拉舞曲风格,布索尼本人形容“就像从罗马广场出来后走进一条熙熙攘攘的街道,或者像万神殿前气氛热烈的民族节庆活动”。第三乐章,也就是最后乐章,时长几乎是前两个乐章总和的两倍,是基于巴赫合唱曲《Wie wohl ist mir》(译为“我多么幸福”)所作的变奏。
整个音乐结构,对小提琴和钢琴演奏者来说具有极大挑战,但你并不觉得它是在刻意炫技,只是完美展现了两个乐器最为辉煌的表现技法。它考验着两个人的配合默契、小乐章之间的速度、情感上的微妙变化等。它的主题由始至终贯穿整部作品,但又层次分明。可以说是部颇具大型交响诗的奏鸣曲。
无论是作曲家本人,还是音乐学者,都认为这部作品代表着布索尼的创作理念进入成熟的后期风格。但相对于后期作品的无调性,它还是富有调性的,所以这部作品,属于他在早期和晚期创作风格的完美结合。这也是至今布索尼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尽管仍然演出较少。
问:你为什么会特别想要推荐布索尼的作品?
答:首先,今年是布索尼逝世一百周年,但更主要的是,我非常钟爱他的作品,可以说,布索尼的音乐直入我心。但现实中,如今的他并没有那么受欢迎。我认为大部分演奏家跟他的音乐没有产生共鸣,所以他的作品很少被介绍到音乐会中。但他的才华,不光体现在小提琴作品上,还包括他那些著名的巴赫改编曲,还有交响乐、歌剧等,都写得非常出彩。如同瓦格纳歌剧的传承与创新,他的技术在器乐作品中,也反映出当代音乐的发展演变。
众所周知,布索尼是一名伟大的钢琴家,从小就开始接触当时最重要的音乐大师,像李斯特、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为古典音乐的传承打下基础。长大后,他推崇当代同行的新作品。像勋伯格、德彪西的钢琴作品,在德国的许多场首演都是布索尼担任演奏的。因此,可以说,他对整个音乐历史和同代人的了解特别广泛,我觉得这是他得以产生自己音乐语言的最重要因素。他本身也具有独特的思考力,所以他的作品综合了各时代的音乐元素,构成巨大的综合体。
问:布索尼的哪一部作品对你影响深远?
答:从小,我就对一些冷门的作曲家作品特别感兴趣。16岁时,我刚到纽约留学,一位钢琴家朋友向我推荐布索尼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如《对位幻想曲》,是以巴赫的《赋格的艺术》为范本,通过一个独奏的乐器,体现他对整个音乐史的全方位见解。
还有这首《E小调第二号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通过两个乐器表现出交响乐式和合唱式的交互融合,从巴洛克时代引用到古典主义时代,又创新地介入浪漫主义和新古典主义,贯穿那个时代整个的音乐历史,增加了我对布索尼音乐作品的理解深度。
问:这位大师的经历给后人带来什么启发呢?
答:可以说,演奏布索尼的作品就好像在阅读茨威格的著作。他们两人也算是同一时代的人,而且非常相似,都是各自领域的承前启后者。布索尼作为一名演奏家,能创作出如此深刻的作品,是非常难得的。
而作为演奏者来讲,要想演绎好布索尼的作品,你首先需具有相当高的演奏水准,更要对音乐理解有着广泛的认识,就像布索尼对自己音乐的展现一样,你必须对他身边的作曲家有着很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才能总结出他想表达的思想,还原作品本身的味道。
出品:中山日报社喜乐工作室
采写:梁绮娜 廖薇
H5设计:陈思理 廖薇 实习生 罗心敏
图片:由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提供
音乐:布索尼《E小调第二号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片段
由小提琴家朱丹与钢琴家李伟安联手演绎
编辑 梁绮娜 二审 廖薇 三审 向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