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启 | 中国现代音乐教育之父萧友梅:一生只为音乐来
栏目:融媒工作室 来源:中山日报 启迪工作室 发布:2024-01-17

20世纪初的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之际,有人实业救国,有人改革建制,也有人从美育入手,试图改变国家和人的命运。

时至今日,无数家庭一掷千金希望自己的孩子挤进音乐学院,而在百年前的中国,现代科学备受推崇,音乐却被压得很低,音乐教育更是匮乏、落后。中国传统的音乐教育只限于文人抚琴等自娱修身手段,而从事表演的活动,是由社会底层的“戏子”们担任的。当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重要主张时,中国音乐教育还是一片荒芜。

 ▲启迪工作室为你解读中国现代音乐教育之父萧友梅的一生。

萧友梅出生于香山县石岐兴宁里的殷实之家,5岁时随父亲从香山移居澳门,与孙中山先生住隔壁,往来甚密,后来前往日本留学,违背家庭意愿,在东京帝国音乐学校选修钢琴和声乐,而后,在孙中山、蔡元培的帮助下,热爱音乐的他前往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主修钢琴及作曲理论,还前往莱比锡大学攻读教育学。七年学习生涯,他成为了音乐研究领域第一个获外国大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

 ▲萧友梅是中国第一位音乐博士。

归国后,他响应蔡元培的主张,一次次向政府呼吁成立音乐学院,在他不遗余力的推动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专修科成立,这是中国现代第一个音乐教育机构。他说中国的音乐不肯研究记谱的法子,做了许多美曲,会了很多技术,若是找不到一个好耳朵的学生,乐曲同技术就会失传。“不认得五线谱犹如不认得字一样;唱不准一个音阶,犹如哑子一样。一个文盲兼哑子在世界上能够用文字或声音发表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吗?能够和别人交换意见联络感情吗?”萧友梅的音乐创作践行着“借鉴西乐,改造旧乐,创造新乐”的主张,其中就有最具人文精神的《问》。他还组建了中国第一支基本由国人组成、国人指挥的管弦乐队。在京期间,他为北京市民不定期举行音乐会,演奏世界音乐大师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人的世界名曲,为大众开启了西方音乐殿堂的大门。

 ▲萧友梅与易韦斋合作的歌集《新歌初集》。

 ▲萧友梅组建了中国第一支基本由国人组成、国人指挥的管弦乐队。

由于萧友梅多年的奔走推动,1922年全国实行新学制时,以前可上可不上的“乐歌”,改名为“音乐”课,并且规定为小学的必修课。

北大音乐传习所创办五年后因战乱被迫停办。萧友梅凭借超乎想象的毅力和决心,从筹款到招聘教师找校舍,建章立制教学创作,事必躬亲,最终竟在战火硝烟下,在上海创办了亚洲第一个音乐学院——国立音乐院,也就是今天的上海音乐学院。然而,经费无着,朝不保夕,萧友梅不得不多次带领全校师生辗转搬家。他还编撰出版了面向大众的普及音乐的书籍,用音乐提振国人精神,涤荡人心。

 ▲萧友梅先生的音乐理论著作《普通乐学》(右二)。

 ▲萧友梅在上海创办了亚洲第一个音乐学院——国立音乐院。

1940年隆冬,积劳成疾的萧友梅病情恶化,他仍记挂着学校用作钢琴考试的琴房有一条透风的长缝,会冻着师生的手,于是嘱人需将门缝堵上,这件事情竟成了他的遗嘱,再没有一个字提及他的家庭。

 ▲战火硝烟下,萧友梅多次带领全校师生辗转搬家。

萧友梅一生,为我国培养了一批批现代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如冼星海、贺绿汀、江定仙、李焕之等。这位中国现代音乐教育之父,在与落后、蒙昧、外敌斗争一生之后,五十六岁,倒在了中国现代文明启蒙之路上,2024年是萧友梅诞辰140周年,百年间,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倾尽全力演奏的“伟大交响”回荡在中国大地,如黄钟大吕,成风化人,弦歌不辍。

 萧友梅一生只为音乐来。

【文案/主持】冷启迪
【视频/图片】孙俊军
【封面设计】蔡文强


编辑 甘颖 二审 谢琼 三审 程明盛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