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前方 | 中山要向苏炳添学习什么?
栏目:融媒工作室 来源:中山+ 记者 郭锦润 陈伟祺 发布:2022-09-12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中山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苏炳添的速度和爆发力!”中秋节前夕,市委书记郭文海会见“亚洲飞人”、中山籍国家运动员苏炳添,代表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向苏炳添长期以来坚持自我突破、自我超越,不断取得好成绩表示祝贺和敬意,并号召全市干部群众企业家向他学习。

去年夏天,在世界瞩目的奥运会“飞人大战”百米半决赛中,苏炳添一战封神。枪声响起后,他起跑、加速、一路领先、奋力撞线。当大屏幕出现9秒83时,苏炳添握紧双拳,拍地怒吼。他的速度,刷新了亚洲男子百米纪录,惊艳了世界!

尽管时隔一年有余,但回想起苏炳添的惊世一跑,仿佛就在昨日。而中山在此时再提“学习苏炳添”,绝不仅仅是“昨日重现”,而是有着别样深长的意味。

面对百端待举、百舸争流的发展态势,中山迫切需要拿出苏炳添的精神,以百战不回、百折不挠的勇气锐气,奋力突围、破局重生。对中山而言,“苏炳添”既是一张金光闪闪的城市名片,也是一股力逾千钧的城市精神。

“所有的不可能,就是用来打破的”

苏炳添并非从一开始就是赛场上的赢家。

从先天条件来看,苏炳添并不突出,1米72的身高,相比较世界顶尖百米运动员的平均身高,明显处于劣势。同样跑一百米,博尔特只要41步,苏炳添要48步;从年龄来看,苏炳添早已过了常人眼里短跑运动员的职业黄金期。

身材、年龄不占优势,外界一度也没有对他抱有过高期待。

2011年,苏炳添第一次以10秒16打破全国纪录,当时就有人说,苏炳添已经到达极限;2013年,苏炳添跑出10秒06,大大突破了“极限”;2015年,苏炳添跑出9秒99,成为第一个突破10秒大关的亚洲本土选手;2018年,他两度跑出9秒91的当时亚洲纪录,正式跻身男子百米世界一流行列;在2019年多哈世锦赛后,苏炳添遭遇了长达18个月的伤病,作为一名年过30的老将,他以不可思议的恢复能力宣告王者归来,并最终在2021年东京奥运赛场上迎来职业生涯巅峰。


▲2021年,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中获得第六。图 新华社

曾经,国际体育界对于黄种人能跑多快,有一个基本共识,即认为9秒85就是亚洲人百米的极限时间。但苏炳添却坚信,亚洲人可以突破这个极限。他多次表示,希望自己能打开9秒90,跑出9秒85;如果自己实现不了,也希望退役后做教练,带领年轻一代实现这一目标。

东京奥运圆梦后,苏炳添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完成了自己的梦想,也完成了中国短跑历代前辈们给予我们年轻一辈的嘱托。所有的不可能就是用来打破的,我今天做到了!”

所有的不可能,就是用来打破的——这样的信念,对当前中山何其重要!

受过去转型步伐缓慢、结构调整滞后、资源过度消耗等累积因素制约,中山经济社会发展隐藏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高质量发展面临着土地瓶颈、水污染严重、后发动能不足等艰巨挑战,曾经的优势变成了劣势、顺势变成了逆势、强势变成了弱势。在激烈的区域竞合中,中山的出路、希望、未来在哪里?

困难也好,迷茫也罢,路要靠自己一点一点趟出来。

“面对挫折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连战胜它的机会都想放弃。”答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答卷,中山就要像苏炳添那样,不抛弃不放弃,敢于打破一切不可能,善于在不可能中创造可能。“在好运的时候把握住,努力冲上去。运气差的时候咬紧牙,努力撑过去。”这句苏炳添写在个人微博简介里的话,对中山来说,同样是一份满含思辨的激励。

 

“我不突破极限,我突破自己”

有人问苏炳添,9秒83后,还有可能突破极限吗?苏炳添的回答是:“极限都是别人讲的,我不突破极限,我突破自己。”

苏炳添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只要在跑道上一天,他都极力探索自己潜能的可能性。

在与郭文海交流时,苏炳添讲起过去的一段经历:2013年他跑出了10秒06,却始终无法突破10秒大关。2014年在欧洲拉练学习时,他注意观察外国运动员训练,对比发现自己跑步的技术方法不同,节奏上有差距,于是决定更改起跑脚,改变习惯重新练习跑步方式。更改惯用脚,意味着打破整个跑步模型,所有节奏都要重新适应,这对任何运动员都是极大的考验。为了达到目标,苏炳添每天吃饭、睡觉都在脑海中练习,不停琢磨怎么发力,通过大量艰苦练习,一步一步刻入肌肉记忆,半年后终于提速突破10秒大关,成功超越了自己。


▲2021年10月,苏炳添回到中山市体育运动学校指导师弟师妹。中山日报记者 余兆宇 摄

“这是一个很好的故事。与优秀对手对比,从自身发现问题,敢于挑战自己,不断超越自己。中山的干部、群众、企业家,都可以从苏炳添这段成长经历中得到启发。”郭文海说,中山当下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挑战,前进路上要善于找自身问题。只有找准问题、突破问题,才能发展、才能前进。

面对陷入僵局、不破不立的发展局面,中山迫切需要上下求索、攻坚克难,需要啃硬骨头、突围破局。苏炳添“改变起跑脚”的经历,正是一次直面问题,用改革思维冲破难关的生动写照。

或许,放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看,中山强项不强、优势不优、特色不特。论面积,1800多平方公里,全省倒数第二;论规模,GDP只有3500多亿元,离珠三角“第二梯队”还有很大差距;论政策,没有经济特区、合作区、自贸区等特殊政策。

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出路。

既然土地紧缺、开发强度大、局部“手无寸土”,那就坚定不移走好“工改”这条唯一出路,向存量要空间、向低效用地要空间、向小散乱污违要空间;


▲中山坚定不移推进“工改”。图为位于黄圃镇的中山市智能家电产业园(大岑片区)项目清拆现场。中山日报记者 夏升权 摄

既然水污染治理成为“不能承受之重”,那就更衣整履、从头做起,实施科学治水、源头治水、系统治水、流域治水,向一切藏污纳垢领域“开刀”,打破常规“大兵团治水”,确保治一条成一条;

既然没有特殊政策,那就自己争取政策,抓住大湾区一体化融合发展和深中通道即将建成通车的天时地利,主动争取“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落地实施,一切工作所需所急,都可以通过实验区建设大胆闯、自主改。

如同苏炳添和优秀选手比较,中山也要对标别人的先进经验。东莞的腾笼换鸟,佛山的转型升级,合肥的创新,南通的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这些昔日和中山同等量级的城市,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赛道。

中山也有自身的有利条件,比较别人的路、找准自己的路,坚定信念、自力更生,拼尽全力去争取每一个0.01秒,我们也能在高质量发展上实现脱胎换骨。

卸下“重壳”,跑出速度和爆发力

坚定的信念感,是创造奇迹的先决条件,但在信念感之外,一个运动员要想真的创造奇迹,刻苦、扎实的训练才是最重要的基础。

带过苏炳添的教练,对他有一个共同评价:自律。是苏炳添的自律成就了今天的他。苏炳添说,因为他一直有一个目标、一个梦想,因此严格要求自己。“每日训练到夜晚,结束后做治疗、放松下,睡觉前跟太太和儿子视频,基本10点至10点半就睡觉了。”苏炳添的表哥也曾说过:“每次家庭聚会,大家都吃吃喝喝,苏炳添从来不乱吃东西,更从不喝酒。”

这么多年过去了,从懵懂起跑到功成名就,苏炳添依然保持着初心,一如当初那样谦逊、低调、努力、踏实。“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对于苏炳添是如此,对于每一个人是如此,对于一座城市,亦是如此。

今天的中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任何一项工作目标,都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能实现的。

如果我们认命服输、自甘人后,就不可能实现梦想、成就辉煌,就只能成为这场“精彩赛事”的看客。只有把推动中山高质量发展作为执着追求,让“转作风、再出发、开新局”成为发自内心的自觉,用“可怕的自律”引导形成固定的工作节奏,中山未来才会充满希望。


▲中山全面学习深圳等先进城市,加快融合互动发展。图为建设中的深中通道。中山日报记者 缪晓剑 摄

“中山当下一切工作必须打破常规、打破瓶瓶罐罐,打破瓶瓶罐罐才能轻装奔跑。像蜗牛一样背着重重的壳,怎么跑出苏炳添式的速度?”这是需要中山全市上下共同作答的问题。在艰巨考验面前,勠力同心是最好的答案。可以想见,未来相当长的时间,中山都要把速度和爆发力作为奔跑的姿态——

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要抢抓机遇和时间窗口,聚焦营商环境、产业、交通、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规划等领域,全面学习深圳等先进城市,加快融合互动发展;

面对经济稳增长压力,每个镇街要直面制约发展的问题,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发展大舞台上竞跑比拼;

打好打赢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攻坚战,要在上半年拆除近万亩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有力有序推进;

打好打赢水污染治理攻坚战,要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治水成效的“金标准”,日夜兼程“大兵团作战”,确保按时高质完成任务;

增资扩产项目落地,赋予镇街自主审批权,变“万里长征”为“百米冲刺”,形成抓有效投资、稳当下、谋未来的持续动能……

奔跑是奔跑者最美的姿态,超越是超越者最强的态度。我们要看到沿途坎坷曲折,但要相信路在脚下延伸;要看到荆棘满途挑战横亘,但不要轻言不可战胜;要看到每个人都有局限,但不要轻易断定自己已达极限。

脚踏实地奔跑,终点必将到达!


编辑 唐益  二审 周振捷  三审 向才志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