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星座 ⑮  郑观应:《盛世危言》启民智, 经世致用兴中华
栏目:三乡 来源: 发布:2021-07-10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鸦片战争后,昏昏沉睡的中国猛然发现自己已经大大落后于西方。中国要去向何处?这个问题萦绕在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心中。由此,他们开始了求奋起、求富强、求发展的艰辛探索,而郑观应就是其中一位。他大半生从事工商业活动,与徐润、唐廷枢、和席正甫并称晚清四大买办。他第一个提出“商战”,在甲午战争前就设想实行君主立宪。其一生心血的《盛世危言》更是直接影响了孙中山、康有为和梁启超、蔡元培以及毛泽东等一大批民族精英,为振兴祖国而奋斗。


郑观应

丨全家好善, 从小熏教于儒家思想丨

在三乡镇雍陌村,一座青砖雕木的平房坐北向南,砖木结构,前后分为两进,进入第一道门是一个雅致的小庭院。站在小庭院中抬头向上看,“秀峰家塾”四个金漆大字闪闪生辉,落款:“光绪二十九年孟春立”,这里就是郑观应故居,而这四个大字相传出自郑观应之手,“秀峰”乃其父的名号。


郑观应在中山市三乡的故居。

1842年郑观应出生在此,祖父郑鸣岐是一位“不屑以寻章摘句为能”的普通文人,老人教诲儿孙做人首要一条就是德行为上。父亲郑文瑞终身未获科名,长期作乡村塾师。雍陌上街始建于南宋。1869年,郑观应的父亲郑文瑞(号秀峰)曾率夫人捐资重修过这条石板大街。在大街东西两端的庙宇外,至今都还能见到当日村民感念此事的碑刻。郑文瑞这位慷慨好义的乡绅,读书而未获功名,短暂经商也没有大成,却十分热衷公益、为善一方,而且用严格的儒家传统伦理道德教养孩子。这一切都为郑观应的人生描画了底色。


郑观应故居前的小巷。

鸦片战争以后,在广州、上海等通商口岸,“买办”成了时髦的职业,比邻港澳的香山地区深受其影响。郑观应的叔父郑廷江、同宗兄郑济东都做了上海外国洋行的买办。17岁那年,由于应试未中,郑观应奉父命,弃学从商,投奔在上海给洋人当买办的叔叔郑廷江。

丨商海历练后,助力中国轮船招商局丨

为了更好地与洋人打交道,郑观应曾专门到书馆里读夜班课,刻苦学习外语。一番努力之下,他19岁就当上了英商宝顺洋行买办,成功在上海站稳了脚跟。26岁时,他又与同乡唐廷枢创办公正轮船公司;两年后,他又开办了和生祥茶栈。33岁时,他当上了英商太古轮船公司总买办。为降低成本,他购买的轮船大多是烧煤少、行驶速、装货多的新式轮船。由于他经营有方,太古轮船公司后来居上,发展得极为迅速,他也赚得盆满钵满。郑观应同时还投资实业,先后参股于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造纸公司、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企业,并纳资捐得郎中、道员衔,与李鸿章等洋务派大员也交往日深。十余年的商海浮沉,郑观应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商人。

商海历练,让郑观应对中国未来之发展有了新的认知。他编定刊行反映他改良主义思想的《易言》一书,提出了一系列以国富为中心的内政改革措施,主张向西方学习,组织人员将西方国富强兵的书籍翻译过来,广泛传播于天下,使人人得而学之。他主张采用机器生产,加快工商业发展,鼓励商民投资实业,鼓励民办开矿、造船、铁路。对华洋商税赋不平等的关税政策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主张“我国所有者轻税以广去路,我国所无者重税以遏来源”的保护性关税政策。

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后,非常需要经营方面的人才。为了招揽郑观应,他亲自奏请朝廷将郑观应“一门好善”的事迹载入县志。对此,郑观应心怀感激,不久,盛宣怀又邀郑观应去拜见了李鸿章。在爱国心的驱使下,他决定放弃在洋行优厚的待遇,就任招商局帮办一职。他说:“若不早日维持,恐难自立,我国无轮船往来各通商口岸,更为外人所欺辱。”

 上任伊始,他即拟救弊大纲十六条上呈李鸿章,从得人用人、职责相符、赏罚分明、增加盈利、降低消耗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并付诸实施。对外为制止太古、怡和洋行的削价竞争,郑观应亲与二洋行交涉签订了齐价合同。由于他的内外治理,轮船招商局的营业额和股票市值大幅提高。1883年,李鸿章擢升郑观应为轮船招商局总办。

丨退隐澳门,呕心沥血写出《盛世危言》丨

招商局的官办体制,让投身其中、想有所作为的郑观被多方掣肘,无所建树。1886年,心力交瘁的郑观应退隐澳门,一边休养,一边写作,致力于扩编1880年的《易言》,最终著成了深具影响力的《盛世危言》一书。这本书1894年刊印发行,正值中日甲午战争一触即发,国内民族危机感深重,该书出版后随即轰动社会,快速传播,被称之为“医国之灵柩金匮”。


《盛世危言》

在书里,他首倡“商战”,并认为国家之富强关键在于发展商业。有感于官办企业的低效,他认为民间资本才是商战的主角。比如让民间商人造船,不但能让“资用可以源源不穷”,而且技术也会更精良。在当时,即使是主张向西方学习的洋务派官员也认为西方只是在武器上先进,但郑观应认为,西方之所以在技艺上比中国优越,是因为他们的制度比中国先进,徒效西方技艺远远不能强国。“国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先振工商;欲先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要强国,必须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郑观应此论,在当时简直就是石破天惊,堪称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维新改革方案。

《盛世危言》发行后,洋务名臣张之洞读完颇为感慨:“论时务之书虽多,究不及此书之统筹全局择精语详。”光绪皇帝览毕此书,也是大为赞赏,当即朝廷命大臣们阅看。有了皇帝的推荐,此书成为一时的畅销书,一些地方官,甚至把其中部分内容作为考试的考题。可见其影响之大。


丨学通儒道与中西,知行合一丨

1896年,郑观应再次出山,这回他担任了汉阳铁厂总办。当时这座铁厂亏空甚巨。一上任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如宣布吸纳民间资本,将炼铁炉改建在盛产铁矿的大冶。为了解决燃料问题,他派人在湘赣等地勘探,最终选定了萍乡出产的焦炭。他重金聘用英国工程师,又开设学堂培养本国技术人才。在一系列举措下,汉阳铁厂的生产不但起死回生,而且也让汉冶萍地区逐渐形成了亚洲规模最大的钢铁联合体。

辛亥革命后, 袁世凯篡夺了革命胜利的成果,建立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共和国名存实亡。严酷的社会现实,使郑观应的改良思想遭到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晚年的郑观应,将全部热情倾注到教育事业中。1922年5月,郑观应病逝于上海提篮桥招商公学宿舍。弥留之际,他依旧劝勉子女要耐苦自立,继承自己的创业拼搏精神,胸怀天下,忠贞报国。


郑观应故居内。

郑观应的一生不仅操持了众多工贸领域,还迎击商战,并分门别类、贯通中西,写出巨著《盛世危言》,如果不是有异乎寻常的终生学习精神,这些是极难做到的。从郑观应的众多诗文可知,他的传统学问功底相当扎实,不但熟谙四书五经,且时常引用二十四史以及汉唐至明清诸名家的著作,这可能是他超越一般商人群体、进而能与当时的高级官僚及知识分子平等沟通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郑观应留意汲取西学,从不停顿,无论是工程制造还是社会科学、医学等,他都有所涉猎。作为那个时代的中国人,能有如此视野与知识结构者,本就凤毛麟角,更何况他还有一流丰富的洋务经验,有燃动一生的爱国热忱。

著名学者熊月之先生曾将郑观应称为“通人”,赞其学通儒道与中西,知行合一,而且世事洞明,不仕不隐,亦商亦儒。在今人看来,也唯有这样的见闻与人脉,才能成就郑观应写出那部被誉为“变法大纲”的《盛世危言》。


◆中山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文+/记者 冷启迪
◆图+3/记者 孙俊军
◆历史图片整理/米朵
◆编辑:廖薇
◆二审:韦多加
◆三审:岳才瑛
◆终审:徐小江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网络图片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