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启 | 审美天际线!对话建筑设计师方雄武——建筑就是城市的气质
栏目:融媒工作室 来源: 中山日报启迪工作室 发布:2023-02-14


春节假期以来,“打卡”紫马岭公园“香山书房”的市民络绎不绝,这座白色二层建筑掩映在绿树碧水间,外部动线灵活立体,内部艺术氛围浓厚,各种艺术雕塑和景观小品与图书相互辉映,将文化与自然穿插融合,巧的是,这座建筑的设计师,也是2022年刚刚面世就深受市民喜爱的中山市博物馆的设计师方雄武。


▲方雄武,建筑设计师。2000年主持设计的”雍景园“项目荣获国家小康住宅示范小区称号;2012-2022年历经10年,主持设计中山市博物馆。

负阴抱阳、藏风聚气,在吸收传承中国建筑传统基础之上,方雄武也试图打破常规,为城市天际线增添新的风景。“无论隐藏还是凸显,建筑就是因地制宜的过程,塑造城市颜值,提升城市气质。”


▲坐落在紫马岭公园大草坪上的“香山书房”。

【建筑如何融入环境?】
——因地制宜 隐藏或闪亮

文化学者胡野秋曾经说过,文化不是刚需,所以要把它安排在无法绕开的地方,放在轴心位置,刚需可以拿远一点。紫马岭香山书房新建伊始,就面对一些疑问:“公园的大草坪上建设一栋建筑,是否会有局促感?侵占了公共活动空间?”面对这些问题,方雄武表示,建筑选址会综合政府、社会团体的意见,特别是文化项目,通过比选方案后最终才确定,选址在公园就是希望让公众和书房有更便捷的交流,滋养读书的风气“但毕竟这是个公园改造的项目,公众已习惯了这个大草坪,突然多了一个建筑,会有一些不理解。我们要做的就是将遗憾减到最少,尽力做到完成后让大多数的游客接受、满意。”

他介绍说,在这个项目上,他们把建筑放在了大草坪末端的边坡上,建筑体量规模控制在600平米,相对于有两万多平米的大草坪来说只是一角,草坪上人们的活动不受影响,也不会形成压迫感。站草坪上往东看,在城市天际线的下方的香山书房,已融入到城市公园中,呈现出了一道新的城市风景。


▲站草坪上往东看,书房已融入到城市公园中,呈现出了一道新的城市风景。

如何让建筑恰如其分地融入到环境之中,这些年来,方雄武一直在探索。

“建筑不同于其他的艺术,是人使用的容器,必须好用,以人为本,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其次,建筑只是建筑环境的组成部分,具有从属性,除了具备当下的时代特点和审美要求,同时他跟周边的环境,应有一个很好的生态和谐,这里说的生态可以是绿色生态或者是更加高级的人文生态,这也就决定了它的必然性。比如,悉尼歌剧院,建筑师在海边用了一个风帆的造型,当时是没有人这样做,但几十年过去依然觉得她很美,为什么?因为那是悉尼港,海上的风帆和歌剧院是绝配,这也是我最早接受到的建筑文化启蒙。”

2022年5月对外开放的博物馆,是方雄武历时十多年孕育而生的孩子,它处于中山传统建筑风貌街区,承载着中山人的时代记忆,项目周边古树名木、保护建筑众多且近在咫尺,“建筑设计是在客观环境中进行的,设计过程也是一个认识环境、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创造环境的过程。在这样一个珍贵的旧城风貌保留区,我们的建筑物绝对不是高调侵入,而是谦逊融入。”方雄武说,历史需要被尊重、被延续,周边无论是不可移动文物,还是普通民居,只有妥善处理与它们的关系,才会让新建筑物像从土里“生长”出来那样自然。方雄武和团队面对各种限制,把它做成了一个隐藏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博物馆。

但到了紫马香山书房,他又采用了一种相反做法,就是尽量凸显建筑本身的“存在感”。


▲紫马岭“香山书房”,顶部采用了“向上”的设计。

“因为环境不同了,香山书房前方有一个大草坪和湖,周边非常空旷,背景是高低起伏的城市天际线,我们需要塑造一道中间层次的城市景观,吸引游人到这里来,所以在建筑最高的部分设计了一个向上的尖顶设计,从远处看一眼即见。”方雄武说如果说大草坪是市民休闲交流的客厅,这里就成了市民文化交流的书房、沙龙,它和周边的环境就自然融合在一起。“所以要做一个建筑,首先要读懂它周边的环境,定义建筑在里面担当的角色。”

而在书房和博物馆内部,方雄武都采用了庭院式的建筑范式,“中国人所谓的负阴抱阳,藏风聚气,依山傍水,来自于老子的《道德经》,还有《易经》,是中国5000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庭院式的结构布局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有形与无形之间都受到了它的影响”,方雄武说,“但我们无需把它理解得太玄,从现代的角度看,就是强调阳光通风、围而不合、和而不同、尊重自然,这也是我们当代的一种生活态度,设计源自生活,我们做设计的时候自然而然也会把这种手法融了进去,让建筑空间呈现出一种生态有机的场景,去改善使用者的体验感。”


▲书房与周边环境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好的建筑能否改变城市?】
——天时地利人和 缺一不可

地标型建筑助推地区文旅发展已经成为一种现象,近的有安藤忠雄设计的顺德和美术馆走红珠三角,远的也有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改变整座城市的命运,一座建筑真的能改变城市的气质吗?

方雄武表示,成功的案例不可复制,它往往由天时地利人和多方面因素促成,“虽然没去过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但是了解过这个项目的一些情况,这个博物馆建成以后,每年的游客达到400多万,始终博物馆的门票收入就占了毕尔多鄂市收入的5%,连带其他的相关收入就达到20%,旅游收入就翻了五倍,确实是文化兴城的一个奇迹。”

“天时地利人和都遇上了,首先,在西班牙80年代末期,以产钢造船等制造业为主的毕尔巴鄂就已经是经济衰落,经济急需转型,此时,他碰到了经营当代艺术的古根海姆集团,而古根海姆又找到了当时有建筑界毕加索之称的天才设计大师盖里,盖里结合毕尔巴鄂的特点做出了雕塑感极强的金属外形博物馆,而西班牙人的艺术文化底蕴是众所周知,产生了毕加索、达利、高迪等一大批当代著名艺术家和建筑家,普利兹克获奖建筑大师在西班牙留下的作品也非常多,艺术人文土壤极其深厚,另外比尔巴鄂市地理环境极佳,山水相依,交通便达,非常适合发展旅游,比尔巴鄂市的人口规模跟土地规模,相当于中山的一个镇,这种转型,很难复制,不过我们应该从中能学到东西,就是如何找到我们城市自身的特点,发展自己的城市。”

方雄武说城市需要有真正了解他脾性的建筑,这是对城市自我阅历的信任,也是对城市个性的准确切脉。而好的建筑来自于一座城市对美的长期的追求,长久的规划和实施。中山这几年由于各层各样的原因,发展缓慢,但是慢也不是没有好处,起码大拆大建也少了,避免了那种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想清楚再干,我们这一代干不了,就留给下一代,让有追求有情怀的年轻人继续干,我相信中山一定能发展的更好!”

【文案/主持】冷启迪
【拍摄/剪辑】孙俊军


编辑 唐益  二审 黄启艳  三审 向才志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