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下午,坦洲镇茅湾涌畔机器轰鸣、人声鼎沸,中山市水塘河道清淤启动现场会(主会场)在这里热烈举行。现场约600名党员干部、企业代表及群众志愿者共同参与本次清淤行动。机械清淤与人工清理齐头并进,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在河道中央,绞吸式清淤船正缓缓推进。船头铰刀不断旋转,将沉积的淤泥切削、搅起,随后通过管道源源不断输往岸边的晾泥场。这些淤泥经过筛分、脱水、固化,从含水90%的泥浆变成了一块块含水率50%的坚实“泥饼”。经检测合格后,这些“泥饼”将用于绿化堆填与景观建设,实现“变废为宝”。
与此同时,在龙塘工改区的旧排水沟旁,志愿者们手持铁锹,弯腰清理堆积已久的污泥。“之前水看起来浑浊,草丛里蚊虫也多,清理之后环境好多了,大家健康也有了保障。”来自中山庆琏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的员工李先生已是第十次参与清淤。他从河南来中山二十多年,一直住在坦洲,如今已成为清淤志愿活动的“老面孔”。尽管衣服鞋子都沾上了些许泥浆,但他仍然面带笑意:“就是想让大家都有一个碧水蓝天的好环境!”
坦洲镇水务事务中心副主任靳旭介绍,清淤工作在作业方式上,采取“机械+人工”协同推进,主干河道依靠绞吸船等大型机械,小沟渠、边角地带等机器无法进入的区域则由人工清理,实现清淤全覆盖。他补充道:“我们还建立了政企互利模式,部分企业将处理后的淤泥用于绿化堆填,并相应提供人力、机械或资金支持。”
据悉,自系统开展清淤以来,坦洲镇已累计完成13条河涌清淤任务,清淤量约39万立方米,清淤长度超33千米。清淤带来的不仅是生态改善,更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依托整治后的美丽河湖,阔别20年的赛龙舟于今年5月在安阜涌重现,吸引线上线下超36万人次参与,带动旅游收入约765万元。
中山市水务局副局长刘敏铿表示,全市通过“河长制”将清淤工作与“美丽河湖”创建、全域海绵城市建设紧密结合,形成了强有力的统筹机制。在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推广了绞吸船作业、管道输送、围堰水力冲挖等多种工艺,并积极探索淤泥就近资源化利用,如打造生态湿地、建设“三级鱼塘”等。
一系列治理举措还提升了城市防灾减灾效能。刘敏铿提供了一组数据:“结合管网建设与清淤工作,全市内涝点在同等雨量下已减少约90%。特别在前山河流域,今年内涝点下降比例达到89%,今年6月17日强降雨应对中,积水量比以往同期减少约600万立方米。”
未来,中山还计划推动AI精准清淤、机器人清淤等新技术,逐步实现清淤工作的智能化、长效化,为“百千万工程”注入绿色动力,让更多河湖成为市民休闲宜居的美丽空间。
编辑 袁凤云 二审 王欣琳 三审 吴森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