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告别无通讯历史,五桂山腹地大寮巡护站“亮了”!
栏目:五桂山 来源: 发布:2022-01-18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电来了,有信号了!

1月13日13时59分,中山五桂山生态腹地大寮巡护站通电。

“这一刻,我等了8年。”在巡护站坚守8年的彭宗英,第一次在工作地点与妻子成功视频连线。彭宗英直言,通电当晚他实在太激动一夜未眠,双眼直勾勾盯着电灯看了一整晚。

1月16日下午,中山市纪委监委驻市自然资源局纪检监察组(下称“派驻纪检监察组”)、中山市自然资源局、中山市供电局等相关单位人员,一路上翻山越岭,在大寮巡护站举行了简朴的通电仪式。供电、通讯的保障,不仅让巡护站工作人员彻底告别了近30年来没有通讯的历史,也为后续林业智慧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彭宗英

5个充电器与2个插线板

茂盛的大树掩映下,一座薄荷绿外壳的高压室屹立在五桂山腹地。几米开外的巡护站内,长期居住在这里的王小平没有挪动脚步,盯着明晃晃的灯光看了许久。

“天黑就睡觉,不然房门都找不到。”王小平说,在未通电之前,巡护站虽然安装了太阳能发电机,但是时间久了设备老化,加上山里本就光照不充足,大多数时间天黑就睡觉,偶有月光的晚上,几个人就坐在水泥地上聊聊天,打发无聊且寂静的夜晚。

闲聊期间,桌上一角格外引人注意,5个充电器并排插在2个插线板上,充电器上对讲机蓄积着能量。电力一通,王小平和同事立刻将所有对讲机充满了电。王小平说,以往对讲机或手机充电,只能是下班时让护林员骑摩托车送到山下充电,待第二天护林员上班再送上山。

“摸黑睡觉还能忍受,但是晚上遇到突发事件,解决起来就非常麻烦。”王小平说,有巡护摩托车的工作人员下班后就不在林区,如果碰上半夜生病或者游客迷路等情况,这里没有信号既不能及时报警也打不了急救电话,只能跑到巡护站室外通过卫星电话对外联系,如果碰上卫星电话故障,就只能选择原地等待至天明或者走路下山,处理起来非常麻烦。


王小平

山下的工友是家庭联络员

2014年刚来到巡护站工作那年,彭宗英还带来了一辆电动车,同事还有台闲置的电视,后来也随着不能充电闲置坏掉了。通电当天晚上,彭宗英一夜未眠,双眼盯着电灯,在心中又盘算起买电动车和电视的事情来。彭宗英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说,“年纪大了,待在这里时间久了,好像真的与世隔绝了,只想看看电视。”

对于彭宗英、王小平长期驻扎在这里的人而言,供电和通讯的打通,不仅是打通了对外的联系,更是打破了亲情的隔阂。

咚咚咚……天刚蒙蒙亮,彭宗英就被紧促的敲门声惊醒。2017年的一个清早,和彭宗英一样驻扎在巡护站的同事,因为家里碰上了紧急情况,家里人打了一晚上电话,都无法与之取得联系,万般无奈之下他们求助于山下的同村工友,让其帮忙传送口信。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3年多,但彭宗英记忆犹新。从那以后,彭宗英也把同村工友的联系方式留给了家里人,以防家里有紧急事情联系不上。

1月13日13:59分,工友成为家庭联络员一事就翻了篇儿。通电和信号后,彭宗英、王小平等长期驻扎在巡护站的人,也在第一时间拨通了家中的电话,告诉他们通讯畅通这一好消息,也让家里人看看他们的工作环境,双方也因这一方屏幕心更近了。


正在充电的对讲机。

通电通讯工程的背后

大寮巡护站位于五桂山腹地,是中山生态保护重点地区,也是野生动植物监测与回归、森林生态综合管理等工作的重要站点,有着“天然物种基因库”的功能。

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林德志介绍,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大寮村整体搬迁,村内小水电站也全部关停,整个大寮工区26年都处于无电状态。2003年,中山在此设立巡护站,安排人员长期驻守巡护,他们就靠着太阳能发电系统解决部分生活用电,但由于该系统稳定性较差,储电能力越来越低下,站点内通电、通信号的问题也亟待解决。

“我们也多次与供电部门沟通协调,但都因该片区因不符合供电安装条件而搁置。”林德志说,直到去年派驻纪检监察组到保护区走访调研后,联动供电局、中山电力设计院、市发改局、财政局等部门成立工作专班,逐个攻破各环节难点,最终推动实现电力和信号同时连通,解决了该片区近30年的“历史”问题。

深入腹地的“桃花源”不再是生态安全监控“黑点”。市自然保护地管护中心主任蒋谦才表示,在解决供电通讯的基础上,后续还将扩宽保护区通讯信号覆盖面,并逐步实现在区域内安装智慧化林火视频监测,强化巡护力度和巡护效率,切实加强生态资源保护力度及节约社会公共救援成本,实现高效管理。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陈雪琴 通讯员 陈春桥 修小娟
◆图+3/记者 余兆宇 
◆编辑:唐益 
◆二审:朱晖 
◆三审:苏小红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注意防范!中山强降雨天气来袭
原创 12059人浏览   2024-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