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启 | 穿越深中
栏目:融媒工作室 来源:中山日报 启迪工作室 发布:2024-07-29

大自然的每一次剧烈运动,都伴随着撕裂与融合。

地壳升降、河流冲刷、海潮澎湃,荡出了巨大喇叭形的伶仃洋。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不能制海、必为海制。”历史的经验如今化为横跨大海的豪情。

勤劳而智慧的人们,以拏云之志,在浩瀚海天之间,铸造出一条钢铁长龙,将相隔的大陆重新连成整体。

深中通道海上日出。 记者 缪晓剑 摄

2024年6月30日,历时七年多建造的深中通道正式通车,“A”字的构架撑起粤港澳大湾区的筋骨,从此血脉通畅。也是在这一天,由中山日报团队撰写的《深中通道——穿越千年文明,迈向中国式现代化》长篇文学作品面世。穿越千年文明,重返历史现场,多方位、多角度地记录了深中通道的前世今生。

由中山日报团队撰写的《深中通道——穿越千年文明,迈向中国式现代化》长篇文学作品。 

大海苍茫,大水荡潏,面对未知与惶恐,先民们并不清楚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到。文天祥的“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写尽了历史的孤苦与悲怆。但千百年来,跨越海洋,向海而生,人们期望在这坚硬与柔软并存的天地,寻求更好的生存,也便有了“千年沧海上,精卫是吾魂”。

生在海边,就注定先感受海上吹来的风。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打破了世界各地互相隔绝孤立的局面,第一次建立了全球性的联系,让香山由此快速被拉入世界经济大格局中,东西方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异国商船云集贸易。

香山人成为中国最早看世界的一群人,他们迎着伶仃洋的海风,远涉重洋,历尽千辛万苦,而后返回家乡改造故土,书写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最重要的篇章。他们是最擅长和海洋打交道的人,他们也是最早连接中国和世界的“大桥”。

生在海边,就注定先感受海上吹来的风。香山人成为中国最早看世界的一群人,他们迎着伶仃洋的海风,远涉重洋。 

这座桥,我们在历史中触摸。

有水的地方就会有桥,中国的桥梁数不胜数,从古代的赵州桥、洛阳桥,到如今的胶州湾大桥、杭州湾大桥、港珠澳大桥,他们既是沟通四方的通道,也是技术与艺术的结晶。在碧波万顷的伶仃洋海域中,深中通道就是中国基建实力的杰出代表。七年间,超过1.5万建设者们,用智慧与汗水,浇筑出一个伟大的奇迹——深中通道创新研发了10大世界首创装备、10项国际领先技术,100%中国自主知识产权远优于世界同类工程。

一桥飞架,联通湾区。 记者  夏升权 摄

这座桥,我在现场记录。

海上生长虹,湾区共此城。如果驾车穿越深中通道,举目四望,在伶仃洋,你能看见香港、澳门、深圳、中山、东莞、南沙、珠海的城市轮廓。这是一个山海一体的城市群,如同兄弟姐妹,散落在通道东西。长期以来,珠江东西两岸交通不畅,制约着珠西、珠东的协同发展,也造成珠江口两岸经济发展不均衡。深中通道连接的是深中,但拉近的是整个大湾区城市的距离。在经济“脉动”中,各种产业互相碰撞、融合,各种要素充分流动、汇聚,向外输出“湾区设计”“湾区智造”等全新概念及模式。它不仅是大湾区发展的“融通大桥”,也是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平衡之桥”。

这座桥,我在现实中感知。

记录当下,但不只于当下。

书写深中,但不只于深中。

在历史中关照现实,在现实中反刍历史。

读懂了深中,就读懂了从岭南到广东。

 

 

【策划/文案】冷启迪
【视频摄制】孙俊军
【封面设计】蔡文强


编辑 唐益 二审 冷启迪 三审 林志强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