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乌蒙山区寒意袭人,但贵州莹月帆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莹月帆”)的铸锭车间内,热浪与金属光泽交织:工人操控着智能设备,将通过专用管道输送而来的高温铝水缓缓注入模具,20多吨重的大扁锭在冷却后逐渐成型,即将发往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材料。
依此为序曲,一场跨越千里的粤黔协作,正以中山的技术、资本赋能六盘水的资源禀赋,让一座年产值超百亿的铝产业集群在黔中大地崛起,不仅破解了当地“原料外销、加工薄弱”的困局,更让数千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龙头企业跑出加速度
记者跟随中山驻六盘水粤黔协作工作组的脚步,穿过水城区经济开发区的产业大道,莹月帆公司的生产场景映入眼帘:8.4万平方米的厂区内,一期10万吨大板锭生产线机器轰鸣,二期厂房已完成封顶,工人正忙着调试冷轧设备。“从落地到投产仅用8个月,粤黔协作的支持功不可没。”公司董事长何显平直言不讳。
作为产业链中游核心企业,莹月帆的原料供应独具优势——双元铝业的电解铝液可通过特殊管道,直接输送至工厂车间,省去铸锭、运输、重熔等环节。“在大湾区生产单吨要多花200多元融化成本,这里铝水直供,一站式打通生产线。”何显平算了笔经济账。他认为,粤黔协作提供的厂房建设扶持资金解决了基建难题,从广东引进的技术骨干带来先进工艺,让企业快速切入新能源汽车、储能电池用铝等高附加值领域。
如今,莹月帆的大扁锭可定制1至2.5米宽、最长8.5米的规格,单体最重可达26吨,产品供不应求。企业400多名员工中,脱贫群众占比超三成,“平均工资6000多元,包吃住加社保,年收入近8万,比外出打工踏实多了。”正在巡检的工人王师傅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何显平坦言:“企业发展的同时能带动乡亲防返贫,这也许就是粤黔协作的初心。”

小微企业开拓新赛道
离开莹月帆,驱车约15分钟便抵达汉荣益众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荣益”)生产基地。虽然已到午饭时分,但记者看到车间依旧机器轰鸣,部分工人端着饭碗在生产线旁一边吃一边值守。“订单较多,得抓紧赶工。”总经理助理孙国华的话语中透着忙碌与喜悦。
这家2023年9月成立的企业,是粤黔协作招商引资的典型成果。“从注册到投产,工作组全程帮我们协调资源、对接市场,省了太多麻烦。”生产车间里,孙国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据介绍,生产基地占地70亩,重要生产无人机配件、户外用品等高端工业料生产,产品远销江浙、广东及海外,1100万元的东西部协作资金支持是推动企业快速落地的关键。
与莹月帆侧重中游环节加工不同,汉荣益众走“小而精”路线。“依托珠三角市场需求做细分领域,更具竞争力。”孙国华说,工作组搭建的产销对接平台,让企业直接对接大湾区客户,省去中间环节。目前一期近100名本地员工全部上岗,二期投产后将再吸纳200人就业,“让更多乡亲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增收。”

百亿集群绘就振兴图
两家企业的蓬勃发展,是中山与六盘水协作共建产业集群的生动缩影。2021年结对帮扶以来,根据中央部署和粤黔两省安排,中山市组成3个组团分别与水城区、盘州市、六枝特区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其中火炬组团聚焦水城区,以“东部研发+西部资源”模式破解发展瓶颈。“水城区有80.3亿吨煤炭储量,电解铝产业基础扎实,但长期面临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的问题。”六盘水市水城区区委常委、广东省粤黔协作六盘水工作组水城小组组长陈淑梅道出协作初衷。
火炬组团的铝加工产业非常发达,带给六盘水的是系统解决方案:联合编制产业规划,确立“电解铝—铝材加工—铝制品”三级产业链;投入1800万元协作资金,700万元支持双元铝业技改扩能,1100万元建设新材料产业园;创新债权投资模式,资金收益反哺9个易地搬迁社区的公益岗位与基础设施。同时,通过“以商招商”吸引20家广东企业入驻,累计投资4.64亿元。
六盘水水城区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该区铝产业集群已聚集55家上下游企业,2024年产值达130.32亿元,较2021年增长36%,电解铝实现100%就地转化。2024年,集群带动就业超3000人,其中脱贫户占比28%,“产业带动就业、就业巩固脱贫”的良性循环已经形成。
编辑 王欣琳 二审 黄廉捷 三审 吴森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