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中心任务,对“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作出新的部署。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联合承办第十五届全运会,这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以其“团结、创新、共享”的核心理念与紧迫的协同需求,为中山正在进行的治理现代化探索提供了宝贵的价值参照与强劲的实践催化。
全运会的筹备并非中山治理改革的起点,而是一个关键的“赋能节点”。它通过高层政策授权与赛会实践压力,加速、深化并系统化中山既有的改革进程。本文将首先阐释全运精神如何为中山的持续探索提供了价值升华与引领;继而剖析在全运背景下,治理机制如何实现从“常态探索”到“创新突破”的变革;最终,系统总结中山如何主动将“赛事侧”的场景测试,转化为“城市侧”治理能力全面升级的四大路径。
一、价值引领:全运精神的治理内涵升华与中山实践
全运会“团结、创新、共享”精神与四中全会“区域协调、科技自立、民生优先”原则高度契合,为中山既有的治理实践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构建起更清晰的行动框架。
以“团结”凝聚跨域合力。深中通道通车一年来,累计发送旅客近280万人次,跨市公交双向发班约5.1万班次(中山侧统计),航空港巴士日均92班,形成“双城通勤”新图景;“深中通办”政务服务事项达735项,公积金、医保等服务深度互认,有效巩固并拓展了破解行政壁垒的成果。全运会粤港澳联合办赛模式为持续推进中的“深中一体化”提供了更强劲的实践参照与合作动能。
以“创新”驱动数字治理。2025年6月《中山市政务服务升级改革行动方案》推出38项举措,推动AI赋能政务全链。首位“政务服务AI员工”上岗后,平均0.8秒响应,对接12个部门800余项高频事项,实现技术应用向体系重构的加速深化。对标全运会“技术+制度”模式,中山的智慧城市建设必将更上一层楼。
以“共享”彰显民生温度。截至2025年9月,中山133个“香山长者饭堂”服务超105万人次,延伸助医、助洁等“4+N”服务。中山市生态环境局同步发布《助力十五运会全过程碳中和倡议书》,将城市的绿色发展追求与赛会标杆创建紧密结合。全运会无障碍服务与可持续理念,为中山持续建设的“全龄友好”型城市注入了新动能。
二、机制创新:“授权性制度创业”与治理范式变革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与省委深改委的系列部署,为地方治理创新提供了顶层设计与政策授权。在此背景下,中山的实践呈现出典型的“授权性制度创业”特征——即政府、企业、社会等多元主体,借助高层政策所提供的合法性依据与改革空间,主动打破传统治理边界,共同探索并创立新的规则与模式。在这一理论视角下,中山逐步形成了“政府引导-多元协同-制度创新”的实践范式,精准回应了四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
构建多元协同机制激发活力。火炬高新区与西门子共建湾区首个产业赋能平台,推动集群数智化转型,截至2025年9月,高新区超半数规上企业启动数字化转型,全运机遇为这类既有的产业协同注入了更高的战略定位和更紧迫的转型需求。
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跨域通办。借助全运会粤港澳协同治理的“压力测试”,中山与深圳将“深中通办”的既有成果,进一步升维为跨市协同治理的稳定规则体系。
创新绿色治理协同路径。乘着“绿色全运”的东风,中山市顺势将绿色发展战略与赛会要求深度融合:市属国企中山公用牵头构建的“零碳园区-光储充-虚拟电厂”体系得以快速推进,2025年4月与火炬工业集团启动零碳园区项目,首期年减碳预计3500吨;同步发起企业碳配额捐赠,首批11家企业捐赠3.2万吨,用于抵消园区碳排放及运维,社会资金占比62%,形成“国企牵头、企业补位”的协同模式,实现从“政府独奏”到“政企社合唱”的治理转变。
三、路径突破:从“赛事侧”经验到“城市侧”治理的升华
中山敏锐地抓住全运会这一超级应用场景,主动将“赛事侧”催生的高标准、新技术、强协同压力,系统性转化为提升“城市侧”常态化治理能力的契机,形成四大可推广路径。
从“赛会无障碍”到“城市全龄友好”。以承办残特奥会这一最高标准为契机,中山全面检验并大幅提速了无障碍环境的全域建设,依据《中山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五年行动方案》,2025年需完成3500个公共场所改造,同年8月已组织残疾人代表完成场馆全流程体验优化,实现从特定群体保障到全民友好的理念与行动升级。
从“智慧赛事”到“智慧治理”。全运会智能管理需求倒逼数字治理成熟。典型如为迎接十五运会而打造的“运动中山”全民健身服务平台,它整合了全市体育场馆、赛事活动、健身指导等资源,实现了“一键预约”“一体服务”,将赛事的组织管理经验沉淀为普惠的民生服务数字资产。
从“绿色赛会”到“城市碳中和”。将全运会作为绿色技术的“示范场”和行动的“催化剂”,中山把短期绿色行动升为长期战略:南区建成华为“光储充”超充站,年发电量4.5万度、减排35吨;借鉴西安等城市经验,编制《场馆赛后利用规划》,实行“一馆一策”植入6大功能,力争赛后首年利用率≥70%,规避“赛后冷清”困境。
从“赛事文化”到“人文治理”的融合。中山借此盛会,更系统地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跨域治理的硬支撑。具体而言:一是活化文化资源,可依托孙中山故居纪念馆2024年510万人次的接待量,策划推出“孙中山与体育精神”主题展,实现全运赛事与人文历史的共振;二是创新传播载体,通过线上社教与VR体验,年度参与达7.34万人次,拓展了文化治理的边界;三是构建共识平台,拟通过联合港澳高校举办“全运精神与民生治理”论坛并发布《跨域文化协同倡议》,旨在积极探索养老、文旅等领域的服务标准互认,以文化共识滋养治理协同。
四、启示与展望: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新范式
全运会的筹办如同一场高强度的“压力测试”,这场“赋能节点”检验并极大激发了中山治理现代化的潜能。其核心启示在于,治理现代化的过程,本质上是将重大事件的“瞬时效应”转化为城市发展的“长期效能”。中山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一条“基于基础-精神催化-制度突破-长效治理”的清晰路径:
精神价值是“凝合剂”。“团结、创新、共享”的全运精神与“敢为天下先”的城市基因相融合,为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行动提供了最深层的价值共识。
数智技术是“加速器”。从“运动中山”平台的数字服务到“无人机+AI”的违建治理,技术不仅是提升效率的工具,更是驱动治理范式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见变革的核心力量。
制度创业是“转换器”。“深中通办”的规则重构、“石岐鸽”的产业协同、“零碳园区”的政企合作……这些实践的关键,在于多元主体利用政策授权,共同创设了行之有效的新规则、新机制,确保了改革成果的可持续性。
面向未来,中山的治理升级需在三个维度持续深化:一是推动“协同治理”从项目化向制度化深化,依托镇街综合执法改革的全省标杆优势,前瞻探索深中跨市执法协作,力争形成制度样本。二是促进“数字赋能”从场景化向生态化演进,让“运动中山”等智慧应用从“盆景”变“森林”,构建城市级一体化智能体。三是实现“人文价值”从特色化向品牌化升华,让孙中山文化资源、香山古韵、石岐味道等IP,从文化资产转化为塑造城市气质、增强认同感与凝聚力的治理资本。
全运会之于中山,远不止于一场赛会,更是一座城市在奔向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对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进行系统性重塑的生动实践。这场实践所凝聚的价值共识、创新的制度安排与验证有效的技术手段,正系统性地固化为中山面向未来的长效治理机制,持续探索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之治”。
作者供职于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
本文系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粤港澳协同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项目:“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背景下数智技术赋能粤港澳湾区体文旅产业协同发展”(编号2025GBA-177)阶段性成果。
编辑 张倩 二审 黄廉捷 三审 苏小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