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镇能量”·大涌|南文社区用“绣花功夫”绘就乡村和谐图景
栏目:首页 来源:中山+西部片区新闻联络处 记者 杨健 发布:2025-11-18

近日,大涌镇南文社区网格员在日常巡查中发现景行正街48号一栋多年无人居住的住宅外墙严重变形,存在安全隐患。南文社区治保会主任周灿昭当即表示:“得赶紧找到屋主,帮忙更换墙体,不然容易危及路过的行人。”这种主动发现、快速处置的机制,正是南文社区践行“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治理理念的生动体现。

作为“百千万工程”省级典型培育村,南文社区将“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的“四个万家”理念深度融入基层治理全过程,以创新机制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网格化+科技赋能:筑牢基层治理防线

南文社区构建了“14名专职网格员+35名兼职网格员”的治理队伍,精细划分6个综合网格和12个四级网格,将基层党建、治安巡逻、矛盾化解等事项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

每日清晨,网格员便带着民情登记本穿梭在街巷,“楼上夫妻争吵扰民”“房前屋后杂物堆积”“杂草丛生滋生蚊虫”“家禽养殖污染环境”——这些家长里短的“小事”被逐一记录,汇成社区的“民生心愿清单”。

网格员身兼“巡查员”与“调解员”双重角色,带头清理卫生黑点、主动化解矛盾纠纷,循着问题踪迹找到根源逐一破解,真正实现“群众呼声在哪里,服务脚步就到哪里”。

南文社区综治中心进行矛盾纠纷登记、调解。(资料图)南文社区 提供

“我们接到工单后,综治中心对接政府相关部门处理,尽量让群众少跑腿,在社区里就能化解矛盾。”周灿昭介绍,南文社区综治中心提档升级后,成为集矛盾纠纷调处、信访、治安保卫、社区网格指挥调度等多功能一体的阵地,整合社区干部、民警、网格员、律师、社工、乡贤等多元治理主体,打造“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闭环模式,无论是涉案金额数百万的劳资纠纷,还是邻里间的琐碎摩擦,群众“只进一扇门”便能获得回应。

据统计,今年以来,南文社区累计解决群众诉求132宗,上报并处理网格事件1718件,矛盾化解率达100%。

“我们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全方位民情收集体系,净化社会治安环境。”周灿昭领着记者走进该社区综治中心二楼的视频监控中心,只见20多支高速球摄像枪覆盖社区主要道路和人流密集场所,140多个治安摄像头构建起全天候监控网络。

“很多居民都希望自己家门口能安装监控摄像头。”周灿昭笑着说,社区特地聘请了3名专职人员24小时轮班,全天候监控并排查区域内的风险隐患。目前,社区已连续三年未发生居民住宅入室盗窃案,科技赋能让“平安”成为群众最真切的感受。

文旅融合+生态焕新:打造“网红”新地标

作为“现代音乐教育之父”萧友梅的祖籍地,南文社区着力打造音乐主题特色村,启动景行街农房“微改造”,让一栋栋农房换上新装。

“以前朴树下是杂草堆,现在抬头是绿荫、低头是稻田!”居民们感叹道。南文社区以“一截二引三提升”策略改造运身塘,为103户居民接入污水管网,引入活水打造滨水公园。

70亩“朴树下”农田,从环境黑点变为网红打卡点,被誉为“中山版大理喜洲”。通讯员 李泽衍 供图

在土地资源的盘活利用上,南文社区通过“三清三拆三整治”腾挪用地,将70亩荒废农田升级为“景行田园”生态休闲农业场,打造成集田园观光、茶饮休憩、音乐文化于一体的“网红打卡点”。漫步其中,人们既能感受到浓郁的农耕文化气息,又能体验到现代文旅的独特魅力。如今,这里每天平均人流量接近3000人次,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2023年我们开业时,村里只有零星的消费业态。现在已经成了网红打卡地,有十二三家商户入驻,有茶饮店、工作室等,村里的人气更旺了!”南啡咖啡店店主萧润宏说道。

提升社区整体环境品质方面,南文社区同步推进“美丽庭院”建设。成立首个巾帼志愿管护队,组织近50名社区妇女参与绿化美化、环境保护、庭院(阳台)创建等志愿服务。免费为居民提供树苗,开展“美丽庭院(阳台)”展播活动,以“一户示范、一街带动、一片引领”的模式,推动全村人居环境品质持续提升。

朴树下网红街区,70亩稻田如一张绿色的毯子吸引游客前来打卡。通讯员 李泽衍 供图

同时,社区大力开展“绿美共建”行动,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合力栽种1424棵树苗,发动2500人次志愿者清理卫生黑点410处,让社区的环境变得更加整洁干净。

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如今的南文社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南文社区党支部书记萧建新坚定地表示:“我们坚持党建引领,既要改善人居环境,也要保留农耕文化根脉,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展望未来,南文社区将继续推动“农业 + 文旅”融合发展,让“百千万工程”在基层绽放出更夺目的光彩。

【出品】西部片区新闻联络处(古镇、横栏、大涌、沙溪)


编辑  张倩  二审  朱晖   三审  陈浩勤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