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爱读书丨寻寻觅觅,那些“会走的歌”
栏目:书香中山 来源:中山+ 舒饭 发布:2023-08-07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开栏语】阅读是城市文明建设的基石,可促进文明之间的互鉴;阅读,是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途径,帮助我们开阔视野,提高素质。

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营造学习型社会,作为2023年中山书展特别策划之一,书香中山频道推出“小中爱读书”主题荐读系列,集合中山有趣有料的阅读推广人,量身打造中山人的家庭阅读书单,邀你一起畅游书海。

主题一:童谣乡音

所谓中山童谣,就是用中山的方言诵读的童谣。方言的背后,藏着一座城的历史文化密码。在中山市海外传播中心今年重点策划的《节气风物记》文化专题中,每一期都会为大家呈现一首特别的中山童谣,向海内外传播中山乡音。

在这天真而自然的民间文学里,我们得以窥见民间的微表情,感受百姓的真性情。这些有趣而古老的歌谣是从哪里搜集回来的呢?本期“小中爱读书”特邀《中山传统童谣辑注》作者舒饭为你揭晓。

◆◆◆

十几年前,我在广州的中山图书馆看到刘万章先生的《广州儿歌甲集》(1928年出版),它对我的触动是,儿歌,特别是粤方言的儿歌是蛮有趣的,如果能做自己家乡的儿歌、童谣收集,应该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很快,我在中山的图书馆看到《中山文史》连续几期(从1989年总第17期开始)刊登了旅美华侨彭家驹先生收集的二十多首香山童谣,这些童谣原先刊登于香港的《明报月刊》。我当时想,不如就在彭先生收集的这些香山童谣的基础上开始我的收录吧,于是我开始边听边记,看到别的书刊报纸上有相关的,就抄录下,也没有给自己设定一个完成期限。

其中的书刊,包括有《中山歌谣》《中山方言志》《中山采风录》等,还有好些镇志、村志和镇区的文化丛书,比如《沙溪民间文化》等。

其间,我在中山大学于1928年出版的《民俗》杂志里面看到一则消息,说当时中山县的缪冷鸿、刘家良等人正进行当地的歌谣收集,这消息没有后续,我在中山也一直找不到这二位先生的有关信息,不知他们当年的收集工作进展如何,有没有留下记录。

历史文献《美洲广东华侨流传歌谣汇编》

接着,我又在网上无意中看到上世纪30年代的《中中旬刊》——所谓“中中”,指的是当时的中山县县立中学,《中中旬刊》就是当时的校刊。该校刊连续几期刊登了师生们收录的二十多首中山童谣。县立中学后来成了中山一中,那也是我的母校。我的校友在90年前做的事,我似乎也应该继续做下去吧,遂加快了步伐。3年前,我终于完成了《中山传统童谣辑注》的初稿,里头大概收录了400首香山童谣,但由于种种原因,书稿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版。

历史文献《广州儿歌甲集》目录

所谓中山童谣,就是用中山的方言诵读的童谣。按高然先生在其《中山方言志》一书中的阐述,在中山境内,主要有粤语、闽语和客家话三大类方言。其中粤语方言有6种,包括中山粤语石岐腔、中山粤语下方话、中山粤语水上话、中山粤语顺德腔、中山粤语新会腔和中山粤语东莞腔;闽语方言包括中山闽语隆都话、中山闽语南蓢话和中山闽语三乡话;客语方言就只有1种了,合中山十大方言。十大方言的童谣,自然是相当丰富,相当地多姿多彩。

《百年记忆:民谣里的中国》,田涛 著

田涛先生在其《百年记忆:民谣里的中国》一书中提到:“我们熟知的童谣,其实只是民谣的一部分。在一般的文学意义上,通常把流行于民间、由民众口耳相传的短篇韵文称作歌谣,其中能唱的是歌——诸如民歌、儿歌;另一类不能唱只能说的是谣——诸如民谣、童谣……但事实上,谣与歌之间经常很难划定一个具体的界限。”

《说文解字》:“谣,徒歌也,从言肉声。”《初学记.乐部上》:“有章句曰歌,无章句曰谣。章,乐章也;无章曲,所谓徒歌也。”这里引用的,可以印证田先生说的不易划分的界限,而其中对“谣”的解释“徒歌”,就是会走的歌,这也很容易理解,在古代,乐器不普及,曲谱的记录也不普及,有曲谱的歌于是不容易流行,没曲谱的谣反而非常有脚力的徒起来,由一个地方迅速徒到另一个地方,甚至徒过河,徒过江。而“谣”“遥”二字主体一样,读音相同,只是偏旁各异,也可以说是表明了谣的大踏步地徒向遥。

《岭南传统童谣》,陈子典 主编,
暨南大学出版社

可以这么说吧,诗词(部分有谱)在上层中悠悠地踱步,而谣则在下层里大踏步的徒。顾颉刚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徒歌是什么,是里巷间妇人女子贩夫走卒发抒情感的东西,他们在形式上所要求的只在声调的自然谐和,不像士大夫与乐工们有固定的乐律可以遵守。”

事实上,珠三角地区的童谣,包括中山的童谣,大都是不唱而诵的,现在许多有曲谱的童谣(应该称儿歌了),大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后由人谱曲的,因为采用的是广东传统音乐的曲调,所以容易给人造成已经唱了很久的印象。

《老广新游之广府童谣》
广州市越秀区文联 大话国 编  
广州出版社

中山童谣的甄别,是我遇到的一个问题,所谓中山童谣,它得是在中山地区传唱,且是用中山的方言。你不能把《我爱北京天安门》《世上只有妈妈好》这些尽管在中山传唱过,但不是用中山方言演绎的归为中山童谣。但如上所述,谣是徒的。某年暑假,中山的小明去了广州外婆家,在那里学了几首广州童谣,回到中山,他教别的小朋友诵唱,用的是中山方言,甚至把童谣中的某些词也替换成中山方言的词,几年下来,那几首原本是广州的童谣似乎也成了中山童谣,有时候甚至会这样:那几首本属广州的童谣,渐渐在广州没什么人诵唱了,但在中山却越来越流行。同样,当年的小明也有可能把几首原本是中山的童谣带到广州,教了他的表姐表弟、表哥表妹,由他们转换成广州话,渐渐在广州也传诵起来。

历史文献《新会歌谣集》

也就是因为这一点,我看了好些广东其他地方的童谣书籍,比如《岭南传统童谣》《佛山传统童谣辑注》《广府童谣》《新会歌谣集》《美洲广东华侨流传歌谣汇编》等,其中的《佛山传统童谣辑注》,我认为是目前广东地区童谣图书中做的最好的一本,甚至可以这样说,我的那本尚未出版的《中山传统童谣辑注》,无论是书名还是体例,都非常受这本书的影响。

《岭南传统童谣辑注》
彭咏梅辑注
中山大学出版社

著名语言学者甘于恩在为《佛山传统童谣辑注》所写的序中提到粤语童谣整理和校注的三要点:1.歌谣语言的还原与本真追求。2.歌谣背景的考释。3.歌谣字句的解释。甘先生说:“《佛山传统童谣辑注》在这三方面都做得不错,这是佛山童谣的幸事,让我们真正看到传统粤语童谣的神韵。”
 
统筹策划:廖薇
文字撰稿:舒饭
栏花设计:翟莉莉


编辑  廖薇   二审  冷启迪  三审  徐小江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