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鸿鹰:每个人都是潜在作家,“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
栏目:书香中山 来源: 发布:2022-08-29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当代文艺创作者面临哪些挑战与机遇,如何得以突破自我,实现创新?2022年8月27日下午,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莅临中山,在中山纪念图书馆为读者带来一场题为《新时代的文艺:机遇、担当与突破》的精彩讲座,并为中山文艺创作者解惑答疑。本活动由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指导、中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中山市文艺批评家协会承办。

梁鸿鹰简介
《文艺报》总编辑,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出版评论集《守望文学的天空》(作家出版社,2009年)、《文学:向着无尽的可能》(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向道与叩问》(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14年)《写作的理由》(山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在场与审思》,作家出版社,2022年),散文集《岁月的颗粒》(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1年)。有译作《阿西莫夫诠释人类万年》等,发表小说、诗歌若干。

●现实主义成文艺主流

每一座城市里,剧院、图书馆、博物馆、文化中心等文化设施都是当地最具标志性的建筑。这些场所,凝聚了当代社会对文艺创作的深切期待。人们渴望获得更多的好书、好戏、好影视等文艺作品。

讲座现场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增长,科技发展也为文艺插上腾飞的翅膀。数字新媒介助力传播,为文学艺术创作带来新问题和新可能。线上展览、直播演出、网络影剧等已成为常规形式,为创作者和接受者所习惯。网络公司投拍电视剧,使大IP与“流量”不再是得到文化市场优待的充要条件,“小而美”的制作得到肯定,创作题材日益丰富,《你好,李焕英》《关于我妈的一切》《三十而已》等作品的涌现,可以看到女性力量和“她”叙事的崛起。从《唐宫夜宴》《端午奇妙游》《中秋奇妙游》等“晚会连续剧”系列节目的爆红则可见,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开始重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创造性转化,并得到大家的认可……

河南卫视的《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中秋奇妙游》等作品采用“网剧”+“网综”的形式架构,以传统文化为内核支撑整场节目。

讲座中,《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首先为现场听众“盘点”了当下中国文艺发展的新动态,他特别指出:现实主义创作思潮是当下主流,涌现出《长津湖》《觉醒年代》《1921》《革命者》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主题性创作。在此引领下,一批富有成就的作家也开始将目光聚焦于乡村振兴、扶贫攻坚、百年党史等重大主题之上。如从“先锋派”向“红色历史题材”转变的上海作家孙甘露推出了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作者:孙甘露
简介: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打捞出隐秘而伟大的历史事件,讲述解放战争后期,党的地下工作者为促进上海解放所做出的贡献,用文学的方式去想象和呈现它的过程。

著名作家罗伟章表示“作家如果不与时代同行,并借助时代的洪流,冲破自身的狭隘,就很难完成对情绪、心灵和人生的真正表达”。作家们从“捕捉远景”到“聚焦近景”的转换,较为巧妙地克服了“对现实生活不加剪裁机械照搬”、“停留于新闻素材自然呈现”等容易出现的艺术惰性,能够实现作者主体介入后对于客观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因此更加亲近读者、精彩可读,实现了用“好故事”讲“大道理”。

在主题性创作之外,也有大量创作折射着百姓生活,从小切口反映人性。比如《你好,李焕英》《送你一朵小红花》《人生大事》等。 

《下庄村的道路》∣作者:罗伟章
简介:本书以重庆市巫山县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为主角,讲述了这位被誉为“当代愚公”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带领全村人民摆脱贫困奔小康的故事。

梁鸿鹰特别推荐了他最近阅读的非虚构作品《张医生与王医生》。它讲述了辽宁沈阳两代大夫的成长经历。“这个故事也就家庭教育、社会保障、伦理人情等方面为我们提供很多社会学的参考。”

 《张医生与王医生》∣作者: 伊险峰 / 杨樱
简介:两位作者采访数十人,在旧报纸、老照片、建筑废墟与口述回忆中打捞过往生活图景,描摹了张医生与王医生半生的个人成长与阶层跃升之路,并审视二人知识、尊严与自我的建构过程。与此同时,本书还以工业城市、单位社会、稀缺经济、工人阶级文化、男性气概、重大历史事件和时代变迁等为经纬,呈现出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当代东北。

●现实主义的当代误读

但梁鸿鹰也指出,一些创作者对现实主义题材仍存在理解偏差。比如,认为现实主义创作只能如实地刻板地反映现实,不能给现实投射光明和美好;把现实主义创作简化为只适用于宣传教化或重大题材创作,只适用于表现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典型人物和重点建设工程等。 “当前的现实题材文学创作还存在着史料化、商业化与粗糙化等问题。”梁鸿鹰还谈到了他不久前在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中担当评委的感受,他发现,很多参选作品“求大求高”,从标题可见其宏大主题。或是对涉及的资料进行堆砌,提炼不足;或是采取单向度的思维,一味夸赞现实,未能采用令人信服的视点。

很多现实题材作品在对人物心理挖掘不足,生活厚度方有所欠缺,真正体现现实关怀,富有感染力的作品不多。即便是获奖作品,亦非完美无缺。” 他认为,主题先行、回避问题,都有违文学创作的反思性、参与性与现实性。 在梁鸿鹰看来“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

此外,学界的文艺理论和批评建设也存在多种失衡,如文体失衡——将评论目光过分集中在小说之上,而忽略了其他门类;对象的失衡——只围绕一小部分作家展开评论。“这里头不超过三十个人,而很多作家难以被评论。”还有理论武器的不平衡,如在批评实践中,少见中国古代文论,多采用西方现当代文学理论。理论批评对创作实践少有指导成为突出问题。

《文学创作论》∣作者:孙绍振
《文学创作论》不是一般的文学理论著作,而是一部创作论, 极富实践性是它的最大特点。出版于1986年的它对创作的实操性指导至今仍具有较高的参考性。

梁鸿鹰认为,理论缺乏对实践的引导,理论与文学生活的脱节,理论无法照面生活、认知生活、阐释生活、言说生活,是近年来文学理论研究中存在的弊端。宏观的、跨学科的,甚至于边缘化的著述层出不穷,而微观的、文学本身的研究却被忽略或受到轻视,一些大而无当的新名词、新概念、新理论等,不仅无法与文学创作之间产生联系,也日益远离对现实生活的关怀。

此外,文学书写中女性形象的脸谱化、性格极端化、生活悲情化、情节雷同化;消费主义对文艺审美品质的拉低、网络文学中的历史虚无与偏激腐朽、高质量的青少儿童文学的缺乏和以偏概全的民国轶事回味等,也是值得创作者深思的问题。

●好的创作者首先是好读者

当代当如何实现新时代文艺的新超越?分析了当代文艺创作与思潮中的若干问题后,梁鸿鹰也对症下药,开出了精准的“药方”:

首先,他认为文艺工作者应加强理论武装与引导。积极推动生成当代中国的文艺理论,鼓励作家以正能量的面貌,理解、承载更广阔的社会现实。立足中国经验、中国方法和中国实际,加大监管力度,完善各项与文艺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商业运作行为,打造健康、积极的文艺环境。深刻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基础上,整理中国古典美学观念、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西方优秀艺术理论资源、百年来中国现代艺术理论成果等,将其融会贯通,增强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建设新时代中国艺术理论与评论话语体系。

其次,提升文学艺术创作质量。通过建立良好的机制,鼓励作家艺术家沉下心来打磨作品,鼓励作家艺术家真正深入内心,寻找到与之匹配的贴切的艺术形式,深刻把握现实生活的复杂性,避免总是在相似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语境中打转,导致作品同质化。要多肯定具有创新性的文艺作品,哪怕这个作品存在某些方面的缺点。好的作品都是依托于作家对现实生活的独特把握,并通过崭新的艺术形式将之表达出来的,需避免流程化文艺生产过程导致的同质化。

电影《人生大事》
简介:这是一个温馨的故事。殡葬师莫三妹(朱一龙 饰)在刑满释放不久后的一次出殡中,遇到了孤儿武小文(杨恩又 饰),小文的出现,意外地改变了莫三妹对职业和生活的态度。

“我们一方面要继续推动重大主题的创作,号召文艺家表达主流价值,另一方面要深化现实题材创作,提炼语言,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发展转化。”梁鸿鹰特别指出,在本次中山之行中,他感到中山名人文化、饮食文化与民俗文化丰厚,值得文艺工作者深入挖掘。

总言之,新时代的文艺发展,需依靠文艺工作者、政府扶持、行业推动去合力实现。


◇梁鸿鹰寄语中山的文艺工作者◇

“文学是投资最少、产出最大的行业。我们每个人都是潜在的作家,在有了一定阅读经验和生活积累后,都可以拿起笔参与文学创作。”一个好的创作者首先是一个好读者,要懂得从中外优秀经典作品中汲取养分,加以借鉴;还要有超乎一般人的观察问题的能力,避免同质化,找准新角度,发现生活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同时心无旁骛,笔耕不辍,才能创作出和时代匹配的作品。


◆中山日报社云媒体中心 
◆统筹、采写/记者  廖薇  
◆图:宋汉晓  网络图片 
◆编辑:廖薇
◆二审:张鹏
◆三审:陈浩勤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市2024年中考招生方案出炉
14254人浏览   2024-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