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2025年中山市南头镇组团驻海山镇帮扶工作联席会议在潮州市海山镇人民政府举行。来自中山市结对帮扶潮州市乡村振兴驻市指挥部、中山市南头镇党委政府、中山市黄圃镇党委政府、中山市生态环境局、中山日报社、潮州市海山镇党委政府、中山市南头镇组团驻海山镇帮扶工作队的相关领导和成员齐聚一堂,共商帮扶良策、共话协作发展。

多方建言献策 锚定帮扶核心方向
会上,各参会单位积极结合自身职能定位,围绕帮扶工作的精准发力点展开深入交流,为后续工作锚定核心方向。
中山市黄圃镇副镇长陈晓刚表示,每次来海山镇,他们都带着明确的任务和十足的诚意,接下来也将持续跟进海山镇的发展需求,全力做好资源对接与服务保障。同时,勉励驻镇帮扶干部,紧盯工作目标,严格落实驻市指挥部的各项要求,在扎实履职中锤炼本领、提升能力,当好两地交流的“桥梁”。
中山日报社副总编辑程明盛则从媒体赋能的角度,介绍了报社的帮扶实践。他强调,作为帮扶组团的一员,中山日报社始终牢记媒体责任,不仅发挥全媒体矩阵优势,通过报纸、网站、客户端等平台全方位展现海山镇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乡村治理创新等方面的成效,更以“软实力提升”为抓手办实事,协助优化当地图书馆服务质量、支持村镇书屋建设,为村民和学子打造更优阅读环境。
中山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杜敏在发言中,分享了此次来访的直观感受:“从进入海山镇开始,沿途看到的村容村貌、村民的生产生活状态都充满地方特色,而且每次来都能感受到明显的发展变化,这片土地的发展潜力不可限量。”杜敏表示,接下来将聚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强化党建引领、助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三大主线,持续精准深化帮扶举措,为海山镇发展保驾护航。
中山市南头镇党委书记陈飞国则从全局角度提出了帮扶工作的核心要求。他强调,驻镇帮扶干部首先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到驻镇帮镇扶村工作的历史使命,以更强担当投入工作;其次要聚焦关键领域发力,重点在科技赋能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推动文旅融合等方面下功夫,切实提升海山镇的“造血”能力;同时要深化组团式帮扶优势,着力打造更具影响力的特色帮扶品牌,更要广泛发动爱心企业等社会力量,凝聚起全民参与帮扶的强大合力。

务实举措落地 传递帮扶温情暖意
在明确帮扶方向的同时,一批实打实的帮扶举措同步落地,让温情直达基层。
会上,中山日报社捐赠帮扶资金6万元,中山市生态环境局捐赠帮扶资金6万元,黄圃镇捐赠帮扶资金8万元,南头镇捐赠帮扶资金15万元,慈善资金10万元。各组团单位和爱心企业还为海山镇村居捐赠物资一批。



会前,中山市南头镇党委政府、中山日报社相关领导和成员还调研了党建结对项目——东港小学操场硬底化工程,并为其揭牌。据了解,中共中山市委组织部坚持“党建结对促振兴”理念,专项拨付帮扶资金支持东港小学运动场升级改造,东港村亦自筹部分资金投入,双方以实际行动深化中潮两地协作,赋能海山镇乡村振兴。
此外,中山市生态环境局相关领导前往党建结对帮扶村——达南村进行了走访调研,并看望慰问了全村21户脱贫户。“最近身体还好吗?”“生活上还有什么困难?”慰问组一行深入村民家中,与他们亲切拉家常,细致询问健康状况、家庭收入、子女教育以及各项帮扶政策享受情况,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和愿景,并送上生活的祝福与慰问品。这份来自中山的深切关怀,让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纷纷表示感谢党和政府的牵挂与帮助,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
中山驻潮州市指挥部总指挥彭上战对后方组团单位、中山市委市政府及各部门、各镇街、爱心企业的大力支持表达了由衷感谢:“没有后方这么强有力的支持,我们的帮扶工作根本无法取得今天的成效。”他表示,帮扶工作在不同阶段有不同使命,接下来要牢牢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底线,更要把产业帮扶作为核心抓手,既要做好“输血”式的保障支持,更要强化“造血”式的培育赋能,让帮扶成果真正落地生根、惠及民生。
海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武锐也表示,今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中山驻市指挥部的正确领导下,各组团单位及工作队积极统筹资源,坚持真抓实干,组团单位及工作队以“真心实意、真金白银、真抓实干”的实际行动,做到驻到实处、帮到点上、扶到根上,真正做到倾心相助、真心帮扶海山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希望未来,两地能以“百千万工程”为牵引,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扩大合作成果,一方面,发挥各帮扶单位资源优势,加强产业协作,另一方面,加强帮扶干部队伍建设,奋力推动驻镇帮镇扶村工作迈上新台阶,推动两地对口帮扶取得更大的成效。
编辑 张倩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吴森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