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前方丨无创新,不中山!
栏目:融媒工作室 来源:中山+ 记者 隋胜伟 郭锦润 发布:2024-02-18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春阳抚照,万物滋荣。春天,总是值得期待,让人充满希望。

龙年开工第一天,省、市把高质量发展大会作为“新春第一会”,聚焦产业科技话创新、谋未来,紧握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中山要在落实“硬道理”中夯实“硬实力”。市委书记郭文海强调,要全力营造“无创新、不中山”的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努力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用创新的思维和办法,推动全市各项工作争一流、创一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文化、营造创新氛围,形成干部敢为、企业敢干、人才敢创的生动局面,真正让创新成为熠熠生辉的城市符号。在这个“科学的春天”,中山签订投资总额550亿元的产业科技重点项目,发布“科技创新强市十五条”和人才“招贤令”,坚定不移朝着建设科技创新强市的目标阔步向前。

日新月异的翠亨新区(资料图片)。  记者 缪晓剑 摄

大局大势明方向

“嫦娥”奔月、神舟环宇、北斗巡航、高铁组网……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省委提出,要坚定不移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把创新落到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奋力建设一个靠创新进、靠创新强、靠创新胜的现代化的新广东。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把中山发展放到历史长河和全球视野中来认识,把握方向、掌握主动,才能更好地推动事业发展,才不会与机遇失之交臂。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一轮抢占战略制高点的比拼,抓住了就能换道超车、后发崛起。中山势必要审天下之时、度天下之势,一鼓作气、顺势而为,牢牢抓住科技浪潮大机遇,主动在全国、全省格局中找准方位。

聚焦融合开新局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有梯度,城市有分工,但科技创新始终是大湾区最鲜明的底色。

区域一体化融合发展之势正劲,创新资源流动日益畅通,高效的科技创新再不是某个城市的“家里事”,而是多个城市间因地制宜的协同与分工。

在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引领下,在新一轮的融合发展中,中山肩负重要使命。省委赋予中山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的重要使命,中山以此作为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和主要抓手,推动深中规划、营商环境、产业、交通、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六个一体化”。

在创新一体化方面,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深圳研发+中山孵化产业化”合作模式,谋划推动在深圳设立孵化器、科创中心,构建“反向飞地”合作模式,打造“深圳创新+中山制造”格局,让深圳产业龙头的“大手”拉动中山产业链条配套企业的“小手”创新发展,让中山融入深圳产业链创新链。

中山与香港的科技创新合作也逐步深入,双方明确打造“香港科创+中山制造”合作模式,加快建设深中经济合作区和香港—中山(高质量发展)合作区。同时,中山不断深化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高校产学研融合,以湾区前沿科技赋能中山产业发展。

深中通道即将建成通车,珠江口东西两岸的互动也将打开一个全新局面。区位得天独厚,时与势均在,中山完全可以借势借力,推动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新跃升。

深中通道即将建成通车,珠江口东西两岸的互动也将打开一个全新局面。(资料图片)  记者 缪晓剑 摄

凝聚资源筑体系

从6人小作坊起步的明阳集团,以创新实现海上风电市场占有率和创新排名全球第一。扎根中山11年的康方生物,坚持药物创新,成为全球双抗药物开发领先企业。从半导体销售向存储技术研发转型的江波龙,蝶变为全国高端半导体存储龙头……

明渔一号海上养殖场。通讯员 李珊珊 摄

在中山,不乏“为创新而生”的企业,它们由一颗种子,成长为“参天大树”,在新能源、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开宗立派”,有了自己的“独门绝技”。

创新不分企业大小。产业链创新,除了需要龙头带动,更需要整个行业目标一致,形成创新生态。近年来,中山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加快打造新时代中山现代产业集群“十大舰队”,聚焦产业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面向全球大力招引科创项目,推动全产业链创新能力加速提升。

以“新十大舰队”产业集群之一光电产业为例,这一行业发展超过了30年,汇聚360多家光电光学企业,在成像及光电子产业细分领域占据全国市场半壁江山。在成像光学元器件产业方面,中山是世界光学冷加工产能规模、行业集中度高的区域。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中山携手长春理工大学,共建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高水平举办首届大珩光电产业论坛暨2023首届光电产业创新创业大赛。目前,中山正致力建设光电信息研究中心和光电院士工作站,集聚产业高端资源,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光电产业集群。

火炬开发区博顿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光学工程师王宝坤正在观察研发产品。 记者 余兆宇 摄

千亿产业,万亿梦想——“湾区光谷”,已成为中山向“新”的一个明确靶点。

夯实基础强动力

“星星多、月亮少”,一直是中山产业发展中的一块短板。但反观之,雄厚的中小企业规模、完善的产业链配套,同样也是产业提质增效的厚实家底。中山不乏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一批企业具备“向上生长”的基础。只要围绕创新精准施策,便可打通企业快速成长的通道,形成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并驾齐驱、高质量发展的良性生态。

骐骥千里,非一日之功。近年来,中山持续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2023年,全市R&D投入首次突破百亿,增速从9.7%跃升为24%,排名珠三角第二。在此基础上,今年中山的目标是:R&D经费投入增长15%以上,新增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企业1000家,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00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3000家,力争到2025年R&D投入占GDP3.5%。

即使财政再紧张,“勒紧裤腰带”也要抓创新。新春伊始,中山把“科技创新强市十五条”作为“1号文”,真金白银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发展。比如,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每家企业最高补助300万元;围绕“新十大舰队”技术创新需求,支持重点产业开展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攻关与产业化,单个项目最高资助1000万元;支持本市科技企业在多层资本市场上市挂牌,分情况给予最高600万元奖励。

专注质量铸品牌

被世界公认的制造业“模范生”的德国,其制造业的工匠精神、创新精神、以及生态的多样性一直被外界津津乐道。正因此,其制造业领域诞生了占据行业主导地位、有如参天大树的大型企业,同时也在像灌木和苔藓的中小企业群体中,培育出了许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隐形冠军”,筑牢产业发展之基。

事实上,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也是中山企业发展传承的重要基因。前段时间,一名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段视频,晒出了自家的威力洗衣机,这台使用了26年的洗衣机仍在正常运转,引得网友广泛关注,这则新闻业因此冲上热搜,不少网友为中山产品品质所折服。威力威力,够威够力,不仅是一句广告词,也是中山产品、中山制造响当当的声誉,更是中山高质量发展的不懈追求。

2月17日,威力电器公司春节假期后恢复正常生产。  记者 易承乐 摄

质量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是中山构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作为传统制造业城市,中山持续推动企业实施科技创新的同时,明确提出坚定不移实施工业产品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动员广大企业向高质量产品进军,向低劣产品宣战,让中山制造成为高质量的代名词。

事实上,质量提升、品牌塑造,是中山制造迈向中山精造的必由之路,唯有如此,中山优品才得以保障,中山制造的招牌才能传遍四方、响彻大江南北。

激发热情增活力

创新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展示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

企业突围靠创新,城市突围也靠创新。一个地区要大力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首先要提高创新思维能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充分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解决好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当下的中山,唯创新方能高质量发展,唯创新方有未来。过去两年,中山顶住巨大压力攻坚克难,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局大势下,推动“工改”、治水、传统产业数智化改造升级,扎实破解发展瓶颈,工作局面已经打开。去年11月1日企业家日,中山隆重表彰了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30强,布局科技创新发展之路。中山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科技创新拓空间、优环境,努力将美丽中山打造成创新沃土。今年开工第一天,中山第一时间发布“科技创新强市十五条”和人才“招贤令”……一系列的举动,都是为了动员每个人、每个企业积极投身进来,激发全社会创新主动性、积极性。今日中山,只有全市上下携手同心加油干,让一切有利于创新的要素充分涌流,形成干部敢为、企业敢干、人才敢创的生动局面,才能在高质量发展大道上勇往直前!

中山城市风景。 (资料图片) 记者 夏升权 摄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自龙年“新春第一会”而始,让我们激发向“新”力,以满满“科”气,聚产业“核”力,与未来相“链”,真正使创新成为这座城市的最大标识、最大动能和最大潜力,为中山实现“向湾图强、向高而攀”目标而不懈奋斗!

【出品】中山日报政前方工作室


编辑 曾淑花   二审 陈彦   三审 查九星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