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前方 | 中山翻开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新的一页
栏目:融媒工作室 来源: 中山日报“政前方”工作室出品 发布:2022-12-19

担当使命凝聚力量,镌刻足印昭示未来。12月19日召开的市委十五届五次全会,是中山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部署要求的一次全面动员,为中山加快高质量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指明了路径方向、确立了“施工图”和“任务书”。乘着广东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的东风,中山把握大局大势,抢抓先机主动作为。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上,再次唱响“春天的故事”,激荡起高质量发展的滚滚春潮,高扬起现代化建设的浩浩风帆!

(一)

一座城市的发展历程很漫长,而决定其走向的,往往就在关键的那几步。

近年来,中山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下行压力,转型升级步履维艰,一系列长期性、结构性、累积性的问题显现。一边是积重难返的历史包袱,一边是光荣与梦想的征途,中山如何越过“艰难的上坡路”,迎向山巅处的无限风光?全体人民、社会各界都很关注。

面对困难挑战,中山不掩盖、不推诿、不退缩;打开新的局面,中山拒绝闲庭漫步、不温不火。


▲2021年10月30日,中山召开“转作风、再出发、开新局”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研讨会。记者 夏升权 摄

2021年10月30日,新任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主持召开“转作风、再出发、开新局”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以“敢问路在何方”的坚定果敢直面问题,把中山新局的起手落子于“转作风”。市党政班子一级带一级,大兴以上率下、主动学习、调查研究、务实实干、改革创新、团结奋斗、担当作为、勤政廉洁之风,在全市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社会氛围。如同一把开山巨斧劈向万钧之石,全市上下踊跃响应市委号召,用信心与斗志、勇气与智慧、心血与汗水,点燃激情燃烧的岁月。

抗疫战场上,“5+2”“白加黑”日夜兼程,不但守护人民群众安全无恙,而且竭尽努力抓好“双统筹”,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低效工业园改造、水污染治理两场没有退路的攻坚战中,一批批干部奔上前线,想尽办法突破突围,不是“遇到困难绕着走”,而是“越是艰险越向前”;经济发展主战场上,夙兴夜寐成为常态,各级各部门以责任担当之勇、破解难题之智,知重负重、向难克难,拼尽全力迎来稳增长的初战告捷。

经过一年多的洗礼,全市上下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打开了热火朝天干事创业新局面。一个个灯火通明的夜晚,一个个奔走不息的周末,一个个激情燃烧的工作场景,一个个热火朝天的微信群……萤萤微光汇聚起磅礴力量,厚积成向稳向好势头,点燃中山发展的熊熊烈火!

路是人走出来的。有一支有境界、有情怀、有担当、有血性、有战斗力的队伍,带领、凝聚人民群众去奋斗,中山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必将不会遥远。

(二)

一棵大树,不管枝叶如何伸展,都离不开永恒的根基。对于中山而言,实体经济、制造业,就是城市的“根”和“本”。

多年来,正是由于工业投资的滑坡失速,导致中山经济增长缺乏持续动能;如果任由产业“脱实向虚”,城市基底终将地动山摇。

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强调,要突出制造业当家,高水平谋划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坚持抓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把制造业这份厚实家当做优做强,在新的高度挺起广东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

▲中山城市风光。记者 余兆宇 摄

省委的决策部署,让中山更加坚决笃定打一场翻身仗。一年多来,围绕重振工业经济,中山思路愈发清晰、措施愈发坚定:

坚持把营商环境改革作为“头号工程”,下放自主审批权,以超常规举措打造大湾区项目审批最快的城市之一,政府投资类、社会投资类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限统一压缩至35个工作日,“拿地即动工”成为项目落地新常态——这是着眼于“时间”的打法;

打响低效工业园改造攻坚战,坚持“工改工”为主,出台60项政策文件,探索形成“政府挂账收储”“多宗归一”“村企合作”等新模式,累计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1.3万多亩,盘活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1.7万亩——这是着眼于“空间”的打法;

全力服务本土企业增资扩产,下大力气培育扶持龙头骨干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投入超50亿元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新增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547家,带动制造业企业上云上平台3000多家——这是着眼于“存量”的打法;

成立市招商指挥部、投资促进局,理顺招商引资机制,高水平规划建设总面积超27万亩的十大万亩级现代主题产业园,面向全球大招商招大商,步步为营引入重大产业项目和高新科技企业,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未来产业——这是着眼于“增量”的打法。

从时间到空间,从存量到增量,一系列超常规的打法,让中山制造业的家底有了“压舱石”。市委全会进一步提出,实施工业投资倍增计划,力争2023—2025年年均工业投资增速超50%。这是一个自我加压、难度不小的目标,但只有补上这一课,才能宣告一座工业强市、工业立市的中山,“制造业当家”的真正回归。

(三)

历史总在关键节点上给人以启示。

2018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寄语广东要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果断淘汰那些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和企业,为新兴产业发展腾出空间。

总书记的殷殷寄语犹在耳畔。迈上新征程的中山,如何答好转型升级这道“必考题”?答案就在于改革。


▲中山城区。记者 夏升权 摄

优化城市营商环境是改革,重塑产业发展空间同样是改革。

中山作为传统的制造业城市,改革开放初期发展模式粗放,土地管理不够规范,“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形成大量低效工业园,严重挤压和透支了发展空间。目前,全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近40%,其中8个镇街超过50%,最高达86.9%,增量产业空间极为紧张;在全市33.7万亩工业用地中,属早期开发的单层锌铁棚厂房为主的低效工业园有26.8万亩,平均容积率仅为0.97,亩均税收10.5万元,产业总体低端;土地碎片化、“私人化”情况突出,导致中山缺乏承接大企业大项目的连片产业空间。此外,低效工业园“小散乱污”问题凸显,破旧的城乡形态、严重的工业污染与之随行,与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格格不入。

为了从根本上破解土地空间困局,中山把低效工业园改造作为高质量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作为坚持制造业当家、向存量要空间的“华山一条路”。郭文海多次强调,“工改”这项工作很不容易,但任何问题都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要坚定信心、坚定不移,市镇同心同向,合力攻坚,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工改”热火朝天地推向前进。


▲2022年第一个工作日,中山高规格召开工作动员会议,吹响攻坚村镇低效工业园升级改造的号角。记者 夏升权 摄

只要有利于发展,就要大胆闯、大胆试、大胆改。根据市委全会的部署,中山将在“工改”起步破局的基础上,进一步谋划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改革,探索制定约束机制,从根本上破解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和闲置土地等处置问题,决不让宝贵的土地“晒太阳”。

既是改革,就一定会触动固化利益,没有一种改革是嘻嘻哈哈、皆大欢喜。特别是随着四十多年改革渐进,好吃的“肉”都吃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不为流言所扰,不为杂音所惑,“不畏浮云遮望眼”。

改革向深一寸,困难就多一尺,而突破困难开拓的发展境界,则何止一丈。唯有大破方能大立,这是中山为之奋进的理由,这是中山为之求索的动力。

(四)

高尔基曾说:“脚不能达到的地方,眼睛可以达到,眼睛不能到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不仅仅是脚步,而是一种视野、一种带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翻开这一年中山的大事记,有一件必然不能绕过,那就是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的落地。中山不是经济特区,不是计划单列市,没有国家级的改革创新平台,如何争取上级政策支持,走出引领突破式、跨越式发展的“奇兵”,是历届党委政府的心头大事。


▲建设中的深中通道,一头是中山,一头连着深圳。记者 缪晓剑 摄

郭文海到任中山伊始,就深入思考中山如何找准改革发展的突破口。随着深中通道建成通车的时间日益临近,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国家级平台交汇点的中山,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提高珠江西岸地区发展水平,促进东西两岸协同发展”,中山作为珠江口承东启西的桥头堡,在一体化进程中要发挥特殊作用。

立足这一优势特点,从最迫切的实际、最可行的路径出发,中山提出创建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的申请。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厚爱、极力支持、部署推动下,今年7月,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正式花落中山。

建设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是一次实现能级“跃迁”的制度创新,将牵引中山迈上高质量发展新赛道。前不久召开的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要用好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等平台,谋划推出一批上下贯通、多部门协同的“集成式”改革,打造广东标志性引领型改革品牌。依托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这一重大平台,中山一切工作所需所急,都可以向上争取突围突破的有利条件。


▲中山城区风貌。记者 付陈陈 摄

如果说改革是撬动发展前行的支点,那么开放则将引领我们通往未来的广袤世界。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也遵循这一逻辑。中山全面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聚焦营商环境、产业、交通、创新、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规划等六个方面,对标学习深圳等先进城市,深化与横琴、前海、南沙等重大国家平台合作,携手共建“黄金内湾”。这次全会还提出,要立足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更高效率实现内外市场联通。依托龙头企业行业,组建新“十大舰队”,扬帆启航、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对外开放,一个大前提是“对内搞活”。如果镇街之间尚且“以邻为壑”,那么开放就无从谈起。这次全会提出“积极探索片区统筹”,坚决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推动产业片区布局,依托十大万亩级现代主题产业园,探索构建若干产业鲜明、集约高效、优势互补的跨镇街经济片区,将“一镇一品”“一镇多品”发展成为“一片一品”“一片多品”。

这样的战略思维更迭,顺应了区域一体化融合趋势,有利于把中山扁平化的体制优势与镇的特点、村的资源更好地统筹起来,提升镇村发展能级,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用改革的钥匙打开机遇之门,凭开放的翅膀遨游天际。在抢抓机遇中拓展机遇,中山未来必定大有可为!

(五)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大改革大开放,最终要落脚到大发展上。中山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把“拼经济”牢牢抓在手上,加快补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短板。

“要全方位竞标争先,各领域争创一流,力争在2022年打开工作局面的基础上,抢抓先机、乘势而上,努力实现2023年稳中求进、稳中快进。”郭文海表示,中山当下局面时不我待,必须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跑得更快一些。

一周前,市委、市政府分两天召开三场经济工作调度会议。连场日夜兼程、“不脱口罩”的会议背后,是中山聚精会神、凝心聚力拼经济的行动自觉。在经历了“蛮拼的一年”之后,全市要以怎样的“成绩单”收官,备受瞩目。中山明确提出,要抢抓年底剩余时间,以争的决心、抢的劲头、拼的姿态,奋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为明年“开门红”打下坚实基础。


▲中山城区风貌。记者 夏升权 摄

争,意味着争分夺秒、奋勇争先;抢,意味着主动出击、跑在人前;拼,意味着重责众担、放手一搏。之所以要拼经济,往大里说,是投身百年未遇之大变局,突破疫情三年给全球经济造成的“隧道效应”,通过发展稳住经济大盘,让“黑暗中的车子”加快动起来,逐渐迎来“隧道尽头的光”;往小里说,经济里有一个家庭的生活生计,能够早一日重振经济,就能让更多“没有花香、没有树高”的小草延续生机,带来经济社会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

拼经济,需要全市上下凝心聚力、真抓实干。郭文海指出,“小镇街有小镇街的潜力,大镇街有大镇街的能级,无论大小都是发展的大舞台。”“镇村高质量发展都是中山现代化建设的发力点。”如同世界杯赛场的激情鏖战,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赛场上,每个镇街也要有寸土不让、每球必争的精气神,通过不遗余力的拼搏,抢抓机遇,赢得未来。

稳经济大盘,首先是稳全市50多万户市场主体。连日来,我市广大党员干部撸起袖子、迈开步子,从组团出国抢单,到大项目集中开工,从想方设法助企纾困,到提前谋划复工复产……种种行动,就是要争取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最好结果。延续一年来用心用情、无私高效服务企业的基调,这次全会提出,要探索开展“企业吹哨、政府报到”改革,建立对企业诉求快速响应和闭环处理机制。让企业家愿意说、有渠道说、说了不白说,实现拴心留人,这就是经济工作的“纲”。

虽然拼经济突出一个“拼”字,但其内涵依然是科学发展。经济发展有其过程,我们要把握规律、稳住节奏,不提大而无当的空口号,不要揠苗助长、试图毕其功于一役。对于迫切希望中山早日走出泥沼的广大人民群众而言,也不妨有更大的耐心和定力,坚信最难的时刻已经过去,光明的未来就在前方。

(六)

历史的发展,有累进,有际遇,但最重要是靠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的。转型时期往往脆弱而艰难,这就要更需要全市上下同频共振,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

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归根到底比的是人心,是人的信心信念所凝聚起来的勇气和奋斗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要营造“如鱼得水、如鸟投林”的好环境,让每一个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出全力向前奔跑。


▲12月19日,中共中山市第十五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举行。记者 夏升权 摄

这次市委全会审议通过一揽子文件,还包括《中共中山市委关于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社会氛围的意见》《关于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推动中山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共中山市委关于坚持制造业当家 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 真情关心高效服务企业的意见》等。通观这些文件指向的对象,正好就是“政、企、群”。无论是政治生态的营造,文明城市的创建,还是企业家精神的弘扬,都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参与和创造。从疫情防控吃紧关头心连心、手挽手筑起的“钢铁长城”,到如今朋友圈、小区群里自发兴起的“余药共享”,都印证着同样一个道理——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

难中求成,殊为不易;惟其艰难,方显勇毅。前路纵然有涉滩之险、爬坡之艰、闯关之难,最终都将成为奋斗的注脚。“坚定不移以改革突破、创新闯路。全市上下要形成鼓励改革、支持创新的氛围。”以市委十五届五次全会为新起点,激发全市上下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让每一个人各得其所、各司其职、各展其能,中山一定会走进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的春天里。


编辑 唐益  二审 黄凡  三审 苏小红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