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累积的生态欠账,遇上城市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期,该如何应对?近年的中山,正面临着这样的抉择。2021年10月26日,中央环保督察组发出通报,直指中山水污染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份“诊断书”犹如一记重锤,砸中了困扰中山多年治水成效不明显的隐痛,成为中山新局最迫切的必答题。
新一任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深刻认识到,水污染治理是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中央环保督察整改的政治任务,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期待的必然要求,是中山“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大盘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一子,是没有退路、必须打赢的攻坚战。唯有下定决心、排除万难、直面问题、铁腕治污,方能扛起沉甸甸的政治责任,闯出一条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新路。
1000多个日夜,在时间长河里只是倏忽一瞬,但对于中山艰难求索、矢志未移的治水攻坚战而言,却是漫长而又值得铭记的过程。经过三年的奋战,中山城镇建成区已基本消除黑臭河涌,治水核心工程基本完成。河流从积重难返,到水清岸绿;干部从谈水色变,到斗志高昂;群众从失去信心,到踊跃参与……中山治水,正朝着更高质量的目标继续迈进。

一场没有退路的攻坚战
掩鼻而走、闭窗而眠、背水而居……过去一个时期,这些与岭南水乡格格不入的生活场景,曾深深刺痛着中山人的心。
追根溯源,这是四十多年经济社会发展所遗留的生态欠账,绕不开也躲不过,只能面对也必须面对。
常言道,“撼山易,治水难”。知其难,却不知其如此难。找准症结成为首要任务。中山治水困局之所以难破,系统性、源头性、基础性、机制性的原因俱有。
系统性问题——中山水系发达,1000多条河涌千差万别、纵横交错,河网生态复杂,“十里不同天”;
源头性问题——生活污水、养殖尾水、工业废水等多源头致污,特别是遍布城乡的低效工业园,成为“万污之源”;
基础性问题——污水收集处理基础设施缺口大,地下管线错接混接,暗涵治理难度大;
机制性问题——各自为政的治水机制导致效果不明显,干部和群众信心不足。
由此,中山提出,坚持科学治水、源头治水、系统治水、流域治水。市委、市政府以“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定力,统筹市人大市政协、治水办、专家组等力量,部署用三个月时间摸清全市1041条河涌、1.9万个排口污染底数,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找准问题、有的放矢。
在此基础上,明确治水“两步走”目标,第一步实现不黑不臭,全面消除劣Ⅴ类水质;第二步通过长效治理,逐步实现秀水长清、鱼翔浅底。形成以“控源截污”为核心、“六污同治”的总体思路,协同推进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厂区改造、小区雨污分流、农业面源治理、城市面源治理,实施“一流域一策”“一河一策”。

如此便万事俱备?并不是。
把斗争精神贯穿始终
在摸查问题的同时,市委、市政府又作出了一个极其困难,却又至关重要的决定:对治水工程全面审计。
在摸底期间,有群众反映治水资金投入大、进度慢、成效差。这个问题不解决,不但无法取信于民,而且工程越往前推进,带来的危害越大。
在全市16个治水项目全部完成招投标工作、部分施工队已进场施工的情况下,市委、市政府顶住巨大压力、果断叫停全市治水工程项目,提前开展全面审计,重新估算招标合同、修编未完工项目的可研方案,大幅压减工程资金,优化治水技术路径。市纪委监委严肃查处了一批治水领域的工程问题和贪腐个案,市审计部门全程参与治水过程中的研究决策,通过多途径、最严格监管,推动治水工程审计、巡察常态化制度化。
治水进度慢、成效差,一大原因在于施工、监管问题。比如工程设计勘察人员投入不足、素质参差不齐;一些单位管理不善、协调不够,项目推进滞后;工程材料、施工质量监管不到位;长期围而不建,群众出行难等等。
2021年12月17日,市委书记郭文海、市长肖展欣约谈全市水污染治理工程项目负责人,明确指出水污染治理工程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各中标单位迅速整改,与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同心同向,高质量完成治水任务。

一次次查纠整改、督查督办、部署落实,不断彰显中山治水的态度,那就是:治水宁可慢半步,也决不允许投入不见效或成效不明显,否则就是劳民伤财、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要把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贯穿于治水工作全过程,打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廉洁工程、高效率工程、高质量工程。
以改革思维破局闯路
治水是一场斗争,也是一门科学。解决主观层面的思想问题,和解决客观层面的技术问题,缺一不可。当老路走不通的时候,就要想办法闯出新路。通过改革思维突围破局、理顺机制,成为决定这场攻坚战的胜负手。
“一盘棋”治水格局形成了。中山着力扭转过去“九龙治水”局面,高标准成立落实中央环保督察通报问题整改暨水污染治理工作指挥部,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双总指挥,指挥部下设治水办,牵头抓总、实体化运作,“一竿子插到底”统筹全市资源力量。
一体共担责任机制明确了。各镇街成立流域治水专班,党政主要领导挂帅出征,签订《水污染治理责任书》,形成“指挥部—治水办—流域专班”三级工作架构。市相关部门“带着公章”集中审批,合力打通堵点,推动项目提速。明确由市级财政统筹治水经费,保障资金来源。
干部作风转变了。市委把治水作为检验干部队伍转作风成效的主战场,坚持把队伍建在河涌上、工作落到基层里,抽调市直机关干部下沉基层一线攻坚治水,帮助镇街组建起一批“治水专干”队伍,形成一支敢于担当、主动作为、能啃“硬骨头”的治水铁军。

新的突破口找到了。水污染问题表现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源头治水是打赢水污染治理的根本之策。中山开创性地将“工改”、治水两场攻坚战一起打,向容纳了全市三分之二以上生产排污企业的村镇低效工业园“开刀”,聚焦重点推进涉污“工改”项目,加强执法倒逼规范经营,创新建设“环保共性产业园”,真正实现了源头减排。
大兵团作战打响了。2022年5月,中山启动治水大兵团作战,全面压实镇街对治水质量、速度、安全等监督主体责任,一手强激励,一手强约束,全面激发各参建单位的积极性。全市正在治理的14个流域全面铺开现场施工作业面,治水工程日均投入一线参建人员超8000人,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假期,治水工地上都是一派热火朝天。

记者 余兆宇 摄
治水管水更智慧了。织密一张覆盖全流域“治、调、防、救”的水网,全链条智能化监测中心城区污染排放、管网运行、污水处理和防洪排涝情况,实现智能化实时监控管理和流域设施的科学调度,发现问题实时派单,限期响应,稳固治水成效。

群众满意才是“金标准”
“治水成效好不好,老百姓说了算。群众满意才是‘金标准’。”郭文海多次强调。
中山把治水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2022年,水污染治理被列为市人大“一号议案”,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入选十件民生实事。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引导,凝聚全市干部、群众、企业家同心同向发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治水的良好氛围。
基层党组织广泛动员,进村入户开展治水宣传,耐心细致做好解释工作,引导群众忍住阵痛、支持配合参与到治水工作中来。社会志愿者行动起来,争当“河小青”、护河我先行,成为一道亮丽风景。中山创新建立“村民监督协调员+四方举牌验收”的监督管理治理,发动群众全过程参与方案设计、工程监管、项目推进、竣工验收,相关经验做法得到肯定和推广。

为了让治水成效更彻底,中山利用冬春季节的有利时机,全面开展全市水塘河道清淤行动,下决心把水塘、河道里沉积多年的淤泥清理干净,特别是对影响防洪排涝的重点河涌应清尽清,并探索淤泥就近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方式。中山还学习借鉴杭州将清淤底泥变废为宝、修建湿地公园的经验,在南朗流域建设污水处理厂尾水生态补水湿地项目,将河涌疏浚淤泥用于修建生态湿地与河岸绿地,贯通5公里滨水慢行系统,实现“尾水回用、雨水调蓄、污涝同治、水岸绿美”。

三年治水,万人攻坚,积厚成势,中山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治水成绩单,重塑了一座城市的精气神。全市城镇建成区已基本消除黑臭河涌,治水核心工程基本完成,年内可高质量完成阶段治水任务;全市内河涌水质指数CWQI(5.686),与2021年相比改善48%;央督以来新建管网5684公里,新、改、扩建污水处理厂17座,污水处理能力提升79%;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从45%提升到81%;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从25%提升至88%;1246个居民小区、4174个工业厂区率先完成雨污分流改造;7.7万亩养殖池塘完成尾水治理改造;去冬今春以来累计清淤455万立方米。中山成功入选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
人不负碧水,碧水定不负人
“香山秀出南海壖,四围碧水涵青天。”“渔歌菱唱不胜春,桂楫兰桡镜光里。”明代大儒黄佐,用极富画面感的诗句,描绘了古香山“水蕴天成”的气质美。
从“石岐晚渡”到“浮虚春涛”,从开渔盛宴到疍家风情,从咸水歌的生活吟唱,到龙舟赛的锣鼓喧天……随着时间推移,中山人的亲水记忆,不但未曾消逝,而且愈发清晰。

为了让老百姓拥有真真切切、触手可及的“梦里水乡”,中山可以不惜成本、不惜代价。只要每一分钱用在“刀刃”上、“见到一分钱的效果”,就会坚定决心和魄力,“没有钱借钱也要治好水”。如今,全市水环境逐渐改善,一批“污点变亮点”的示范河涌、绿美河涌陆续建成,“河滨夜经济”等新业态不断涌现,人民群众正在享受生态红利。
河流是人类经济活动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之一,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水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水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中山以实际行动,坚决打赢打好水污染治理的攻坚战,既是自身的一场“翻身仗”,也是为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两难命题”提供实践样本、探索解题思路。
实践证明,治水是惠及百姓、攸关民生的民心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未来的发展工程。10月9日,省委书记黄坤明调研中山时,对中山工作给予鼓励、鞭策,强调要久久为功推进绿美生态建设,坚决有力推进城市黑臭水体和河涌污染整治,持续巩固提升治理成效,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绿美环境。中山将切实扛起责任,以改革促进派、实干家的姿态再出发,激励全市广大党员干部敢想敢试、敢于担当,以长效治理拓展治水成果,为一城碧水安澜日夜兼程奋斗。
星霜荏苒,见证了中山人1000多个日夜的奋斗与拼搏;时间不语,却已给出答案:人不负碧水,碧水定不负人;只要久久为功,必有水清岸绿时。
点击查看>>>
治水攻坚三周年,中山这些河涌大变样
出品:中山日报政前方工作室
主笔:郭锦润 黄启艳
编辑 曾淑花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