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评论丨登上罗三妹山,我们会想些什么?
栏目:三乡 来源:中山+ 本报评论员 陈伟祺 郭锦润 发布:2024-01-28

罗三妹山上,小平铜像前,时空的纵深感扑面而来。再一次,我们在这里登高远眺,唤醒历史,思考当下。

1984年1月28日,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期间,于中山攀登罗三妹山时,意喻深远地道出了“不走回头路”的世纪名言,给改革开放初期摸索前行的人们吃了一颗“定心丸”。这句话很快传遍世界,成为中国坚定改革开放的时代强音,也激励着中山人创造了翻天覆地的发展奇迹。

四十年后的今天,振聋发聩的宣言又在耳边响起。新时代赋予中山重大使命——今年是深中通道通车之年,在高质量发展的滚滚大势中,省委部署中山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中山迎来了新一轮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踏上新征程,我们要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推进高质量发展,笃定“不走回头路”之志,奋力“再造一个新中山”,这才是对历史的最好纪念。

不走回头路,就是不能走粗放发展的路。改革开放早期,中山凭“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冲出一条特色专业镇发展之路。但粗放式发展也积累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土地碎片化等问题,致使较长时期里,城市转型升级步履维艰。问题不能成为“拦路虎”。中山直面问题,作出了“壮士断腕”的抉择——坚定不移打赢打好低效工业园改造、水污染治理两场没有退路的攻坚战。两年多以来,低效工业园改造破局成势,全市通过“工改”已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3.3万亩,推动新增投资额约940亿元,带动全市签约落地的招商引资投资额破千亿大关;治水工作在坚持斗争中重新开局,黑臭河涌减少约六成,让一度失去信心的干部、群众重燃希望。两场攻坚战如同“关键一子”扭转战局,在为高质量发展去除沉疴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启示: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决不能让“散乱污违”大行其道。

不走回头路,就是不能走脱实向虚的路。过去一个时期,中山制造业困于用地之难,经济增长严重依赖于房地产。2012至2021年十年间,中山工业投资增长为负。压舱石不稳,新引擎乏力,经济发展后劲严重受限。两年多来,市委、市政府毫不动摇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除了通过“工改”腾出制造业发展空间,更大力推动9000亩土地在规划上“商住转工”,重塑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有效支撑城市运行的根基,让今天的投入成为明天的产出。同时,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拿出50亿元真金白银,支持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帮助企业强身健体、提高市场竞争力。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一场关于“舍与得”的博弈,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决不能“走捷径”“开倒车”。

不走回头路,就是不能走因循守旧的路。推动深中一体化,首先是思想观念的一体化。中山要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对标学习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经验做法,走上高质量发展新路,真正与深圳同行、与时代同步。两年多来,中山坚定扛起改革创新责任、先行先试责任,以建设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为抓手,坚决打破与高质量发展不相适应的条条框框、瓶瓶罐罐,用改革的精神和办法冲破一切难关,重燃“杀出一条血路”的血性和干劲,在区域一体化发展、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革、水污染治理“六污同治”、“一盘棋”招商、网格化社会治理等领域,探索出了许多具有自身特色的经验做法。新问题总要靠新办法,只有将改革进行到底,敢蹚别人没走过的路,敢拓前人没垦过的荒,我们才能不惧风雨、一往无前。

不走回头路,归根结底就是要坚定“路在自己脚下”,知重负重、知责思为,矢志前行、向高而攀。两年多来,全市干部、群众、企业家不畏艰辛,同心同力突围破局,锤炼出“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精神气质,城市发展已然找到适足之履、明确了路径方向。这个局面来之不易,每个人都要倍加珍惜。历史洪流奔涌向前,区域竞合一日千里,高质量发展仍有许多的艰难险阻,我们切不可有任何疏懒懈怠,切不可以按部就班、得过且过。要以“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危机感、紧迫感,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争分夺秒、日夜兼程,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努力,向着更加壮阔的未来行稳致远!


编辑  陈家浩 二审 周振捷  三审 陈浩勤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