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实录 | “79岁父亲大白肺,我想他快点好起来!”
栏目:融媒工作室 来源: 中山日报“拉姆的白大褂朋友”工作室 发布:2023-01-13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大家好,我是谢拉姆,《拉姆的白大褂朋友》工作室主持人。

因为工作的原因,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的时候,我曾经在中山各大医院和门诊一线,见证了与新冠疫情博弈的诸多瞬间,跟踪拍摄了中山首名危重症患者彭女士的救治过程。

万万没想到,在2022年的最后一个月,我会以患者家属的身份,陪伴我得了新冠肺炎的母亲,在病房度过难忘的20天。非常幸运,母亲的肺炎只是轻症,治疗过程也不太复杂,目前已康复出院。

很遗憾,作为一名视频编导,因为各种原因(要么摄像阳了,要么我在照顾家人)我没有办法在第一时间,用镜头记录这段时间各大医院的门急诊情况。但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我还可以选择文字,记录我所看到和我所经历的事情……

01 | 怀疑脑梗,老妈住进了医院,没想到核酸“阳”

2022年12月,真是一个魔幻的日子。从12月10日开始,身边的朋友和同事陆续“阳”了,一个接一个倒下。从12月上旬开始,以前不爱戴口罩的我,坚持戴N95、勤洗手、消毒,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我至今还是“阴险小人”!

为了保护有基础病的老妈,自从身边有同事朋友新冠阳性之后,我就搬出去住了。

2022年12月16日下午,和我们同住的外甥(小学一年级学生)放假,作为“高危人群”的我,没敢去接他,而是委托了另外一个看起来很安全的同事去接送(没想到我同事三天后发烧了)。

回家第二天,一大早,我妈就给我打电话,说我外甥呕吐、发烧、全身酸痛,让我赶紧回家看看。

当时,周边还没大规模“阳”。我回家之后,给小朋友服用了5ml的美林,疼痛很快得到了缓解,他不再哭闹了。

这天中午,我和小朋友商量,是和外婆一起住,还是出来和我住?最终,小外甥说,为了不感染外婆,出来和我一起住。于是,我们两个人简单收拾了一下,就搬走了。

小朋友发烧之后,我们同住了四天,奇怪的是,发烧第二天,他就活蹦乱跳了,我连续给他测了四天抗原,一直是阴,甚至第五天测了核酸,也是阴。


▲出现症状的小外甥,抗原一直显示“阴”。

12月20日晚,我回家吃晚饭,突然感觉母亲有点奇怪,虽然没有发烧、咳嗽、周身疼痛等症状,但她说话、反应比较慢,走路也有点蹒跚,和数天前不太一样,深夜的时候甚至感觉她的神情有点恍惚,还有皮肤瘙痒、疑似尿路感染等情况,她自己也说,头有点昏昏沉沉的,晚上测了血压,179,当时想着,不会是中风吧?


▲没有明显症状的母亲,血压升到了179。

观察了一个晚上, 总觉得哪里不对劲,第二天请教了医生朋友,他给了我建议:考虑到我妈平时都有糖尿病、也有过脑梗,要不来医院做个检查,避免情况恶化。

就这样,我们立马去了医院就诊,在神内科接诊后,医生建议入院做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入院时,我们做了核酸检测。当天晚上,我无意中刷了一下粤省事,发现我妈核酸检测结果是阳(我还是阴),虽然身边阳了好多人,但是我当时还是有点慌,毕竟我妈是传说中有基础疾病的高危人群,原来以为是中风,没想到却是新冠……


▲入院后,才发现母亲核酸结果是“阳”。

入院第二天,我们做了脑部MR和肺部CT等检查,幸好肺部CT 正常,我这才放下心中的石头。之后,就是常规的住院治疗。

几天之后,不知道为什么,我妈突然出现了呕吐、腹泻等症状。当时,我无意间刷到一个中山医生的留言:“出现上腹痛、呕吐、一查肺CT,肺炎表现,总感觉这个病不按照常理出牌。”看到这个医生的留言,我问医生能否再做一次CT,结果,这次情况不太好,发现了肺炎,传说中的“新冠肺炎”,幸好病灶面积不大。之后,我们还是按照新冠肺炎的治疗,上抗生素,吃阿兹夫定……

母亲的症状不太严重,发现肺炎那几天,就是常见的呕吐、腹泻等肠胃不适,但胃口不太好,吃不下,只能想办法定不同餐厅的汤给她喝,那几天也就是喝汤和吃点粥。后来,她的胃口慢慢改善,整个人也逐渐精神了,再后来,她每天都可以在病房走2000步了……

母亲的住院只是一个引子,接下来,我想记录几个在医院看到的故事……

02 | 医院里的每一个医护人员,感觉都咳得比我厉害……

从12月中旬入院的第一天起,我们很明显感受到,医院的氛围和以往不太一样。首先,是医生和护士,几乎每一个人都在咳嗽,且咳得都比我厉害(我没阳,但我一直在咳嗽)。

在之后的接触中,我才知道,其实很多医护人员都阳过了,但由于医院人手紧缺,大多数人都是退烧了就回来上班了。

就像我一个医生朋友说的,这是你的工作,医院那么多病人,你不回来没有人可以顶替……

另一个医生朋友说:放开,才是抗疫的开始!

我的朋友圈有不同医院的医生,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太一样,但大部分人的感受就是:今年特别难!而我的好朋友“欢乐神医”说:这三周太难了,就像炸断了腿的战士,用手爬也要继续前进。


▲医院里,“阳”过的医护,依然在坚守岗位。

03 | 73岁老阿姨照顾68岁老公:春节我们想回家,住住新房子

就在我妈住院的第二天,病房转进来一个大叔,我定晴一看,是朋友的父亲!

城市太小了,兜兜转转总会遇到熟人。68岁的张大叔,因为食道癌晚期引发继发性癫痫、慢性阻塞肺病等各种并发症,由于吞咽困难,不得不插胃管进行喂食。而在这疫情开放的前后三个月中,他一直在湖南、中山辗转就医,所幸的是,虽然家人阳了,但他还是阴。

长期卧床、插胃管、定时吸痰……听起来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护理。三个多月前,大叔本来在湖南老家治疗,后来想着中山医疗条件更好。于是,就转院来到他们长期的定居地中山治疗。

一家三口,我的朋友Z小姐是独生女,由于工作很忙,大部分的照料任务,交给了运动员出身的妈妈——73岁的刘阿姨。Z小姐家住西区,但是下班之后,都尽量来医院看护老爸。

这三个多月来,每天长达24小时的贴身看护,刘阿姨瘦了10多斤,看起来更像一个精瘦的大姐姐。即便前段时间“阳”了,但她依然看起来精神饱满。多次接触中,刘阿姨没有表现出疲劳的样子,Z小姐也是一个乐天派。因为做了气切(鼻咽癌后遗症导致),大叔不能说话,一家三口都是用写字板来交流的。


▲大叔不能说话,一家三口用写字板来交流。

之前,为了鼓励老爸乐观应对困难,Z小姐还给父亲写了一封信,把小时候父亲送给她的玩偶小恐龙,带到了病房。她还给爸爸写了一封信:“无论如何,一家人永远一起面对!我们觉得一定可以,就一定可以。”


▲小时候父亲送的恐龙,和长大后z小姐写给父亲的信。

上周,由于血压、血氧太低,张大叔上了呼吸机,刘阿姨的照料任务又多了一些。春节临近,他们一家三口有个小心愿,希望可以顺利脱机(呼吸机),陪老爸回家,住上新房子。

祝愿他们梦想成真。

04 | 中年大姐照顾79岁老父亲:父亲只有一个,我想他快点好起来

认识隔壁病房的H大姐,实属偶然,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医生朋友。有一天晚上,朋友给我发信息,问我有没有美林,如果有,送一盒美林到隔壁病房去给H大姐,H大姐的父亲发高烧一直不退,由于插了胃管,只能用美林这样的液体退烧药来退烧。

用药之后,H大姐的父亲很快退了烧。但由于感染了新冠,且有高血压、房颤等基础疾病,大叔的肺炎比较严重,入院后几天,已发展为“大白肺”。73岁的母亲也阳了,精神状态较差,H大姐请假在医院照顾父亲。

H大姐告诉我,前段时间,因为自己“阳”了,怕传染给老人家,就没有过去探望父母。几天之后,母亲打电话说,父亲的情况不太好,她才急忙赶了过去。

2022年6月,H大姐父亲由于中风,丧失了吞咽功能,一直需要卧床修养。

查看机器的各种指数、发现问题通知医生护士、及时给父亲吸痰(病人没有自主咳痰的能力,很容易一口痰堵着气管,需要吸痰),H大姐就像一个“编外护士”,非常熟悉监护设备,好几次去病房,她都在熟练地用机器给父亲吸痰。


▲为了照顾父亲,H大姐已经熟练得像个“编外护士”,异常熟悉各类监护设备。

H大姐告诉我,过去这一年照顾父亲,她学会如何操作吸痰机,家里也买了吸痰机和氧气设备。“自己操作会更为便捷,这样可以让父亲舒服一些。”

“刚来医院那几天,几乎整个晚上都要盯着机器数据,观察父亲的情况,如果机器报警了就得赶紧处理。”H大姐说,由于父亲还有房颤,晚上睡眠不太好。“一般过了11点,呼吸就开始没那么顺畅了,要及时观察,发现问题赶紧通知医生。”有一天晚上,父亲的血氧掉到了60多,机器开始报警。H大姐和赶来的护士一起,调整病人的姿势、加氧、吸痰……“血氧一到90以下,就要及时介入,几乎都是晚上十一二点后出现危险的情况,要多注意,每次的警报响,我都不敢放松,也就是一两分钟的事情。”那几个晚上,H大姐几乎一夜未眠。幸好,在医护和家人的照料下,老人家的情况在逐渐好转。

那天晚上,我去病房串门的时候,H大姐正在窗边看烟花,她也转动了父亲的身体,让他可以看到烟花。不远处,村里正放着烟花。

烟花不算绚烂,但是在这样的冬夜,却显得浪漫和温暖。就像乐观的H大姐说的:活着是硬道理。父亲只有一个,我只是做了女儿该做的,我想他快点好起来。

05 | 深夜,同事带着父母来拍CT ,结果双双入院

1月8日晚,我正在病房和妈妈吃饭,突然接到了同事Z的电话,他说父亲感觉“阳”了好几天(因为家里没抗原,所以不知道到底阳了没),这几天气喘得有点厉害,没啥精神。问我医院急诊人多不多?我问了一下,不太多,赶紧来。

Z同事很快带着父母来到医院急诊。“血氧91,没想到父亲的血氧掉到这么厉害。”一到医院,Z同事带着父母去做CT,结果很快出来了,两人都有肺炎。“更没想到的是,表面看起来更健康的母亲,肺炎的症状更为严重。”

晚上10点多,Z同事拎着个小包,带着59岁的母亲,推着轮椅上75岁的父亲(因为父亲曾经摔过,气喘走路太慢),办理了入院手续。夜色中,一家三口显得有点落寞。

为了让年纪大的父亲获得更好的休息,Z同事申请了单人病房,父亲住在10楼,母亲住在9楼。这天下午,他告诉我,他爸想他妈了,自己拄着拐杖走去9楼看他妈妈。“去的时候有力气,回来半路喘不上来,我妈还把他背回去。”

“老人家真是恐怖!”Z同事吐槽了一下:“但他们真的从年轻时恩爱到老。”还是单身的他,说这话的时候,一脸羡慕。


▲z同事的父母双双入院,虽然病房相隔一层,但两老一直相互照顾。

06 | 从发烧到离世,仅仅只是五天的时间

有温暖的故事,亦有悲伤的故事!而在医院,每个家庭的悲欢,都不尽相同!

2022年12月31日上午10点多,朋友Y给我发微信,87岁的父亲发烧4天,有基础疾病,体温一直降不下来,心率很高,由于担心医院没有床位,让我问问医院是否有床位可以收治?

1个小时后,120急救车把Y的父亲送到医院急诊科,做了检查之后,很快转到了呼吸内科。我在病房看到老人家的时候,神志已经不太清醒。“他平时睡得多活动少,估计之前已经感染了,但没发烧的时候只是有些倦怠,容易让家人误判不太严重,一旦发烧,情况就已经很糟糕了。”

“初步判断病毒导致多器官衰竭,肺部有感染,但最大问题是肾脏,肌酐特别高,他这种情况,就算有辉瑞都不能用,医生下达了病危通知书,现在他们也只能尽力了……”下午三点,朋友给我发了这样的信息:“但是不管怎样,至少他在医院还有机会。”


▲老人家从发烧到去世,仅仅5天时间。

1月1日上午,我收到朋友的微信,由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她的父亲在新年第一天的凌晨去世了。“医生都已经尽力,感谢大家的帮助!”虽然非常悲伤,但朋友依然表达了谢意。

老人家从发烧到离世,仅仅只是五天的时间!

【后记】

1月10日,新冠肺炎病灶基本消除后,我妈终于结束了住院生活,康复出院。得知可以出院那天,她开心地在病房唱起了《我的祖国》,还和我跳起了舞。

过去三年,可谓是我职业生涯最刻骨铭心的三年。可无论是在隔离病房、负压急救车,还是在二院的病区,都没有这一个月的感受来得惨烈。“退烧药、血氧仪、制氧机、床位、老人离世、大白肺、ICU、辉瑞、丙球蛋白”等信息,一直铺天盖地,压得人喘不过气。

眼看着春节即将来临,可许多老人家却没有等到这个阖家团圆的日子,他们永远留在了冬天。

这一个月,慌乱、惶恐、担忧、焦虑、希望……各种情绪交替,但目之所及,无论是家人,朋友,还是医护人员,每一个人都尽到了他所能做的!

1月11日,中山举行的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表示:中山已平稳度过流行高峰,全市正在统筹组织调度医疗资源,提升医疗救治能力,保障重症医疗资源储备。

这是一个特别好的消息。不管怎样,希望和春天总在前方。

2023年,愿每一个人都健康平安!愿每一个人,都能好好珍惜家人和爱人。

2023年1月12日

(全文完。本文所有叙事内容和图片,均获得当事人授权使用,未经作者同意,请勿转载或借用)


编辑 唐益  二审 孙俊军  三审 陈浩勤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市2024年中考招生方案出炉
13379人浏览   2024-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