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启|开启“美的历程”,重温炙热年代
栏目:书香中山 来源: 发布:2021-11-21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点击视频,与启迪共赴“美的历程”

“人生一世有时辰, 美的历程无尽头”

11月3日,哲学家、美学家和思想家李泽厚在美国家中逝世,享年91岁。
在众多怀缅的文章里,李泽厚的名字都与一本书紧紧地捆绑在一起,那就是《美的历程》。上世纪八十年代,《美的历程》一经出版就产生强烈的社会影响,此后不断再版,成为超级畅销书,据学生回忆,他每到社科院哲学所上班的时候,就会有很多慕名而来的人,和他讨论问题,一直追随着他到食堂吃饭。

哲学家冯友兰评价这一作品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与当时许多著作试图建构起系统化和体系化的美学一样,这部书“是对中国数千年的文学艺术所作的鸟瞰式的宏观美学把握”,并提出了诸多具有独创性的美学观念。读过《美的历程》的人都能感受到,跟很多其他学术专著不同,既会看到作者贯通中西、熔铸古今的理论抱负,也会为其才华横溢的文思妙笔所感染,由此不难想见,在思想刚刚解冻的当时,这部书所引发的轰动。 

随意在书中撷取一二,便可为我们认识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提供了不同的密码。商代青铜,那冷漠的绿光,饕餮兽纹让人不寒而栗。李泽厚说,在这看来狞厉可畏的威吓神秘中,积淀着一股深沉的历史力量。当时社会必须通过这种血与火的凶残、野蛮、压制、恐怖、威力来开辟自己的道路而向前跨进。正是这超人的历史力量构成了青铜艺术狞厉美的本质。

说到汉代艺术时,他认为基本的美学特征是“气势”与“古拙”,汉代艺术还不懂后代讲求的以虚当实、计白当黑之类的规律,它铺天盖地,满幅而来。画面塞得满满的,几乎不留空白。充满了整体性的运动、力量感而具有浪漫风貌的,并不同于后世艺术中个人情感的浪漫抒发。当时民间艺术与文人艺术尚未分化,从画像石到汉乐府,从壁画到工艺,从陶俑到隶书,汉代艺术呈现出来的更多是整体性。的民族精神。

如果说,唐代艺术更多表现了中外艺术的交融,从而颇有“胡气”的话,那末,汉代艺术却更突出地呈现着中华本土的音调传统:那由楚文化而来的天真狂放的浪漫主义,那人对世界满目琳琅的行动征服中的古拙气势的美。

美学,本是一门西方的学科,近代才引入中国。然而中国早期的现代美学家一般都只通过翻译西方美学经典来架构中国美学,因而形成的并非“中国美学”,而是“西方美学在中国”。他希望用自己的阐释,走出一条“中国自己的路”。与西方求理的、艺术的美学不同,中国人的“美”,是“情理合一”的,是和人的生命体悟密切相关的。

李泽厚曾经解释称:“在很长时间里,大部分的论著把很活泼的文艺创作僵化成了死板的东西。我认为不管是艺术、文学还是美学,都离不开人的命运,也离不开历史。所以,‘美学三书’的论述,最终都落在‘人’上”。”他在《美学四讲》的结尾说,“回到人本身吧,回到人的本体、感性和偶然吧。从而,也就回到现实的日常生活中来吧!不要再受任何形而上观念的控制支配,主动来迎接、组合和打破这积淀吧。”

“纵使文章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似春水,干卿何事。” 走红后的李泽厚也曾遭遇非议,人到晚年接受采访时曾经表示,《美的历程》并不是他最好的作品,他说:“从哲学上来说,美学是很重要的,美学是第一哲学。西方美学很多讲的是艺术,中国美学概念比西方广泛得多,包括人生、政治的选择。”

回到当下,鲜少有年轻人听过他的名字,曾经“洛阳纸贵”的《美的历程》,也被“成功学”挤进了书店的角落。在哲学与美学快被遗忘的时候,我们追忆李泽厚先生,追忆的是什么?当我们谈论美的时候,我们又在谈论些什么?或许,我们惋惜的不仅是先生,更是那个热烈的时代,是我们求真、求美的赤诚之心。在茫茫无涯的时间里,先生走过了循美的一生,也带着我们走了一段美的历程。由他书写的那些美学往事,为来者点亮的一盏灯,不为照亮前路,只为看清脚下。重读《美的历程》,让他带我们回归一下1980年代,重温那时人们对美学、对知识的狂热渴求,也算是重启“美的历程”。


与美同行,点亮前路


◆出品:中山日报 中山+ 
◆制作:启迪工作室
◆统筹、文+、出镜主持/ 记者 冷启迪  
◆编导、视频制作、图+8/记者 孙俊军
◆海报平面设计/ 蔡文强  
◆编辑:廖薇
◆二审:陈浩勤
◆三审:苏小红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市2024年中考招生方案出炉
14542人浏览   2024-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