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故事会 | 一位教育者的新“稻”路
栏目:融媒工作室 来源:中山+ 乡村照相馆 发布:2024-01-25

刚刚过去的2023年,资深教育工作者张为大踏一步,跨界到了农业领域。在南区街道曹边村,他租建了一片350亩地的生态农场,谓之“百亩之家”。这里,野生水稻如风般自由,麻鸭与白鹅排队散步,张为则例行“转三圈”——开着卡车逛一圈,骑上摩托车看一圈,最后再换上鞋子走一圈,圈圈点点,都是看不够的土地。

张为思忖良久,用“科技、传统、劳动”三个关键词为百亩之家作了画像描述。在这个生态大平台,张为和团队希望运用最前沿的科技研究成果,在基因视域下选择水稻品种;希望用最符合自然规律的方式完成耕种和生产,并带动本地农户逐步向生态农业转型,提升土地产值与农业经济价值。此外,他们也致力于把农场建设为青少年儿童的劳动基地,让他们在拼搏流汗、春华秋实中获得疗愈与成长。

冬日晨曦下的百亩之家。
到农场参加研学的孩子们。(百亩之家供图)

科技先行,率先种植多年生稻

1月21日,冬日清晨格外清冷。百亩之家生态农场里,看上去与杂草相似的多年生稻“云大25”正迎风招展。经过两轮收割,它正为新一年的收获积蓄力量。

据了解,“云大25”由多年生非洲长雄野生稻与一年生亚洲栽培稻进行种间远缘杂交培育而成,可实现一次栽种,多次收割,有效节省种植成本和劳动力的投入,曾入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202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张为表示,目前单纯种植水稻经济价值较低,特别是当化肥农药等农资、劳动力价格上涨时,如何稳定粮食生产成为一道必答题。于是,百亩之家坚定引进了多年生稻,“只需栽种一次,它就可以像韭菜一样割了长,熟了又割。”

除了引进多年生稻,百亩之家还探索种植了巨型稻等新品种,尝试了无人机飞播种植水稻、稻鱼共生、鸭稻共生等新技术和新模式。“农业从来都是一门艰辛的行业,水涨船高的地租和人工等成本,对农户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张为觉得,只有在农业高新技术的加持下,不断提升土地产值与经济循环能力,高效利用土地,才能闯出一条新“稻路”,也带动本地农户在生产、营运等方面实现转型。

张为和他种植的多年生稻“云大25”。

传统的,即自然的

百亩之家原是一片荒废的花木场。“刚接手时,这里到处是垃圾、杂物。为了让这片伤痕累累的土地更好地愈合,我们采用了最笨拙的方式。”张为的团队成员、百亩之家总经理陈洁告诉记者,他们聘请了工人,用双手逐寸逐尺触摸土地,将地里的铁丝、玻璃等杂物逐一清理,让这片土地的主人、客人都能安心赤脚下田。

当然,他们的“笨拙”远不止于此。“关于农场的整个耕作流程,我们都试图探索回归,通过遵循自然规律,提高土地自身的循环能力,实现生态种养。”张为表示,百亩之家放养了一群麻鸭、白鹅和沙栏鸡,它们可以啄食河涌、稻田里的福寿螺、蚂蟥和杂草,一方面减少稻田农药的使用,另一方面,这些动物的粪便也能为农作物提供天然肥料。再如,为了应对肆虐的老鼠,他们则通过喂养野猫的方式,减少对庄稼的损害。“自然的事情,用自然的方式解决;食物链的事情,交给食物链去消化。”这种面向传统的回归,正是百亩之家耕作运维的主要理念。

水塘边,成群的麻鸭时而上岸,时而入水。“天一半,地一半;鸟一半,我一半。我们虽然在这片土地上索取,但我们也需要同样的回赠。”张为说,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历史,从来都是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的,要以温柔的做法对待这个世界。在这一过程中,追求质量、产量都没问题,但也要兼顾到其他生物,不能将所有都揽入怀中。

中山麻鸭成为农场生态链的重要一环。
农场日常劳作。

让孩子在土地上成长

2023年,东区中学等学校与百亩之家陆续签订了合作协议,青少年学生们定期到农场劳动,亲身体验耕种的艰辛和快乐。

在经历了一年的田间生活后,陈洁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时候,头一天还走在稻田感觉丰收在望,第二天台风肆虐吹到大部分作物,再过两天就看到倒伏的稻谷在田里生出了芽。“心情比过山车还刺激,但这也让我们更加懂得劳动与人类本能的关系。”心理专业出身的陈洁,从田间地头梳理出了百亩之家的研学课程体系。

张为将此总结为一句话:“百亩之家的稻田不是观赏的,是实打实讲产量和价值的;青少年们来到百亩之家,也不是走马观花体验的,是要弯下腰认真劳动的。”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张为见过太多在空调房、电子游戏和手机中成长的孩子,他认为这种环境并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我希望孩子是土地上成长起来的,让他们在大自然中奔跑、劳作,戴着斗笠、穿着雨鞋,到田里插秧,在河边养鱼、放鸭,借助大自然的力量激发孩子们的原本的童真。”

张为还有一个“摘星”计划。春节后,百亩之家将招募一批“星星的孩子”,让他们到农场与普通孩子一起研学,一起交流,在劳动和友谊中获得疗愈。

在大地河涌中健康成长的孩子们。(百亩之家供图)

 

 

【指导单位】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   中山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   中山市农业农村局 

【出品】乡村照相馆融媒工作室

【策划/编导】谭桂华 陈雪琴

【摄像/剪辑】黄艺杰

【摄影】刘诗觉

【配音】罗杨鸿

【文稿】陈雪琴 谭桂华

【设计】蔡文强


编辑 谭桂华  二审 黄启艳  三审 向才志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AI+LIFE HACKS丨The 107th Xiangshan Study Opens in ZS
原创 14768人浏览   2024-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