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馆丨等你酣然入梦,今夜我方安心
栏目:书香中山 来源: 发布:2020-12-24

 

△米朵一人分饰五角,朗读绘本《我不怕夜里上厕所》

 半梦半醒之间,总有奇遇等你


冬天,没有比被窝更温暖的地方。可惜,总有一些孩子,不愿早早上床安歇。有时候,不知说了多少个睡前故事,乃至自己都快被自己催眠了,身旁的熊孩子仍在嚷嚷着“再来一个”,这样的经历,你是否似曾相识?
到底,有没有哪些睡前绘本可让宝贝秒睡?

 

◎以诗意安抚躁动的心 


△绘本《晚安,月亮》 

首先,我想到了出版于1947年的经典绘本《晚安,月亮》。文字作者玛格丽特·怀兹·布朗被认为是低幼儿童图画书的开创者。她的创作贴近儿童心理,这与其早年在银行街教育学院接受的儿童文学训练分不开。她参与了该校主导的“此地此时故事书”创作,该校配套有幼儿园,让教师对儿童行为开展大量的观察与记录。“此地此时”理念强调创作应从儿童的生活体验出发。中国当代知名阅读推广人阿甲认为,不仅于此,“玛格丽特与众不同的才华在于,她好像自然而然地运用了诗化的创作手法,并同样注重儿童对于幻想的需求。” 

 
△随兔子与屋内事物一一道晚安,无形中增进小读者的生活认知。

《晚安,月亮》的英文读来押韵,富有节奏感,就像老母亲低吟的摇篮曲,22声“晚安”形同催眠魔咒,重复安抚着孩子。在视觉上,大面积的绿色与橙红形成强烈对比,折射出小兔内心的不安。小兔子的卧室环境看似没有变化,其实不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读者可感知室内光线的逐渐黯淡。彩色场景中插入黑白的物品特写,仿佛暗示着小兔目光所及的凝视。如果足够仔细,你会发现,不同于周围事物的相对静止,一只小老鼠不断变换着位置和姿势,可那两只在地毯上玩耍的小猫,却对上蹿下跳的它视而不见。这是一个平和的夜晚。

 
△“发现小老鼠”让阅读《晚安,月亮》多了游戏趣味。

以诗意安抚躁动心灵的还有作家Mary Logue 和插画家 Pamela Zagarenski的《Sleep Like A Tiger》(睡吧,像老虎一样)。它也向父母展现了我们当如何理解孩子,引导孩子安然入睡的一种智慧。


△绘本《Sleep Like A Tiger》,美国凯迪克银奖作品

面对不想睡觉的公主,书中的国王与王后首先是认同她的抵触情绪,甚至说她“可以一整夜地醒着“,他们一边心平气和地回答她一连串的问题,不动声色地让她完成睡前仪式——换上睡衣,刷牙洗脸,一边巧妙地指引她想象某种动物的睡姿。“像只老虎那样睡觉,温暖而强壮。” 这里也有向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著名诗歌《虎》致敬的意思。在英语世界,老一辈人时常用诗歌哄睡孩子。 

 
△《Sleep Like A Tiger》的画面柔美瑰丽,运用了多种材料。

 

◎奔赴奇幻的寻梦之旅


△绘本《Dreamland》,作者Noah Klocek供职于皮克斯动画工作室。

美国艺术家兼作家Noah Klocek的绘本《Dreamland》同样因其亦真亦幻的场景引人入胜。Noah Klocek是个爱做梦的人,《Dreamland》中描绘的是小主人公爱美丽的寻梦之旅。半梦半醒间,卧室环境幻化成梦中景象,她克服了冰冷的脚趾、明亮的月光、纠结的毯子、隐藏的阴影和滴答作响的时钟,最终抵达梦境之地。 

 
△绘本《Dreamland》,爱美丽的梦中虽藏着阴影,但并不恐怖。


苏珊·玛丽·斯万森撰文的《夜色下的小屋》也书写了一段奇幻之旅。这部凯迪克金奖之作由古老的童谣演变而来,语句简洁,运用顶针的修辞、句式的重复,朗朗上口。


△绘本《夜色下的小屋》,美国凯迪克金奖作品

孩子从拿到小屋钥匙开始夜幕下的神游,从房间,到书内,往夜空,向宇宙,最后层层返回,归于原点。而贝斯·克罗姆斯以黑白刮画加明黄色涂色点缀的手法,烘托出夜色的静谧与内心的温暖。


△夜色之下,孩子乘着“歌声的翅膀”飞向天空。

它用色单纯,划痕细腻的线条构建出黑白异境,夜间所见由此反射出银色的月光。如此纯粹的夜色,在华灯璀璨的城市已是一阙远去的老歌。“夜色下的小屋,洒满光的家。”这样的家,给予孩子满满的安全感与幸福感,自然催人酣睡。

 
△沐浴着月光、安然入睡的孩子。

 

 ◎给孩子“走心”的安全感

我的孩子则认为日本绘本作家丸山绫子的《我不怕夜里上厕所》才是她的安眠之书,理由是: 这本绘本色彩柔和;故事取材于生活,让她感觉亲切,并教会她一些生活常识。据悉,作者毕业于多摩美术大学平面设计系,曾获得日本第七次PINPOINT绘本设计比赛大奖。为了近距离接触孩子们,她每天傍晚都去托儿所帮忙,和孩子们在一起。可见,丸山绫子同样遵从儿童生活体验出发的创作理念。

 
△日本作家丸山绫子的《我不怕夜里上厕所》

故事讲述洋子如何克服对黑暗的恐惧,独自夜晚上厕所的成长过程。和此前舒缓的哄睡绘本相比,情节更为跌宕。作者为洋子设置了三道“难关”:走到厕所、拿取草纸、便后洗手。同样,故事场景既有洋子的想象,也有现实的参照。


△厕所里的奇遇。

小猫、小兔、浣熊依次出场的形式,都是“先闻其声”,画面只露出部分形体,一方面制造了悬念,一方面也让从物品到精灵的转场更加自然。这个故事最为“走心”的设置还在于它对儿童安全感的体贴。洋子的独立起因于忙于照顾弟弟的妈妈无暇顾及。而故事并没有止于完成成长的洋子和假想朋友一起玩泡泡的美好想象,而是等洋子钻进被窝,“妈妈一直陪在她身边”,和她道“晚安”才结束。


△完成独立上厕所的洋子与小动物们一起玩耍,折射其内心的喜悦。

 
△妈妈一直陪在睡着的洋子身边。

对一个刚刚经历了冒险和奇遇的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比重新回到妈妈身边更让她感到安心,她又一次感到被爱。因为有爱,哄娃睡觉尽管艰辛,父母们仍甘之如饴。正如有人说,子女和父母的感情,“不是生出来的,而是养出来的。”把小小的你搂在怀中,说个故事,谈一会心,正是这样的亲子时光,日复一日,让我们成为彼此的依恋。




米朵:保持童心,学做小孩~

*本篇视频为绘本内容选读,仅用于图书推介。
本文内容未经授权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
欢迎个人分享至朋友圈。图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栏目统筹:廖薇 
◆主持:米朵
◆文+/廖薇 
◆视频制作:刘建满
◆编辑:米朵
◆二审:张鹏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