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启 | 跨界音乐作曲家马久越,他把民乐“玩”出了圈
栏目:融媒工作室 来源: 中山日报“启迪”工作室 发布:2023-06-08

▲音乐无论东西,乐器只是工具。听马久越讲述民族音乐的魅与美。

是秋夜的凉风,也是蜀山上的惊雷,是胡旋舞的热烈,也是精灵翩然而至的情丝。不久前,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大剧场,中国新民乐创始人之一马久越与汇集国内顶尖优秀民乐演奏家的“聆听中国室内乐团”,以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时尚自由的音乐表达方式,为中山观众带了全新的音乐悸动,在他音符的牵引之下,新与旧、中与西,音乐模糊了分类的界限,只以其本体的艺术性,深深地撼动着众人的内心。

马久越作品音乐会。 记者 孙俊军 摄

民乐发展让世界音乐家刮目相看

“聆听中国”是由中国新民乐创始人之一的马久越先生历经多年磨砺,倾注心力与才华,精心雕琢打造的音乐品牌。他携手汇聚国内顶尖优秀民乐乐手的“聆听中国”室内乐团,以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时尚自由的音乐表达方式,演绎充满独特个性气质的原创音乐作品,用最原汁原味的中国乐器奏出当代中国之声。近年来,马久越与“聆听中国”室内乐团承担了大量对外文化交流演出项目,已然成为了“文化特使”和“国家名片”。

和以往民乐演出不同的是,此次音乐会演奏的曲目绝大多数都是原创音乐,且每一首似乎都脱胎于民乐但又透着现代气息。

演出中的马久越(中)。 记者 孙俊军 摄

乐曲《蜀山》在演奏中持续变换着色彩,重要的并不是旋律而是一种状态,是种一直向上攀爬的执着态度。乐曲打破中国传统器乐的写作模式,通过环绕似的鼓点及不断重复的乐句追求一种电子音乐特有的音响营造。不管山有多高有多险峻,人类征服自然的精神永不服输。

乐曲《轮回》中,前世今生、灵魂与肉体、梦境与现实,在清醒与混沌中纠缠,像永不停歇的车轮,音乐的律动和声部的交织让整个乐曲超脱现实,充满着不确定因素。

而《情殇》则像一张老照片,素描着四、五十年代老上海的风花雪月。通过二胡、琵琶、中阮、笛子的演奏,诉说着老上海的霓虹灯、窈窕淑女、旗袍、以及繁华都市中细腻的情感世界,透着爵士的灰色调。

曲终,掌声雷动,同样的场景也出现在多年前他将“聆听中国”带到美国芝加哥交响音乐厅时,“那是芝加哥交响乐团常驻的演出场所,他们也是全球乐团水准最高的乐团之一,我压力超大,但演出现场就炸开了,演出不到三分之一时,芝加哥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在后台抱着我哭,激动疯了,他说没想到中国音乐已经发展到现在这样,难以置信。此后的全球巡演,每场结束后都是掌声如雷。”

马久越说,这不是他的力量,是音乐本具有的力量,他只不过是承载音乐的肉身,像法师。“音乐是任意法门,不受时间空间维度限制,纯粹的音乐不是炫技复杂,大繁至简,真正的音乐其实无论东西,不分新旧,可以超越国界,直抵人心。”

马久越。 记者 孙俊军 摄

音乐无论东西,乐器只是工具

多年来,民乐的发展一直受困于原创音乐的缺失,但在马久越这里,创作的匮乏似乎不存在,无论是作曲还是配器,他信手拈来,就自然成章。如此大量的民乐原创,灵感从何而来?马久越说跟个人经历有关。1990年,他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先后组建了“独立作战”乐队,“地平线”乐队,任主唱及键盘手,1994年任“北京大藏文化艺术有限公司”音乐制作人。“生性贪玩,在学校的时候玩过流行乐、爵士乐、摇滚乐,扒过谱子,组过很多乐队,也学过钢琴、小提琴、柳琴、二胡,后来自己去创作的时候,自然就把这些东西融合到一起。因为你骨子里就是这样,中西融合,驾轻就熟。”

其他的沉淀,来自于他多年游走世界对各地音乐的吸收,从1960年代末到1970年代末,Funk音乐空前流行。“Funk是很独特的灵魂乐,融合了爵士乐和R&B,影响了世界许多流行音乐艺术家,在1998年,我给冯小泉和曾格格做第一张《天上人间》碟片,融入了这种音乐形式,后来去日本演出特别受欢迎,回来后央视四套王康宏导演邀请我们做一个节目,当时大家也不清楚该怎么命名,七嘴八舌,就起了一个名字叫‘新民乐’,其实不是太恰当,因为后来我才知道,在美国有两种叫法,有种叫new music,就新音乐,还有一种new age,其实都是相对于传统来说的。”随后,马久越于2005年创作的《新编十面埋伏》更是为当代民乐创作开拓了一种新思路。

演出中的马久越。 记者 孙俊军 摄

跨文化的深厚音乐素养,使得马久越先生所创作的音乐作品能够自如优雅地游走于全球多元文明的共振点和交融处。他以跨界的方式创造出了一门音乐的“世界语”,又以“聆听中国”这一音乐品牌为载体,向这个纷杂的世界传递出一种沟通、理解、信任与合作的美好心意,这恰是“聆听中国”音乐品牌所具有的珍稀核心价值。

前不久,在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B站联合出品的奇幻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中,马久越担任音乐总监,他亲自创作了《林林》篇的音乐,别具一格的出品得到了众多网友的好评,并在B站上与他互动。马久越说,民乐本身有自己传统,比如五度相生律,但想与时俱,让年轻人喜欢,需要根据现代人的审美不断变化,这几年国风国潮涌动,大众的热爱也反过来会促进创作者们对民乐进行改变和创作,“我把节奏、和声的东西融入民乐,它就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B站,搜索关键词“民乐”,与乐器演奏相关的视频中,有近七成是翻奏,古筝版《权御天下》、唢呐版《菊次郎的夏天》、民乐队版《拉德茨基进行曲》、笛子版《权力的游戏》……囊括了几乎所有经典热门作品。此外,很大一部分独奏UP主,都会选择速度较快或者有炫技空间的音乐,以此达到很“燃”的效果。马久越认为,所有的乐器、演奏技巧等其实都是工具,真正的艺术家只是借助这些工具,将艺术家的灵魂本真与爱倾注于音乐之中传播出去,与听者同心同震,热情与爱在一切之中最重要。而生活在当下多元文化高度融合的年轻人,却都拥有一双融合的耳朵。

“现在的孩子们,不崇洋媚外,对我们的民族音乐充满热爱,又很有创意。他们有这份心,觉得民乐好听,就肯花功夫琢磨,这个大趋势是很好的。尤其是新冠疫情这三年,明显感觉到民乐热起来了。在网上,大家都在玩儿民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样的民乐才是有生命力,有活力的。我们现在的经典民乐作品,其实就是当年的流行乐。因为它们流行,所以才能流传至今。我们也必须要创作属于当下时代的‘流行乐’,只有让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喜欢,才有可能传承下去。作为作曲家,也要想办法引领当下的年轻人,让大家知道,原来传统也可以很时尚、很潮、很古典也很厉害。”

【文案/主持】冷启迪
【摄影/剪辑】孙俊军


编辑 唐益  二审 隋胜伟  三审 向才志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