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镇能量”·大涌丨祠堂新生+侨房蝶变!安堂社区“颜值”“气质”同步提升
栏目:首页 来源:中山+ 西部片区新闻联络处 记者 杨健 发布:2025-11-04

清晨的阳光透过拱窗,洒在安堂陶艺之家的展品上。11月1日上午,清华大学美院陶瓷艺术设计系教授郑宁正手持素坯,手把手教安堂返乡青年余展孝将陶土塑成碗盏。这座由闲置侨房改造的艺术空间自今年9月试运营以来,为安堂古村的文旅画卷添上了重要一笔。

记者从大涌镇安堂社区了解到,入选广东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以来,该社区聚焦历史文化传承、人居环境提升、产业融合发展等关键领域,深度挖掘中国传统村落优势特色,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2024年集体经营总收入达1449.16万元,同比增长29.37%;盘活侨房16间,引入文旅新业态7家;农房风貌改造覆盖237栋,乡村“颜值”与“气质”同步提升。

一条串联安堂社区古村落、大涌社区清平骑楼街、南文社区田园风光并辐射红博城的“隆都特色文化风貌带”轮廓初显。记者 文波 摄

祠堂新生:
从历史遗存到文化客厅

位于长堤大街东段的安堂文化馆内,村民林伯正为游客介绍祠堂的变化:“以前祠堂多是祭祀用,现在变了样!”他指着文化馆的侧厅介绍,这里不仅定期举办茶道、戏曲等活动,还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阅览活动。

安堂社区是中山宗祠庙宇保存最多、最精美、石板路保留最完整的村落,现存祠堂16座、庙宇8间、石板街总长1000多米,先后荣获“中国传统村落”“广东省古村落”“中山市特色精品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安堂社区致力于活化祠堂及历史建筑空间,将文化传承嵌入公祠改造,丰富社区文旅艺术体验场景,让一座座古建焕发新生。“社区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对16座祠堂实施分级保护。”安堂社区党委委员、安堂物管公司总经理林红玉介绍道,目前,已有6座完成修缮并植入新功能,转型为集文化展示、便民服务、民俗体验于一体的公共空间。

记者看到,安堂文化馆、武术馆整合了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站、隆都民俗馆等惠民场所,成为居民日常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村史馆则集中展示安堂村的历史沿革、风俗文化、名人乡贤故事,生动再现了村民砥砺奋斗的艰辛历程,成为传承乡村记忆的重要窗口;安堂书画馆内,安堂籍画家林雅京、书法家林国欣两位大师精心创作的山水画及书法作品错落有致地悬挂在墙上,成为居民“天天能来”的文化客厅。

由祠堂改建而成的安堂书画馆。(资料图片)

“祠堂活了,村子就有了魂。”林伯感慨道。如今,市民游客沿着双桂大街石板路漫步,既能感受百年宗祠的庄重,也能在香山书房静享阅读,在安堂乡村驿站感受“百千万工程”成效。

侨房蝶变:
从“老破小”到“网红打卡地”

为盘活闲置的老旧侨房,安堂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创新推出“以租代管”模式,对闲置侨房进行系统性保护改造,实现了“老侨房”到“新载体”的蝶变。

林红玉表示,截至目前,社区已收储整合老旧农房侨房16家,成功引入网红餐饮和青年创业项目7家,显著提升了“三街七巷”文旅街道的商业氛围。

位于双桂下街石板街旁的安堂美宿便是由侨房改造而成,设有七室二厅、花园等配套设施,保留了青砖墙、木趟栊门等岭南建筑风格,同时融入民俗风情和人文历史,备受市场青睐。民宿主理人林杏飞飞透露,2025年上半年,民宿出售房间382间次,同比增长约70.83%,接待留宿旅客约370人次。

社区精心打造的安堂陶艺之家,也是闲置侨房活化利用的代表。这座集文化体验、艺术创作、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公益平台,由强村公司负责日常管理,返乡青年余展孝便是运营团队中的一员,“我从小在村头古榕下长大,一直想着为家乡出份力。”

陶艺之家内,返乡青年余展孝指导社区居民制作马克杯。安堂社区供图

陶艺之家9月试运营以来,已成功举办6场覆盖全龄段的公益体验活动,包括面向亲子家庭的“创意泥条盘筑”、面向18-35岁青年的“手工马克杯制作”等主题活动,吸引80余名社区居民参与,成为传承传统技艺、丰富文化生活、助推农文旅融合的重要平台。

以安堂陶艺之家为新节点,社区进一步整合古村文旅资源,串联村史馆、竹林广场香山书房、文化馆、武术馆、美术馆、书画馆等场所,打造了“吃住游研学”一体化的古村休闲旅游路线。2025年上半年,社区接待各类游客超860人次,同比增长约43.33%。

人居提质:
环境提升“美美与共”

农房改造是提升社区整体形象和人居环境的关键一环。安堂社区聚焦“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要求,以农房屋檐、院墙、周边环境提升为重点,采用“连片改造、以点带面”的方式,全方位推进村容村貌提质升级。

2024年,安堂社区重点完成了双桂下街60家农房外立面改造,同步推进300米石板街沿线农房风貌优化。2025年,在市属国企大力支持下,安堂社区启动长堤街、双桂大街、双桂下街片区农房风貌提升项目,对237栋农房建筑墙身进行瓷砖清洗、青砖清洗、翻新喷漆,项目预计投入约500万元。同时,社区强化“9+2”道路沿线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开展田间看护房综合治理,累计拆除违规窝棚8处,新增规范田间看护房30余处,有效改善了乡村空间秩序。

长堤街农房改造后面貌一新。安堂社区供图

环境蜕变靠党群合力。安堂社区组织万名党员干部“入镇下村”,镇主要领导驻点联系社区,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志愿服务活动,2025年上半年开展23次,动员志愿者约500人次。

住在长堤街的林阿姨指着院墙新绘的民俗壁画乐呵呵地说:“你瞧,现在村里一步一景,人居环境越来越好,村民的幸福感蹭蹭往上涨,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了。”

站在“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新起点,安堂社区计划深化祠堂修缮、拓展侨房活化场景,并优化文旅配套设施。林红玉信心满满地说:“我们将继续对照省、市标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让古村焕发持久活力。”

【出品】西部片区新闻联络处(古镇、横栏、大涌、沙溪)


编辑 曾淑花  二审 朱晖   三审 林志强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