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于今晚在深圳闭幕,回望过去十多天全国运动健儿在竞技体育场上的激烈角逐,那些来自中山运动健儿的拼搏身姿,总是格外吸引家乡人民的目光。
从苏炳添在家乡挂靴退役的感人一幕,到梁锐基十枚全运金牌的辉煌成就;从陈艺文、林珊跳水双姝的完美发挥,到李美妮、卢一镜等四位攀岩少女的“顶峰相见”,再到从中山走出的滑板少年陈烨带着学弟学妹们一起飞驰——今年全运会的竞技赛场上,由中山培养输送的运动员们,用汗水与才华,书写了中山体育的华彩篇章。
中山“明星”,闪耀全运
11月11日,广东奥体中心游泳跳水馆,气氛热烈。决赛最后一跳,林珊稳定发挥,获得81分的高分,以总分379.1分的成绩锁定胜局。她在女子3米板决赛后半程上演精彩逆袭,成功夺冠。拿下中山籍运动员在本届全运会竞赛项目的首枚个人金牌。更令人欣喜的是,获得铜牌的正是她的同门师姐、奥运冠军陈艺文,不久前两人共同拿下了双人三米板金牌。林珊与陈艺文,这两个闪耀全运跳水赛场的名字,背后连着同一个根源——中山市体校。
陈艺文2008年进入中山市体校跳水队,2016年入选国家队;林珊2010年进入中山市体校,2017年入选国家队。两人师出同门,如今双双成为中国跳水队的中坚力量。比赛当晚,她们的启蒙教练张秀荣亲临现场,难掩激动之情。
与此同时,在柔道赛场上,中山名将刘毅历经一个加时的苦战,最终夺得女子-78公斤级金牌。刘毅2010年由火炬高新区上送至中山体校,师从朱荣芹教练练习柔道,2016年输送至广东省队。
她的教练曾评价:“刘毅很灵活,爆发力也很好,特别能吃苦,认准了这件事就会坚持下去。”
马术赛场更是传来捷报。41岁的中山马术名将梁锐基携马匹“凯丽”率领广东队夺得马术三项赛团体金牌。这已是他第七次出征全运会,广东队夺冠的骑手中,还有另外一名来自中山的队员蓝志豪。
随后,梁锐基在个人赛中再夺一金,收获个人第十枚全运会金牌,成为全运金牌最多的中山籍运动员。
据了解,本届全运会竞赛项目中,有40余名由中山体校输送的中山籍运动员,在体操、篮球、武术、蹦床、举重、赛艇、跆拳道、乒乓球等多个项目中,奋勇拼搏,为省体育代表队争金夺银。
体教融合,遍地开花
中山运动员在本届全运会上的耀眼表现,绝非偶然。它背后是一套成熟的“体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和一座城市对体育事业的长期投入与执着坚守。攀岩赛场上的感人一幕,成为这种模式的最佳注脚。
11月14日上午,十五运会攀岩比赛女子攀石预赛现场,中山15岁小将李美妮沉着观察岩点布局,冷静推演攀爬线路,最终获得93.8分,名列第二。
令人惊叹的是,26名参赛选手中,李美妮、卢一镜、俞辰萱、黄泳姗四人全都是中山纪念中学培养输送的运动员。她们分别代表广东、贵州、江苏和北京四省市参赛。岩壁之上,她们是代表不同省市的竞争对手;岩壁之下,她们是朝夕相处的同学、并肩训练的队友。李美妮和卢一镜不仅是同班同学,更是同桌。两人平时坐在教室最后一排,一起学习,一起训练,如今又一同晋级决赛。
“我很希望她取得好成绩,可以和自己一起进决赛。”李美妮赛后接受采访时表示,“很开心和同学一起上赛场,可以一起玩一起笑一起闹。”俞辰萱分享了她在中山学习的心得:“纪念中学把攀岩和学习融合起来,让我可以继续保持这份对攀岩的热爱。”
“今天场上好几个学生参与预赛,很多人可能觉得不可思议。”国家攀岩队教练、中山纪念中学体育教师叶向阳赛后向日报的记者介绍,纪中攀岩队通过阶梯式建设,已形成了良好的人才梯队,“为其他各省市输送优秀运动员”正是队伍的目标之一。
同样在棒球赛场上,由中山培养并输送的选手也大放异彩。本届全运会棒球赛事,中山不仅是承办地,更迎来了本土人才的“丰收季”。
何鑫、黄坤豪、蓝嘉亮、宋涵、田甲、林梓强6名由中山培养的运动员成功入选,分别代表北京、福建、广东三省市队出战,年龄最小的仅19岁,最大的22岁,均出自中山市东升高级中学的棒球队。
“能回到曾经练球的场地打全运会,既紧张又骄傲!”代表福建队出战的黄坤豪是东升高中2022年全国青少年棒球锦标赛冠军队主力队员。在东升高中的三年,不仅让他圆了“考上厦门大学”的梦想,更让“拼命追击,死缠到底”的熊猫精神深植于心。
民间动能,育才新路
中山的体育人才培养,既有体制内的系统训练,也有民间自发的热情投入,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了中山体育的强大根基。滑板项目的突破,正是这种民间动能的生动体现。
11月11日下午,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滑板项目在惠州市体育运动学校收官。广东队斩获3金1银1铜,其中3枚金牌和1枚铜牌的获得者——陈烨、邹明珂、潘家杰、郑好好——均与中山有着深厚渊源。几位滑板选手都曾在中山学习、生活,或在中山接受启蒙训练。
陈烨、邹明珂均由陈烨的父亲——滑板教练陈玩钦一手培养;郑好好也由陈玩钦启蒙后输送至广东省队。陈玩钦这位由音乐老师转型为滑板教练的父亲,为儿子和众多滑手建造了专业训练场。
2008年出生的陈烨,自幼在中山成长。8岁那年,他在商场第一次接触滑板,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为了陪伴儿子训练,陈玩钦辞去原本稳定的音乐教师工作,创办“古滑滑板店”。当陈烨水平提升、面临无场地训练的困境时,他耗尽积蓄,在旧厂房里亲手搭建了碗池滑板场——这也成为中山滑板少年的启蒙之地。
2022年,陈玩钦又自筹资金建造了一个近900平方米的新训练场,新场地设有碗池区、基础区和大U区,为中山及周边滑手提供系统训练环境。陪伴儿子成长的同时,陈玩钦也从一名滑板爱好者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滑板专业教练,现负责广东省队滑板训练工作,并一手培养了陈烨、邹明珂、郑好好等优秀运动员。
2025年1月,中山市滑板运动协会成立,陈玩钦出任常务副会长,致力于推动中山滑板运动发展。
育才密码,成果丰硕
多年来,中山始终坚持“体教结合、育人为本”的理念,构建了“学校选材—体校训练—省队输送—国家队提升”的完整人才培养链条。
在打通体育特长生贯通培养渠道方面,中山率先在全省启动高中阶段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在22所高中布局了田径、篮球等18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为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提供了成才路径和平台。
同时,中山创建19所覆盖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后备人才培养示范校,量身定制学业学习和体育特长培养方案,高中阶段累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800余名。近3年约50名高水平运动员凭借体育特长打通了清华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入学渠道。
此外,中山还对标“U系列”赛事构建小初高三级赛事阶梯、市镇校三级赛事体系,每年举办40多项学生体育竞赛,参赛规模超3万人次。
在专业运动员培养方面,中山市体校的教练团队会定期深入全市各个镇街的中小学,通过“体育课观察、校级运动会选拔”等方式,发掘有体育天赋的“好苗子”。
一旦选中,这些学生将进入“体校+学校”的双轨培养模式,白天在普通学校接受文化课教育,放学后或周末到体校进行专业训练,确保“训练不耽误学习,学习不影响训练”。
数据显示,中山市体校建校至今,已向国家队、省队输送运动员近480人,培养出苏炳添、陈艺文等优秀运动员,他们在奥运会、世界杯、亚运会、全运会等各类重大赛事中取得骄人成绩,共产生世界冠军50人次、亚洲冠军26人次、全国冠军140余人次。
全运赛场上,中山健儿们挥洒汗水,绽放光芒;赛场之外,更多的中山少年正在各所学校的训练场上,为了心中的梦想不断努力。中山的体教融合模式,正培育出更多体学兼优的明日之星。
从校园球场到全运赛场,从大湾区联动到人才辈出,这场以体育为媒的盛会,成为展示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文化交融、体教融合发展成果的生动窗口。而中山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正在中国体育教育版图上写下属于自己的浓重一笔。
编辑 张倩 二审 王欣琳 三审 吴森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