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举行重磅学术座谈会,推动郑观应史学研究和理论探讨
栏目:书香中山 来源: 发布:2022-07-25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7月25日,《郑观应研究口述史》学术座谈会在中山市三乡镇举行。近30名省、市专家学者以及郑观应后人郑樱楠等人共聚一堂,就《郑观应研究口述史》一书的采写和出版情况、学术价值和郑观应学术研究等相关问题进行座谈交流。


▲座谈会现场。

座谈会上,众多专家对《郑观应研究口述史》一书及中山开展名人文化资源研究提出诸多真知灼见。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广东省社科杂志总编李振武表示,《郑观应研究口述史》把学者对郑观应的研究过程生动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既是郑观应研究学术史的总结,也将郑观应的相关研究推向新的高度,成为郑观应诞辰180周年很好的纪念品。同时,他认为该书还具有趣味性和研究指引性。书中无论是采访者还是受访人,都采用访谈的形式交流,语言相对直观、生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有助于把研究推向社会。

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张金超表示,读《郑观应研究口述史》,他的感受可概括为三“新”:学术史表现方面的新形式、打造学术研究的新范式和新模式、新选题的源泉。在张金超看来,口述史的表现形式很受欢迎,对了解学术观点、学术成果、学者背后的故事,研究的心路历程大有裨益;中山连续出版《孙中山研究口述史》《郑观应研究口述史》,为后续研究口述史打造了新范式;阅读该书后可以知道哪些方面已经取得哪些成果,哪些方面存在薄弱环节,推动学术研究纵深发展。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宋德华认为,《郑观应研究口述史》的出版是对郑观应研究成果的检阅和对郑观应研究的传承,从中能够详尽了解到当前学术界针对郑观应研究的现状,对研究者观点、经历、方法、心得做了深入的探讨或表述,利于后学者或学者之间的互相交流,推动学术事业更好向前发展。


▲专家们对《郑观应研究口述史》一书及中山开展名人文化资源研究提出真知灼见。

暨南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张晓辉表示,《郑观应研究口述史》用口述这种特殊的方式展现重要历史人物,是创新的延续,与此前的《孙中山研究口述史》遥相呼应,成为中山的文化品牌,相信其对中山的文化建设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吉奎发言表示,《郑观应研究口述史》在很短时间内历经采访、编辑、校勘、印刷成书等环节,成书十分不易,“希望中山在研究本地历史文化名人的过程中继续深入,除了像孙中山、郑观应这些国际知名人士之外,一些并不广为人知的人物也很值得研究。”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授龙良富介绍,2021年3月接到市社科联和中山市政协专职常委、教授胡波委托,组建团队、收集和阅读大量专家研究成果、修改和增补访谈采访名单、制定“中山—澳门—广州—天津—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的详细访谈计划……到今年3月,龙良富团队克服时间紧迫、经费紧张、突发性困难屡现等情况,顺利完成近40名专家和家属访谈,整理出90余万字。

记者了解到,《郑观应研究口述史》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共有4册,共收录了38位郑观应研究者及后人的采访,主创人员为胡波、龙良富及其团队的卢健强、闵祥晓和刘琴。

中山市社科联于2021年5月启动郑观应研究口述史项目,是中山纪念郑观应诞辰180年的重要学术史料抢救和文化资料挖掘工程,以此做好抢救、挖掘、保护、整理与郑观应研究相关资料的工作,进一步推动郑观应的史学研究和理论探讨,促进郑观应研究的学术文化交流、密切郑观应研究区域之间的合作、深化人们对郑观应的认识和理解、丰富香山文化内涵。

中山市社科联主席梁锦胜表示,出版《郑观应研究口述史》是对郑观应研究学术思想、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是献给纪念郑观应诞辰180周年的一份厚重礼物,将激励更多的社科专家学者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相关链接

纪念郑观应诞辰180周年学术研讨会
圆满落幕
提升香山文化影响力和创造力

随着《郑观应研究口述史》学术座谈会的结束,为期两天的纪念郑观应诞辰180周年学术研讨会落下帷幕。今年同样是香山建县870周年,中山市将以此为契机,开展系列活动,进一步提升香山文化的影响力、创造力,为中山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人文地标城市和文化引领型城市提供源泉动力,为打造广东文化强省、建设人文湾区贡献香山力量。高规格举办郑观应与中国近代化“纪念郑观应诞辰180周年学术研讨会”,便是系列活动之一。

作为本次学术研讨会的承办单位之一,新成立的中山市香山文化研究院(香山文化交流中心)是由中山日报社举办、主管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是中山日报社贯彻落实市党代会提出“要浓墨重彩写好文化兴城这篇大文章”的重要举措。

中山市香山文化研究院(香山文化交流中心)致力于挖掘、继承和传播香山历史文化精髓,促进香山文化研究成果转化及文化研究事业的发展。香山文化研究院将以本次学术研讨会为起点,进一步深化与各地学术界的交流合作,打造交流平台,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孵化更多的文化项目,文化品牌和ip,助力我市打造大湾区人文地标城市,推动我市经济、社会、文化的高质量发展。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见习记者 江慎诺 记者 冷启迪
◆图:记者 王云
◆编辑:周振捷 
◆二审:朱晖 
◆三审:程明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