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前方丨新的时空坐标,引领中山拥抱“大桥经济”
栏目:融媒工作室 来源:中山+ 记者 隋胜伟 郭锦润 发布:2024-02-02

历史总在某个时候,赋予一座城市特殊的使命。

2024年,深中通道即将通车,珠江口东西两岸没有陆路通道直连的历史就此改写,中山与深圳实现历史性牵手,成为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支撑点;今年1月,省委深改委印发《中山市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实施方案》,明确将以推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规划、营商环境、产业、交通、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等一体化为重点,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牵引,推进落实29项具体改革举措,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


建设中的深中通道。 记者 缪晓剑 摄

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中山坐拥深中通道“有形的桥”和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无形的桥”,既有区位的独特性,又有政策的示范性。两座“桥”对中山而言,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影响深远的特有优势,构成了中山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新的时空坐标。

“中山号”将以怎样的姿态,驶向区域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开阔海域?结合新鲜出炉的2024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我们一同展望。

新枢纽
畅通高质量发展大动脉

放眼世界湾区发展历程,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体系发达的地区,往往会在湾区发展进程中脱颖而出。其中,跨海湾交通枢纽的带动作用尤其明显。深中通道通车后,中山与深圳的车程缩短为20分钟,相对于区域一体化下的通勤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中山日益成熟的交通体系建设,将进一步放大这一优势。

去年,连接中山岐江新城与广州珠江新城的南中城际破土动工,项目建成后,中山城区与广州市中心的通勤时间将缩短至45分钟。这一项目,开启中山“地铁进城”的新篇章,让中山在深圳之外,又与另一座超级城市紧密联系到一起。

1月7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师生参观建设中的南中城际世纪路站。记者 余兆宇 摄

随着南中城际、深中通道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山在珠江口交通网络中发挥的作用日渐突出,“居中枢纽”的地位进一步体现。按照2024年安排,中山将加快南中城际、深江铁路中山段建设,有序推进岐江新城站、香山站等轨道沿线TOD综合开发,扎实做好中山市域铁路S1线(佛山地铁11号线南延线)、广中珠澳高铁前期工作,轨道交通网络越织越密。

道路交通方面,中山将全面推动各镇街与深中通道的对接,今年将加快广澳高速改扩建中山段建设,推动中开高速、中江高速改扩建项目与深中通道同步通车,南中高速年内建成启用,同时加快建设坦洲大道、南三公路(三角段)等干线公路。一批承载接驳功能的 “大动脉”和“毛细血管”,将在深中通道通车时同步运行。


深中通道南沙互通。 记者 黄艺杰 摄

一直以来,中山水上交通有良好的基础,挖潜空间大,发展势能足,在今年交通体系建设中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比如,科学规划利用港口岸线资源,建成启用中山港新客运码头,完成神湾港5000吨级港口提升改造、中外运5000吨级码头建设,力争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20%。除了水上交通,中山还谋划布局跨珠江口低空飞行交通模式。

2023年10月31日,小榄-盐田“组合港”首航仪式在小榄港货运码头举行(资料图片)。 记者 缪晓剑 摄

通过“海陆空铁”齐头并进,中山持续打造四通八达的立体化大交通,形成汇聚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大枢纽,必将构筑起支撑大开放的空间格局,跃动新一轮大发展的强劲动脉。

新路径
融合一步天地宽

常言道,近水楼台先得月。但这个“月”,可能是“众星拱月”,也可能是“镜花水月”——区别就在于面对机会的人,是否做好了准备。要回答“深中通道通车后能为中山带来什么”这一时代命题,首先要明确“中山能够提供什么”,一体化融合发展这步棋如何下。

善谋者行远,实干者乃成。近年来,中山直面制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欠账、最大短板,坚定不移打赢打好低效工业园改造、水污染治理两场没有退路的攻坚战,以“关键一子”带动高质量发展“满盘皆活”。至2023年,全市通过“工改”已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3.3万亩,比过去十年中山工业用地出让数还要多,推动新增投资额约940亿元,带动全市签约落地的招商引资投资额破千亿大关。预计到今年,拆除整备土地总数量将达到5万亩。

东区街道九亩湾低效工业园“工改工”项目实现“拿地即动工”。记者 文波 摄

治水方面,黑臭河涌较央督时减少63.7%,劣V类河涌占比下降7.1个百分点,国考断面水质100%达标,省河长制考核获评优秀等次,今年将全力实现基本消除城镇建成区黑臭水体的目标。与两大攻坚战如影随形的转作风攻坚战,在攻坚克难、啃“硬骨头”中,锻造出了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中山铁军,这是中山迈向未来的最大底气。

大涌镇青岗涌旧貌换新颜。通讯员供图

除了集中力量补短板之外,中山还深入思考如何锻长板。其中的关键之举,是着眼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

我们注意到,省委部署中山建设实验区,用的是“批复”二字。所谓“批复”,意味着这块牌子是中山主动争取来的。把握深中通道建设历史机遇,是中山的使命,更是中山的责任。正是这样一种历史自觉、历史担当,让中山坚定选择行动。省委的态度也很明确,就是希望中山挺在前面,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上先行先试,为珠三角地区深度一体化闯出新路。

按照市政府工作报告,今年中山将以开放合作、协同发展的姿态,深入参与湾区建设。围绕深中合作,中山推出一系列新举措。比如,加快打造深中经济合作区、强化“海陆空铁”交通衔接、新增100项政务服务“跨城通办”、打造深中“半小时”优质生活圈;强化协同创新,推动在深圳设立孵化器、科创中心,构建“反向飞地”合作模式,打造“深圳创新+中山制造”格局;谋划建设香港-中山高质量发展合作区,加快澳门-中山青年创新创业园建设,与佛山共建万亿级智能家电产业集群,推动与珠海、江门等地设施衔接、产业协同,携手共建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等。此外,报告对重大平台建设作出详细部署,进一步明晰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岐江新城三大平台的定位,明确支持各镇街创建省级平台,推动小榄镇创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板芙镇创建省级经济开发区、三角镇创建省级化工园区等。

日新月异的翠亨新区。记者 缪晓剑 摄

市场要素自由流动,决定了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先进地区、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虹吸”与“辐射”客观存在。中山要解放思想,主动进取,一方面像“工改”、治水这样,不因噎废食、望难生畏,通过艰苦努力打破瓶颈,一步步把短板变成“潜力板”;另一方面要认知自我、坚定信心,让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在区域发展中占据一席之地,做到以“融”促“合”,承接辐射而不是虹吸,形成依靠而不是依赖。

新动能
整合资源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省委明确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坚持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并举,挺起广东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

中山以工业立市,拥有38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和18个省级专业镇,形成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白色家电)、8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健康医药、纺织服装、五金制品、食品工业、海洋工程、灯饰、家具、电梯),是珠江口西岸产业链配套最完善、企业活力最充沛、产业生态最好的地区之一。

为进一步巩固基础、提升优势,中山将加快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一手抓战略新兴产业引进培育,一手抓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扛起制造业强市的光荣使命。

建设现代化园区,核心是摆脱传统粗放式的发展路径,通过强化资源统筹整合,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十大主题产业园建设的推进,报告强调全力做好土地整备、区域综合评估等工作,建立园区标准化建设项目库,持续完善园区生产服务、政务服务、生活服务体系。在加快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扩区提质方面,提出构建“一基地六园区”空间格局,目的在于发挥“国字号”品牌优势,握指成拳实现产业统筹布局、资源协同配置。在园区建设中,还提到了大力推动北部制造业基地建设,强化市级统筹,打造现代产业园示范标杆。

产业是发展之基。中山着力构建“4+6”现代产业集群发展格局,集中优势资源扶持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比如加强氢能技术研发应用,完善药物试验、药品检验等公共服务功能,打造“湾区光谷”,壮大海上风电、海洋装备制造等现代海洋产业等。同时,中山大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加快家电、家具、灯饰、服装等重点产业集群数字化改造,今年将推动1000家规上工业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超600家企业实施技术改造。

全球首台明阳“木星一号”30MW级纯氢燃气轮机下线。通讯员供图

在服务企业、推进项目落地上,中山“不玩虚的”。上有“书记市长直通车”,下有“企业服务1号线”,全部镇街设立的“中易办”企业服务中心,可全天候解决企业诉求问题,全市上下用心用情、无私高效服务企业的良好氛围蔚然成风。中山通过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项目全流程跟踪服务机制,“拿地即动工”成为常态,许多重大项目跑出了“在其他地方难以想象”的加速度,已成为大湾区项目落地最快的城市之一。

东区街道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一对一向企业介绍流程图的操作指引(资料图片)。 记者 余兆宇 摄

投资热土上,“梧桐树”长势喜人,只待“金凤凰”成群结队前来。今年中山将聚焦“新十大舰队”,凝聚市镇“一盘棋”合力,以投促引、挂榜招商、以商引商。可以预见,中山一定能赢得大湾区乃至全球客商更多的“信心票”。

新活力
青春之城呼之欲出

中山既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又有优美的生态景观。深中通道今年开通,不仅为中山增加了一条交通要道,还打开了一扇中山链接世界的重要窗口,将为中山带来前所未有的关注度。如何将“人气”变成“商气”,在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有充分体现。

中山岐江河两岸景色(资料图片)。 记者 夏升权 摄

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着力提升城市品质,落实落细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加快构建“三核一轴两带双圈多片区”城市发展格局。在城市形象提升方面,全市各镇街、村居早已行动起来,从主要干线公路到背街小巷,从城市出入口到村头巷尾,从园区周边到房前屋后,都在加快环境整治,就是要在深中通道通车之前,让整座城市“焕新”。

在做好农文旅融合文章上,今年中山将加快香山古城保护活化,推动华侨城欢乐海岸开园运营,谋划建设体育中心、市科技馆、规划馆、美术馆新馆等。消费场景板块方面,将引导商圈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积极引进山姆、盒马等零售头部企业,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餐饮民宿等新业态新模式。这些备受关注、期待的项目和谋划,将一举填补中山公共服务配套中多个领域的空白,提升城市品位和服务功能,贴近年轻客群需求,为游客、人才带来并不遥远的“诗和远方”,一座充满朝气、活力无限的青春之城呼之欲出。

春发其华,秋收其实。近日,广东省各地公布了2023年经济数据。中山打了一个漂亮仗:GDP增长5.6%,居珠三角第2、全省第4,工业投资增长47.3%,居珠三角第1、全省第2;经营主体净增6.7万户、总量突破64万户。这些关键指标的企稳攀高,是全市上下日夜兼程、风雨无阻奋斗的回报,是这座负重前行的城市卸下历史包袱、轻盈跃起的佐证,更是中山抢抓深中通道历史机遇、向高质量发展全面进军的宣言。2024年,焕然一新的“中山号”,承载着新的希望、新的期待,必将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呼啸驶向“大桥时代”、拥抱“大桥经济”。

【出品】 中山日报政前方工作室


编辑 陈彦  二审 曾淑花  三审 吴森林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