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晚,广东奥体中心的红色跑道被万众目光焐热。
36岁的苏炳添站在第二道起点,身上扛着21年竞技生涯的最后一棒期待——十五运会男子4×100米接力决赛,正等待着这位“亚洲飞人”的谢幕演出。当计时器定格在38秒71,广东队最终获得第四名,与领奖台擦肩而过,但这场比赛的重量,早已超越了名次本身。
现场响起粤语金曲《讲不出再见》,数万名观众用持久而热烈的欢呼声向这位“亚洲飞人”、中国短跑名将致敬。苏炳添缓缓弯腰脱下赛跑鞋,赤足踏上跑道,粗糙的塑胶颗粒贴着脚掌,像穿越21年时光,接住了那个在中山市体校上赤脚奔跑的少年。苏炳添拿起话筒,站在跑道上激情说道,“为了参加家门口的全运会,我坚持了4年。因为我不想无端端地没有声息地跟大家说再见,能坚持到今天,在家乡跟大家说一句再见,我感到非常荣幸。”他的声音带着赛场奔波后的沙哑,却裹着滚烫的坚定,“我的青春已经留下了印记,一切都很值得,不留遗憾了。”
没有盛大的告别仪式,这一幕赤足回望,却成了全运会最戳心的瞬间——从赤足启程到赤足谢幕,他始终是那个从中山出发,为奔跑执着的少年。
四年坚守
为谢幕拼至最后一棒
为了这场“家门口的告别”,苏炳添熬过了四年艰难时光。2021年东京奥运,9秒83的亚洲纪录让他站在生涯巅峰,可年龄与伤病的阴影也随之而来。2023年因身体原因提前结束赛季,2024年伤病未愈与巴黎奥运会失之交臂,外界无数次猜测他是否会就此退场,但2025年,他一次次坚定宣告:“本届全运会,是我的谢幕之战。”
这个赛季的每一步,都写满了“坚持”的重量。4月全国田径大奖赛肇庆站,男子100米预赛跑出10秒49的他,赛后轻声说“这可能是我最后一场100米比赛”,话语里藏着对单项赛场的不舍;6月青岛站 11 秒 37、7月榆林站10秒51,两次无缘百米决赛的成绩,让他坦诚“现在的百米成绩,在广东都排不进前六。”可他没被岁月打败,转而将全部精力投入接力:想为广东队再拼一枚金牌,给运动员生涯画个圆满句号。
9月的山东日照,这份坚持终于绽放光芒。全国田径冠军赛男子4×100米接力预赛,作为第一棒的苏炳添带领广东队跑出38秒60,将尘封 12 年的广东省纪录缩短了0.13秒。“感谢广东队的信任,这个小小的突破,能给全运会的队伍攒足信心!”他在社交平台上的文字,透着老骥伏枥的倔强,也让无数人为之动容——这是他谢幕路上,最珍贵的“加分项”。
廿载深耕
从少年铸就亚洲传奇
回溯苏炳添的奔跑之路,满是“被看见”与“不放弃”的故事。2004年,15岁的他在中山市田径锦标赛上奔跑的身影,被刚调入体校的宁德宝教练一眼看中:“他身材比例好,步幅大,节奏快。”就这样,他成了宁德宝在中山体校的第一名学生,师徒二人结下亲如母子的情谊。2006年进入广东省二沙体育训练中心,时任教练袁国强看着体重60公斤的他,直言“这颗‘皮球’要练大”——10多年师徒相伴,苏炳添的体重涨到70公斤,每一斤增长都是力量的沉淀;成绩从全国纪录到9秒83的亚洲纪录,每0.01秒的突破,都是汗水泡出来的奇迹。
2019年伤病来袭时,他也曾陷入“坚持还是放弃”的迷茫,是宁德宝一句“练到这种程度不容易”,让他重新站在跑道上。2021年东京奥运9秒83的仰天长啸,2021年陕西全运会9秒95让飞人大战首度闯入10秒大关。正如今年全运会期间NIKE为他拍摄的一条广告视频短片里所隐喻:苏炳添制霸赛场的秘诀,正如广东人煲汤——落足料,点会冇料到?(下了真功夫,怎会不成长?)
21年深耕,终成亚洲短跑的里程碑,也让这碗“广东中山靓汤”香飘全国。
一心传承
自赛道开启育人新篇
当赛道上的脚步声渐缓,苏炳添的新角色早已就位。10月28日,投资超600万元的暨南大学苏炳添速度研究与训练中心基地启用,巴黎奥运同款百米直道、30多米长的光纤数据系统,将科技与竞技体育结合。他说:“我现在要做的,是回馈体育,推广田径,给年轻人创造更好的环境”。
作为暨南大学体育学院院长,他的办公室里挂着两张照片:一张是东京奥运的起跑瞬间,一张是和小学生击掌的温情画面,一边是自己的传奇,一边是中国短跑的未来。本届全运会上,16岁的浙江小将陈妤颉打破亚洲青年纪录,“00后”湖北选手李泽洋夺得男子百米金牌,中国短跑的下一程,正由年轻的身影继续奔跑。新生代的崛起让苏炳添满眼期待:“中国人未来能跑到9秒76、9秒77。”
从中山体校的少年到亚洲飞人,从赛道上的拼搏者到讲台后的育人者,苏炳添用二十多年诠释了“坚持不懈”的重量。11月20日的夜色里,他赤足谢幕,但这不是告别,而是另一场奔跑的开始——一场关于传承、信念与未来的奔跑,没有终点。
编辑 张倩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陈浩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