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启 | 关勇:美育不是星辰大海,而是让自己成为世界里的一点美好
栏目:融媒工作室 来源:中山日报 启迪工作室 发布:2022-10-30


| 本期嘉宾:关勇 大漆艺术家 中山五桂山桂南学校艺术总监↑↑ |

木心先生说:“缺乏审美力是一种绝症,知识也解决不了。”

审美力如何培养?大漆艺术家关勇在四方游历之后,一头扎进了中山五桂山,走进民办,在孩子们的心中播撒美的种子,也开启了自己的艺术修行。


▲大漆艺术家关勇。记者 孙俊军 摄

『栖身漆园里,已知鲲与鹏』

五桂山下的马溪村,有一处改造得法的老屋:墙面挂着艺术作品,茶台边的柜子上放置各种漆器,转身向右,一个集合了木工、陶艺、绘画、织物于一身的工作室又和你撞个满怀。顺着楼梯拾阶而上,一股浓烈的大漆味道扑面而来,这里是大漆艺术家关勇的“漆园”。

几年前,关勇辗转珠海而后栖身于此,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艺术系的他,受父亲的影响,着迷于手工艺的真诚、质感和可控的精细。他携土眷漆,以草灰、土窑、麻织物、泥胚等等的损耗,换来柔和润泽、天地纹理,更有朴拙自然的原野诗意。


▲关勇的“漆园”,藏身于五桂山下马溪村内的一处老屋。记者 孙俊军 摄

漆艺工艺复杂,需要经过制胎、作地、涂漆、绘画、雕刻、作里、磨光等7道大工序和150余道小工序才能完成,经过打磨和推光后,它会发出令人赏心悦目的光泽。然后再通过雕填、镶嵌、彩绘、脱胎、髹饰等手段就可以制成各种精致、美观的漆艺品。

一件大漆作品,少则数月,多则数年才能完成。当灰白生出盎然,冷硬变得温软,作品也就因此具备了对抗时间的灵魂。


▲“漆园”一角。记者 孙俊军 摄

关勇还有另一个“漆园”,那就是他担任艺术总监的桂南学校。

桂南学校是一所随迁子女学校,四年前,关勇来到这里,和校长一起为学校设计了美育课程体系。在关勇看来,艺术的表达是完善人格的途径之一,美育不是为了培育艺术家,而是要“立”健全人格,“树”可持续发展之未来。

“我们并不是要通过一系列的课程,让学生将艺术技法练得娴熟,把画画得出彩。我们是给学生提供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怀着好奇去探索发现,去思考解决遇到的问题,去想象构思要表达的情感。”


▲关勇担任艺术总监的五桂山桂南学校,开设了绘画、综合材料等工作室。记者 孙俊军 摄

学校设置了泥塑、综合绘画、综合材料、版画四个工作室,打破美术课的形式,将原每周两节合并为90分钟1个课时,为孩子们提供创作材料和工具,让美术课不再是简单的描摹和拷贝。关勇鼓励孩子们不断地去创作、表达、呈现,让学生有充分“欣赏、选材、制作、评鉴”系列完整的创作过程;在一到九年级持续的美术探索中,让艺术创作真正融入学生生活,而不仅仅是“上过美术课”,并建立起一套自己的审美标准。


▲五桂山桂南学校校园内所有装饰品,都出自学生之手。记者 孙俊军 摄

学校所有的装饰品都出自学生之手,每个学生的美术作业都被完好保存,并建立档案,孩子在学校玩耍,不经意间都会发现自己的作品,而学校也不会因此而多收一分钱。

关勇还要求孩子们上完课程后把美术教室打扫干净,为下节课的同学们做好准备,在他看来这也是一种美育。

“这所学校的孩子很多人家里都没有一张像样的桌子,在逼仄的房子里和家人们生活在一起。美育有舒展和滋养的功能,你可以将‘不可说’的情绪和‘如何说’的方法用图像呈现。通过丰富的视觉语言,表达自我、认识自己、理解自我、完善自我。”关勇说,这是他设计课程的初心。


▲做漆讲究“天做一半,人做一半”,漆艺是时间的艺术。记者 孙俊军 摄

『天做一半 人做一半』

做漆讲究“天做一半,人做一半”,漆艺是时间的艺术,大漆阴干后再进行几十遍的填料和打磨、抛光,最后只剩下薄薄的一层,却能通过层次分明的颜色变化,感受到每一次的艺术洗礼。

这般自然天成、全凭机缘的结果是:每一件都是孤品。关勇说,“爱漆之人爱的就是它的随兴之美,爱它不可强求的偶发性,爱不期而遇时的入心惊喜,爱它的千变万化,爱它的各有不同。”

教育又何尝不是?“你只需要配好土壤,播撒下种子,守护它,剩下的时光就让它自己成长。”漆艺和教育,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思考。在这些静谧温润的作品体内涌动着创作者的灵感和认知,它们记录着创作者的成长与改变。

他对孩子们的期待,不是星辰大海,而是:让自己成为世界的一点美好。

【文案/主持】冷启迪 
【摄影/剪辑】孙俊军 


编辑 唐益  二审 黄凡  三审 吴森林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