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陵‖《向死而生》真实还原湘江战役(名家/评论)
栏目:书香中山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2-03-28

寻找“红军魂” 聚力中国梦
——读曾平标长篇报告文学《向死而生》

在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日子里,作家曾平标怀着敬畏之心、深切之情,沿着当年红军长征战斗的足迹,寻访“湘江之战”的战场旧址,体验战争的惨烈,缅怀红军英雄,激活创作灵感,完成了长篇报告文学《向死而生》的写作,推出了一部沉甸甸的重大红色题材作品,向牺牲的红军烈士致敬,也向建党百周年献礼。

▲曾平标长篇报告文学《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由人民出版社和广西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作品真实地还原了湘江战役的历史,讲述广大红军指战员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的故事,表现了红军不可阻挡、不可战胜的信念力量,讴歌了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的精神。作品深情地讲述了红军后卫部队的故事。在这场战役中,他们任务最重、牺牲最大。其中被称为“绝命后卫师”的红三十四师经历最惨烈、最悲壮。师长陈树湘“断肠明志”,视死如归,“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作品直面真实的历史,写出红军杀出一条血路之后,指战员们“心情都像铅一样沉重”的现实。痛定思痛,深刻反思。红军之所以失利,很大原因就在于把能打仗、能打胜仗的毛泽东同志排斥出红军的领导决策层。没有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和指挥,红军老是打败仗、惨烈之仗,消耗了大量的物资和失去战士们宝贵的生命。作品写到,在决定红军命运的紧急关头,被解除兵权的毛泽东同志以共产党人坚持真理的胆略,挺身而出,推动了改变红军失败命运的“通道会议”的紧急召开。在这个会议上,没有发言权的毛泽东同志抢到了发言权,力主红军转入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先摆脱险境,让部队得到喘息。毛泽东同志的意见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并立即执行。这就是红军史上的“通道转兵”。《向死而生》就此展开历史的细节,描写了紧要关头领袖不可替代的作用。从那个时候起,红军听从毛泽东同志的带领和指引,一步步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最终迎来了曙光。历史选择了毛泽东,红军选择了毛泽东。在毛泽东同志的带领下,中国革命真正向死而生,战胜困难,取得最后胜利。

《向死而生》站在新时代精神的高度上,从当代人的视角还原湘江战役悲壮的历史。同时,作品把叙述的重点转向“寻找”的方向上。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坚持寻找失散的红军,统计烈士的名字,收集战争文物,寻找红军战士的遗骨,保护战场遗址,建立纪念场馆等。这一系列的措施,反映出人民对牺牲的红军英雄的怀念与敬仰。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更加重视保护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弘扬红色文化,聚集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湘江战役的“红军魂”正是我们社会最宝贵的红色资源,对当代红色文化的发展建设有着重要思想意义和不可估量的精神价值。

作品中《散落的星火》一节,讲述了几位失散红军的故事,读来令人动容。红五军团第三十师营长身负重伤,被当地农民救下。后来想寻机回部队,但由于敌人到处追杀,最终留在当地成为一名农民。2014年,他的红军身份得以认定,此时离他离世已有54年了。还有许多失散红军,他们身份被认定时,多数人都已离世。然而,党和国家永远会记得他们,人民会记得他们。

《守护》一节,深情地讲述了五代人守护红军墓的故事。湘江战役三大阻击战之一的脚山铺阻击战,有2000多名红军指战员牺牲。村民蒋忠太找到了7具不知名的红军战士的遗体,把他们合墓掩埋,从此他们家几代人都成为守墓人。每年清明,给红军烈士祭扫成为蒋家的一个传统。

《千百次寻找》一节写得很深入。红军的遗骸收殓保护工作是一项艰巨任务。湘江战役中,红军坚守过的山头,都有许多红军战士的遗骸,时隔多年寻找起来困难重重。为了让红军烈士真正魂兮归来,入土为安,数百名发掘队员奔赴已确认的421个湘江战役红军遗骸散葬点,开始了艰难细致的遗骸收殓工作。如今,这些散葬点的收殓工作已顺利完成。

《向死而生》通过这些故事,突出了寻找“红军魂”,让红军精神再生的主题,也使寻找工作成为湘江战役红色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可以说,寻找“红军魂”,推动了全社会红色基因的赓续、红色精神的传承、红色文化的发展。

这是一部充满激情的书,也是一部有思想力度的书。它给了我们许多思想的启示:其一,学习党史,牢记使命,缅怀先烈,不忘来时路,坚定理想信念,砥砺革命意志,建功新时代,迈向新征程。新的百年之路还很长,也会很艰难,需要我们永远“想想红军长征,想想湘江血战”。其二,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我们更要敬畏先烈,敬畏历史,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捍卫信仰,捍卫人民的江山。其三,以红色文化为引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全社会热爱英雄、崇敬英雄的道德风尚和价值取向,聚集起全社会磅礴的力量,克服前进路上的重重困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原载《广西日报 》)

》》》链接

曾平标:广东省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代表作有报告文学《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初心:粤港澳合作中的横琴故事》《魂铸京九》《山神》以及小说集《祭梦》、散文集《生死树》《那年那月》等。作品先后获第十五届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图书特别奖、中央电视台“中国好书”奖,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广东省第三届“有为杯”报告文学金奖、珠海市人民政府“渔女奖”,“军剑杯”全国报告文学征文一等奖、全国报纸副刊散文征文金奖等国家级、省级荣誉等,作品签约英、法、德、阿拉伯等11个国家和地区翻译出版。


◆中山日报社媒介拓展中心
◆编辑:徐向东
◆二审:向才志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