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园的花要常换水丨四季读书
栏目:书香中山 来源:中山日报 中山+ 发布:2023-04-05

-清明-

丨书单丨

《53种离别》-虹影
《白》-[韩]韩江
《讣告》-[英]基斯·科尔克霍恩/[英]安·罗
《墓园的花要常换水》-[法]瓦莱莉•佩兰
《十三种闻树的方式》-[美]戴维·乔治·哈斯凯尔

 

 

※※※※

清明时节,世界新鲜翠绿,纯净明亮,万物生机勃勃,充盈希望。本来无关离别,无关死亡,却因习俗清明,蒙上一种思念的氤氲之气。

丨53种离别

虹影《53种离别》,如一段一段梦境,表达人生的常与无常,一段一段翻过,又一点一点消失,如虹。离别是一种任其自然的释然,你慢慢认识到这是个真相。

她散文诗般的书写很有味道,同时好像总有一种哀伤的情绪。第一种离别——第一篇《忠县》——一个结尾这样表达淡淡的消逝:

现在忠县有一半在水中,每每坐船经过,心里难过……不管怎样,清明快到,我该回到故里,顺水放上些花,就是那双红布鞋上的豌豆花,让花瓣沉没到我的三峡亲戚们的手里。

第二种离别——第二篇《星星闪烁》:

那时后院尚在,只是腐朽得没人住,我通过大厨房走进窄窄的走廊,来到后院。张妈房间窗玻璃漏着风,小阳台上还生长着一盆仙人掌。

我走近一看,居然有一朵粉色的花开在仙人掌的右侧。我眼睛马上湿润了,感觉就是张妈在另一个世界给我传递的信息,对她来说,死比生好。


 丨图选自《白》-有光的方向

丨63种白

韩江的《白》,则写了63种白色事物,被归类为诗小说。在韩语中,白有不同的两个形容词,一是如同棉花糖一样的白,再一种则是,凄凉地渗透着生与死。显然,韩江写了后一种。

那是隐于日常之中的白,襁褓,盐,雪,冰,月亮,米,波浪,粲然一笑,白发,寿衣,沉默,告别……她一一去描写——

《哈气》——某个天气转凉的早上,我呼出了白色的水汽。那是我们活着的证据,是我们的身体保有温度的证据。冷空气涌入漆黑的肺部,经由体温加热后呼出白色的水汽。我们的生命,是一种以虚白且清晰的形态散布于虚空的奇迹。

丨先上讣告后上天堂

普遍面上,谈死是一种忌讳。而早已有许多人给死赋予一种荒诞的轻松感。如《先上讣告后上天堂》从小小的讣告了解那不同寻常的生命;去年读库出品的《讣告》则是选自《经济学人》讣告栏目,挑选该栏目1995年开办以来的201篇讣文。那里与其说是一个人类纪念园,不如说是一个最好的人类资料馆。除了说每个生命都有值得倾听的故事,它同时在表达一种态度——对生命的庆贺。

《墓园的花要常换水》,一篇小说,写一个在墓园这一独特环境里生活、工作的女人的人生、四季以及他人的人生的悲辛与考验。其实这类题材,天生有故事,个个关乎生死大命题,主题天然吸引。比如几年前有一本《尸检报告:一个殡葬师的手记》,电影《入殓师》等,都是在沉重的氛围里要么领着你了解生命究竟是什么,要么就是探讨人生的课题,总都离不开对待死的敬意和对待生的真诚。而瓦莱莉•佩兰的这本小说,带着法式的明媚和视角。她的诗意和趣味在短小的第1章甚至第一句就显出来了——“只少了一个人,到处已是荒芜。”轻松里头的美妙如同她常常“品味着生活,把它当作加了蜂蜜的茉莉花茶一小口一小口地喝着。”

瓦莱莉•佩兰同时也是摄影师和电影编剧,她和伴侣克洛德·勒卢什(《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导演)的相遇本身就挺传奇。看《墓园的花要常换水》,歌手、作家都写了不少,让人顺带了解一批法国艺术家。


 丨图选自《十三种闻树的方式》-Ⅻ 橄榄油

丨13种闻树的方式

英国幽默小说家J.K.杰罗姆在他的《闲人痴想录》这样写春天——“大自然年方十八,正是豆蔻年华。如同年轻的生命,怯生生地探身这个忙乱的世界。”美好的清明时光,赋上一种沉重纪念意义,总是有一种不忍。

让我们回到纯粹之中,果木花开,桃红李白的季节,可以用《十三种闻树的方式》打开。作者以优美的文字讲述树木自身的历史与境况,也描绘树木与周遭环境、树木与人类生活之间数千年的“恩怨情仇”。这除了是一场神奇的文学之旅,博物学的科学精神也如同星光,闪烁于文字之间。这本书就是一股新鲜空气。

树木是我们古老亲近的朋友,“树木仿佛在我们焦虑的额头上放下了一只安神的绿手……”

这个季节的岭南,你随意找一条小村子走走,不用刻意,便能在一些苍老的树旁闻到一阵阵浓郁的甜香。是的,你站在了龙眼树下。此时,它们开满低调的花,而气味的风情——挡,是挡不住了。

-文/阿占-

-你,四季皆可读-


编辑 詹琪琳 二审 明剑 三审 苏小红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