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蹲点百千万|中山民众街道:屋顶换新“妆”,村民共绘产业新景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 记者 付陈陈 发布:2025-09-25

金秋时节,走进中山市火炬高新区民众街道接源村,一排排白墙灰瓦的农房错落有致,坡形屋顶在阳光下泛着暖光,房前屋后的三角梅与绿植相映成趣。村口,几位村民正围坐讨论刚完工的“平改坡”项目;巷尾,返乡青年改造的咖啡屋飘来阵阵香气。作为全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培育村,这里的农房风貌改造不仅刷新了乡村颜值,更成为撬动产业振兴、凝聚民心的关键支点,书写着“环境美”向“产业兴”跃迁的生动注脚。

接源村下深滘村民小组的水乡风貌。记者 缪晓剑 摄

 从“要我改”到“我要改”
村民共建激活内生动力

“萧叔,您家屋顶的隔热效果咋样?”“好得很!以前顶楼像蒸笼,现在白天都用不上空调,雨季也不怕漏水了!”接源村海口新村村民萧迪开站在自家楼顶,指尖轻触新换的橘色坡顶,语气里满是得意。这个由政府全额补贴的“平改坡”项目,不仅让老屋告别了“冬冷夏热”的困扰,更让村民们看到了“共同参与”的价值。

接源村正在推进农房屋顶“平改坡”工作,不少农房的红瓦房顶已经建设好。记者 缪晓剑 摄

而在下深滘上街,村民杜桂根家的洋楼屋顶同样披上了新装。这位常年在外从事工程项目的“老村民”,为了配合全村“平改坡”统一规划,主动拆除了自家楼顶价值1.5万元的不锈钢护栏。“只要是为了村子好,该让的就得让。”杜桂根说,早年村里修路,他第一个带头砍掉了自家院前挡路的龙眼树。如今连片的“平改坡”让屋顶整齐划一又富有韵律,比以前杂乱的平顶好看太多了。

这样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在接源村农房风貌改造初期,许多村民也曾心存疑虑:“改造会不会破坏房屋结构?”“改出来的样子会不会很难看?”面对顾虑,村两委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村干部逐户走访,结合政策文件与成功案例耐心解释;同时,主动联系市农业农村局邀请专业机构对房屋结构安全性、防水施工方案进行评估,出具权威报告;更组织设计单位与村民面对面沟通图纸细节,针对每家院落特点调整坡形设计与材料选型。

在多方的努力下,村民们的顾虑逐渐消散,参与热情日益高涨。从最初的“要我改”到如今的“我要改”,接源村已累计完成农房“平改坡”30户,剩余8户正有序施工,更有十多户主动申请加入改造行列。

这场农房风貌提升行动,不仅改变了村庄的天际线,更重塑了村民与家园的情感联结。

从“面子美”到“里子兴”
环境升级激活产业新动

农房风貌的提升,不仅让村庄“面子”更靓,更让“里子”有了新动能。

除了“平改坡”,接源村还同步推进外墙美化、庭院整治与公共空间提升工程,通过统一规划色彩搭配与建筑元素,强化岭南村落特色。此外,在常态化爱国卫生运动以及河道清淤整治的推动下,过去窝棚林立、杂物堆积的河岸,也已被改造成绿意盎然的滨水步道,成为村民茶余饭后散步休憩的新去处。岸边还贴心地加装了护栏,孩子们在河边嬉戏时有了更多保障。

接源村粮仓文旅项目的配套停车场正在建设中。记者 缪晓剑 摄

环境的改变,让停办多年的传统活动重焕生机。近几年的端午节、丰收节,村子又恢复了往年的热闹,鼓点激昂、龙舟竞渡、两岸观众呐喊助威的场景,让许多返乡游子感慨万千。

更深远的变化在产业端。河道上游的下深滘水闸,正被重新修缮加固,为农田灌溉提供更加稳定的水源保障;不远处的文旅项目——海口粮仓,也正如火如荼地建设当中。未来这片始建于1974年的老粮仓将变身为书店、轻餐饮空间、特色农产品销售点等,为市民游客带来沙滩游玩、音乐烧烤休闲、露营放松等体验,预计年底投入运营;闲置农房被返乡青年改造为咖啡屋;闲置空地改造的停车场与观光桥、步道串联起滨水景观与粮仓文旅区;荔枝园周边的农家乐集市呼之欲出。

强村公司统筹运营的乡村集市项目,更让村民切实受益:一期完成比亚迪西侧2亩用地改造,设置60个特色摊位,为村民创造年均增收岗位近50个;项目二期于6月底顺利开业,并启用统一二维码收费系统,管理效能与消费体验同步提升。

如今每到夜里,集市的灯光火便如星子般点亮村巷,让外来务工者的消费热情与村民的经营信心同步升温。

从“试点先行”到“全域蝶变”
经验复制绘就振兴长卷

接源村的蜕变,是民众街道农房风貌提升工程的缩影。走进上网村北则一街,一排农房悄然“换装”,米黄色墙体搭配棕色窗线,在绿树掩映中显得格外典雅;在东胜村,村民们将旧屋拆除重建,并贴上美观的外墙砖,曾经的“赤膊房”披上了素雅新装;在新建村,一处处“微景观”悄然嵌入村民房前屋后,用“小改造”撬动“大变化”……

接源村下深滘村民小组的水乡风貌。记者 缪晓剑 摄

据民众街道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何坚强介绍,自2025年启动农房风貌提升工作以来,该街道已累计完成200多户农房焕新。在资金与力量保障上,该街道创新探索“多方众筹”模式,更让改造从“政府大包大揽”转向“政府引导、社会助力、村民参与”的多元模式:一方面动员建筑国企与村结对帮扶,提供技术与施工支持;另一方面发动商会、企业家等社会力量捐资,同时引导村民根据需求自主承担部分个性化改造费用。

“农房风貌提升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民众街道落实百千万工程、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何坚强表示,下一步,民众街道将以现有改造片区为“示范点”,推动农房风貌提升向“三沿”区域(沿交通主干道路线、沿景区、沿建成区周边)及其他重点地区延伸。“我们会总结接源村一房一策、新建村微景观打造的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让更多农房焕新,让更多村民受益,为百千万工程在镇街层面的推进提供民众样本。”

总策划:伍学标 李庆辉  
总统筹:程明盛
统筹:吴森林、黄凡


编辑  何淼  二审  曾淑花  三审  吴森林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