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古埃及文明大展——埃及博物馆珍藏”的热度从上海延续至香港。这场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举办的文化盛宴不仅方便香港市民近距离触摸千年文明,更吸引了来自中山的“博物馆迷”们专程赴港观展。如今,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进程的纵深推进,11座城市在文化领域的协同发展已从“选择题”变为“必答题”,而文博场馆作为文化传承与交流的核心载体,其联动发展的需求愈发迫切。
放眼湾区版图,数百公里土地上并存着两种制度、两种法系与三种货币。如何打破差异带来的协作壁垒,甚至将差异变为互补、聚合的动能,是包括中山在内的湾区城市亟待破解的关键课题。
带着这一思考,11月18日至19日,中山日报记者专程走访西九文化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M+两大文化地标,围绕文博资源呈现、文博场馆建设、文博资源市场化等议题,与场馆负责人、策展团队等展开交流,探讨香港国际视野与中山文化资源共生互惠的更多可能。

展览并非孤立存在
可从单一陈列到构建文化生态
此次“出圈”的“古埃及文明大展”由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与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联合主办,为香港历来规模最大、内容最全面、展期最长的古埃及文物珍藏展览。
除了精挑细选的250件珍贵文物,牢牢抓住沉浸式文化体验的主线,展览在科技创意、学术研讨、公众研学、文创开发、文艺展演等方面也下足了功夫。
在展厅内外,记者看到有十多个原创多媒体装置,生动演绎古埃及的瑰宝与故事。其中,少年法老图坦卡门的传奇故事,备受观众关注。但因其距今已三千多年,考古发掘出的法老石像有多处残损。该展运用光雕投影技术,虚拟复原了图坦卡门巨像的昔日面貌,重现了其完整形态与曾经绚丽夺目的色彩。此外,在博物馆的不同区域,都设有相关的互动区域和学习活动,观众可进一步探索古埃及的历史、语言与建筑奥秘。
展览还面向社会公众提供了多场高质量的主题学术讲座,推出了一系列适合亲子同乐的创新教育活动、埃及艺术节目表演,如小小法老亲子工作坊及导赏、探索金字塔工作坊及猫神殿创作工作坊等。
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文创区内,收银台前排起了队伍。以古埃及文明灿烂辉煌的历史为灵感,该馆设计推出了超过140款主题精品文创,并与知名生活品牌联合推出家居及护理产品。一名来自中山的观众购买了盲盒、毛绒玩具等,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博士幽默地向她比出一个“赞”的手势。
吴志华告诉记者,对于珍贵文博资源的展出,要做深做透,以便全龄段的观众都能在博物馆中照见自己。“在我们的样本观察中,现在公众来逛展,不仅仅是打卡拍照,他们细心地看文字,找资料,沉浸式地去体验。”所以,展览的完整性、体系性就变得尤为重要。在他看来,现在的博物馆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既有向传统文化靠拢的意愿,又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其中,而这些都可以融合于一个优秀的展陈中。
今年是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中山与香港、澳门联合举办了“从医人到医国——孙中山与粤港澳文物展”,成为三地文化协同的成功案例。其实,中山底蕴深厚,留存有众多珍贵历史遗迹与丰富文化藏品,是岭南文化的重要承载地;香港作为国际文化都市,汇聚多元艺术资源,拥有先进策展理念与成熟运营经验。两地在文博领域恰似互补拼图,未来仍有较大合作空间,共同为湾区观众呈现更多高质量、有深度、成体系的作品。

让每一寸空间都成为文化的“叙事者”
11月19日,香港多云转阴。站在M+的天井仰望,仍有五颜六色的彩虹出现在顶层。“这是韩国艺术家金守子的装置作品《呼吸》,半透明的胶片会随着日光变化,投射出流动的彩虹光斑,像一件美丽的衣服包裹住整个博物馆。”M+助理策展人Anisa向记者介绍道。
M+是亚洲首家全球当代视觉文化博物馆,其藏品涵盖设计、建筑、流动影像、视觉艺术等范畴。该馆位于香港西九文化区维多利亚港海滨,建筑由横向基座平台和纵向大楼组成,底部设有展示装置作品的“潜空间”,外墙配备巨型LED屏幕用于展示流动影像作品。
Anisa认为,M+是一座建筑,是一座博物馆,更是一个交流的平台。“有时候,展品不一定挂在墙上,或者被困在展厅里。目之所及的整个空间,都是艺术的呈现。”随着Anisa的指引,可见M+的内在构造极富开放性和透明度,整座大楼与内外空间形成了和谐统一。
在M+的不远处,是另一座文化地标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这栋建筑的主要设计者是蜚声国际的建筑设计师严迅奇先生,祖籍中山南朗濠涌村。
在建筑界,博物馆设计被公认为是高难度工程,有着相互叠加的多重复杂性和挑战性。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作为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合作伙伴,从规划阶段就备受瞩目。严迅奇认为,香港故宫是一个以博物馆形式出现、展示北京故宫文化的博物馆,因此它应该是一座符合香港都市文化特点的当代建筑。
经过去北京多次考察,严迅奇最终采用了“垂直中轴线”的创意,将北京故宫的平面中轴转化为垂直串联的三个中庭,分别朝向不同的景观,形成“步移景异”的沉浸式体验。在整体外观上,建筑上宽下聚、顶虚底实,形似中国古代的鼎。还有朱红色大门,再现故宫的雍容气度。
对严迅奇来说,建筑不单是艺术,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艺术。所以在建筑功能部分,充分考虑了文物陈列、观众动线的实用需求。作为空间使用者,吴志华对此深有感受。他告诉记者,有些博物馆建设虽然耗资巨大,但过于强调颜值,忽略了实际使用价值,“博物馆里放什么文物,怎么放,这些问题要在建筑设计期同步考虑。甚至每个空间的布局特点,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的搭配等,我和严先生都有交流。”吴志华说。
M+和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创新实践,并非孤立的文化探索,而是植根于一个更宏大的文化生态载体——西九文化区。这片滨临维多利亚港、占地40公顷的填海区域,不仅是香港新晋的文化旅游地标,更是全球最具规模、最富雄心的文化枢纽之一。近日,连接西九及中环的西九渡轮正式投入运营,不仅促进中环及西九龙两岸的文旅交流,也能方便更多旅客探索西九多元的文化魅力。
目前,西九文化区每年举办逾千场展览、表演、教育活动等,大湾区观众可在此一站式接触多元文化内容。这种聚点成面的布局,一方面巩固了香港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定位,更打破了单一场馆的发展局限,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博资源的规模化协同、市场化运作提供了成熟的空间载体与生态样本。

进行市场分类
在文化输出与可持续运营之间找平衡
一座好的博物馆有哪些生存之道?博物馆该坚持免费开放还是适度收费?随着公众文化需求的日益提升,这些关于博物馆发展的核心议题,正频繁出现在公共讨论的视野中。
粤港澳大湾区内,政治体制和文化机制均存在不同,但就文博市场的发展而言,仍存在不少相互借鉴和启发之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合作项目,由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拨捐35亿港元成立,并于2023至2032年期间支持其部分年度大型展览及教育项目。
吴志华博士分享道,博物馆门票、付费工作坊以及各类文创项目等,都是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收入来源。经过过去三年的观察和摸索,吴志华认为整个中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转变,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定位和路径已经非常清晰,“文化消费并非不正确的事情,相反,我们更要直面市场。”
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观众数据分析中,每年约有55%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内地9市,约20%来自海外国家,香港本地观众约占25%。他们不约而同愿意花费金钱和时间,到香港享受文化服务,说明市场需求是客观存在的。
所以“直面市场”的关键,就是要做高质量、高水平的文化输出。无论馆藏、文创还是活动,最重要的是具有文化价值。“我们始终要关注,为付费观众提供的每一项服务,都应是有稀缺价值的,是有益于社会进步的。”吴志华说。
作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战略合作伙伴,中国银行(香港)支持了此次“古埃及文明大展”。该司副总裁陈文表示:“作为香港主要的商业银行及区域性银行,我们坚信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是密不可分的。”支持香港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自然也有益于社会经济发展。
当然,文化事业也应兼顾公平和人文关怀。“在我们合作伙伴的赞助下,有一大批门票直接给到本地低收入家庭。”吴志华告诉记者。
文博市场是复杂而多元的,绝非只有一个标准或者答案。就大湾区普遍文化机制而言,公益性博物馆还是占据绝对主流,它们是市民公平享有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保障。但也应考虑到不同群体对文化服务的不同需求,例如有的希望免费走进文化场馆,有的愿意为稀缺展览、深度体验付费,有的则期待通过文创、研学实现更多互动。这种多元需求,正呼唤文博场馆各展所长、百花齐放,既能让普通观众轻松享受文化福利,也能满足深度爱好者的个性化需求。
此外,对于博物馆普遍面临的资金问题,吴志华建议更多探索巡回展的方式。一场大型展览若仅在单一城市举办,高额的文物运输、展陈搭建、安保运维成本往往让中小场馆望而却步。但通过多城联动、巡回展出,成本自然可以摊薄,优质展览资源也能突破地域限制,更高效地触达湾区不同城市的观众。
编辑 袁凤云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林志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