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启 | 方向对了,尽管乘风破浪
栏目:融媒工作室 来源: 发布:2022-06-12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说到艺术中的水浪,你会想起明末画家陈洪绶描绘黄河的“有浪花,若虎爪”,还是法国画家博德里笔下自海中而生的维纳斯《珍珠与海浪》,抑或是日本葛饰北斋“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浮世绘《神奈川冲浪里》?

面对既熟悉又陌生的水,当代艺术家又如何表达,董文胜老师在格子空间里给出另一种回答↓

“我关注‘水’这一题材的时间比较长,在我的数组作品里都有体现。水时而安静,时而波澜,这种不确定的感觉正是我们当下生活的折射。”在《波澜恣意》这个系列中,他利用摄影技术,将光波与水纹相结合,去对话、致意南宋画家马远的“水图卷”。


▲董文胜作品(局部)。

而在《短句》系列作品中,他将一个短句用巨大的彩色字体书写在塑料膜上,放置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乍一看,短句凌空而立在水面,奇妙的视觉体验,让观者心头一震。

“这里有的句子是我随意想到的,有的是摘自我喜欢的哲学著作或诗歌,比如‘我们从未现代过’,来自布鲁诺拉图尔的《我们从未现代过:对称性人类学论集》。面对海面上突兀出现的这些语意不详的语句,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理解。

中国山水画传统里,画山者多如牛毛,精雕细琢,画水者屈指可,草草了事。直到宋代画家马远的出现,他的十二水图,既有蛟龙蛰伏的“层波叠浪”、细若鱼鳞的“洞庭风细”,也有轻快流畅的“湖光潋滟”、咆哮腾空的“云舒浪卷”。




▲宋代画家马远所作《水图》。

马远通过对水的细致入微的观察,从而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形态美感。他还表现了浮云掠过水面的阴影感和阳光照射水浪造成的光感,使得《水图》中的“浪花”成为一种符号,在以后各朝代的山水画中沿袭,为中国山水画中“水”形象的创造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对于董文胜老师来说,再画出前辈的水浪已经毫无意义,但他却可以借着古人浪花里的孤独和神秘,用跨界的方式,往人的内心世界再迈进一步,由此而产生了新的艺术形式和感染力。

我们总说要乘风破浪,方向错了,也是白费力气,方向对了,你就能屹立潮头。


◆出品:中山日报启迪工作室
◆主持、文案:冷启迪 
◆图、视频拍摄:孙俊军 
◆视频后期:赖玮彤
◆编辑:唐益
◆二审:张鹏
◆三审:程明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