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产融合 刺梨富民——从盘州山野看粤黔协作刺梨富民实践|粤黔协作 山水情深⑦
栏目:首页 来源:中山+ 记者 卢兴江 发布:2025-11-17

11月的盘州,寒意渐浓,但贵州刺力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却热气腾腾:瓶装刺梨原汁在流水线上快速灌装,工人们正忙着将产品打包发往粤港澳大湾区。“今年收了1.46万吨刺梨,给果农带来5800万元收益!”公司副总经理景瑞雪的话语里满是欣喜。

五年来,通过5060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精准滴灌,六盘水市61万亩刺梨从山间野果变身“金果”,串联起种植、加工、文旅全链条,带动38万余人增收,让“刺梨之乡”在三产融合中走出富民强市新路径。

绿满山野:小刺梨长成“摇钱树”

11月11日上午,车行盘州市盘关镇的山路,两侧3.12万亩刺梨园绵延起伏,红砖步道在林间蜿蜒伸展,工人们正忙着铺设最后一段路面。“以前是零散几百亩,现在连成片、通了路,采摘、观光都方便!”站在刺梨种植园最高处的观景平台,盘江天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聂德友向记者介绍。作为国家级创业园区,这片刺梨示范园的蜕变离不开东西部协作的助力。

万亩刺梨园景象。记者 卢兴江 摄 

聂德友算了一笔账:协作资金累计投入700余万元,不仅建了深加工生产线和冷藏仓库,还配套120余万元的提水工程和休憩设施。如今,园区覆盖8个村3498户村民,423户建档立卡户全部脱贫,常年需要150-200名劳动力,采摘季峰值可达800-1000人,村民按技能能拿到100-150元/天的工资。

从荒山到绿洲,从零星种植到规模化产业园,协作资金让小刺梨扎下深根,长成了村民的“摇钱树”。

精雕细琢:土特产变身“抢手货”

今年是刺梨挂果大年,但刺梨的丰收,只是产业发展的第一步。如何让被称为维C之王的“山野佳果”卖出好价钱?答案藏在现代化的加工车间里。在贵州刺力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展厅,记者得知,刺梨经过清洗、压榨、过滤、杀菌等工序,变身原液、果脯、果酒等50余种产品,身价会大幅提升。

刺梨王原浆生产线上,两名工人准备装箱。记者 卢兴江 摄

“没有协作支持,我们很难走出大山!”刺梨王公司副总经理景瑞雪直言。作为盘州市属国有独资企业,公司牵头建设37.27万亩刺梨种植基地,而东西部协作带来的资金、技术和渠道,让企业如虎添翼。3500万元协作资金重点投向设备改造和市场推广,企业不仅在广州、深圳设立了营销中心,还通过协作渠道在广州举办产品发布会,让大湾区市民熟知盘州刺梨。

刺梨王展厅,企业方与中山驻六盘水工作组成员谈进一步协作。记者 卢兴江 摄 

更值得一提的是“组团式”技术创新带来的突破。中山市小榄组团牵头组建粤黔协作刺梨健康食品全产业链创新发展联盟,共享品牌、市场、科研资源与成果。华南农业大学团队改良土壤,让刺梨硒含量达0.15mg/kg;中山企业咀香园的“低温脆化粉碎技术”让刺梨焙烤食品在大湾区销售额破千万。2024年,刺梨产业集群加工量达1万吨,产值突破5亿元,今年1-7月销售额同比增长30%,昔日的“土特产”已成为走向全国的“健康食品”。

景村相融:好风光赚来“旅游钱”

加工环节提升了刺梨的附加值,文旅产业则让这份价值持续放大。

驱车抵达哒啦仙谷国家4A景区,记者看到200亩湖畔花园酒店掩映在绿树间,改造后的“农家巷子”青石板路蜿蜒,墙壁上的农耕民俗画引得游客拍照打卡,河道清澈、景观错落,基础设施已然提质升级。

盘州市·小榄组团协作共建“刺梨之乡·康养农旅”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带(哒啦仙谷)。盘州融媒体中心 供图

“景区是东西部协作农旅康养示范带核心,2025年投入996万推进环湖旅游提升、农旅康养等四大项目。”盘州市两河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朱昭旭指着施工中的环湖区域介绍,协作资金除了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更直接带动就业,“目前日均带动80人以上就业,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

盘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麦雄伟补充道,1400万元协作资金持续注入景区升级,同步规划春跑、摄影大赛等引流活动,让景区成为三产融合的重要纽带。景区运营公司总经理彭华妊提及,协作不仅带来资金,更组织人员赴中山学习,带动村民改造精品民宿,“服务质量提升后,游客回头率显著增加。”

记者在景区内看到,施工人员正加紧铺设环湖步道,沿途民宿、餐馆均摆放着刺梨相关产品,文旅与特色产业的深度绑定,让乡村风光真正转化为富民红利。


编辑 张倩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吴森林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