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期盼的国庆、中秋“双节”来了。“双节”里的中山,被一场场热气腾腾的活动提早唤醒:香山古城孙文西路步行街、大涌镇红博不夜城相继焕新开放,民众街道水乡旅游文化周开启乡村新篇,中山博览中心国庆车展涌动消费热情……这座城市用180多项文旅活动,把“双节”过成了展示发展成果、传递民生暖意的生动窗口。
节庆的热闹,首先藏在“促消费、惠民生”的实在里。中山市博览中心的国庆车展作为重大促销活动,一开场就吸引大批市民驻足。大伙儿围着新能源汽车问性能、算优惠,“深中通道开通后通勤更方便”的讨论声不绝于耳,车辙里裹着的不仅是购车需求,更是对同城生活的期待。
随着粤菜师傅美食嘉年华活动在五桂山街道拉开帷幕,地道风味成了拉动消费的“引擎”,各镇街美食活动的烟火气也一下子“窜”了起来。坦洲镇推出“河鲀美食节”,粤菜师傅亮出绝活;小榄万人菊城美食盛宴、港口岭南汤都美食文化节同步开启,既满足了市民的味蕾,也为假期经济注入活力。这些活动不是简单的“热闹”,而是将消费场景与民生需求深度结合,让市民在过节中得实惠,让市场在节庆中焕发生机。
文化的传承,是中山“双节”最动人的底色。在“香山文脉・百年焕新”的主题下,传统文化与现代体验碰撞出独特魅力。孙文西路步行街上,国家级非遗项目六坊云龙、醉龙舞轮番上演;香山书院“物之序,印篆古今”非遗工坊里,市民跟着师傅学刻印章,朱砂印泥里藏着对文化根脉的珍视。中山影视城里,非遗醒狮、彩带龙与盛唐游乐会、打铁花表演同台亮相,《阮玲玉》4K修复电影展映让老经典焕新颜;如此美好的节日,自然少不了“金色大地音乐会”这个中山特色品牌——红歌、港乐、民乐专场轮番登场,音符里攒着的不仅是欢乐,更是文化自信的传递。这些活动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也让市民在参与中读懂中山的文化基因。
城市的发展,在双节活动里清晰可见。“百千万工程”的成效不是抽象的数字,而是市民触手可及的变化。9月30日晚,借着香山古城开街的契机,“我们都是追梦人——中山市‘百千万工程’主题文艺宣讲石岐街道专场”在孙文西路步行街香山剧场举行。6位来自一线的青年宣讲员,以自身经历阐释“百千万工程”的内涵,赢得观众阵阵掌声;国庆当晚,翠亨新区深中通道日出观赏点上演“飞阅百千万”无人机表演,2000架无人机将产业发展、城乡建设、乡村振兴的成就化作空中叙事,让“百千万工程”的成果可视化、可感知。而作为深中融合的桥头堡,翠亨新区推出的“悠享中山・啡尝时光”露营 Party、“湾区咖啡走廊”首发活动,吸引两地民众参与,深中同城的红利正从“规划图”变为“生活图”,跨城过节、同城消费已成常态。
所有热闹的背后,都有一群人的默默守护。投身爱国卫生运动的党员干部与志愿者们,穿梭在社区街巷开展环境清洁,同时细致做好基孔肯雅热防治科普宣传,用通俗讲解为市民游客筑牢健康防线;高铁、城轨站的工作人员忙着指引旅客,高速交警顶着烈日疏导车流,制服后背上的汗渍是责任的印记;环卫工人穿梭在街巷清理垃圾,供水、供电、供气人员严格巡检,守住民生保障的“底线”;博物馆讲解员滔滔不绝、医护人员坚守岗位、快递小哥穿梭派送……工厂车间、田间地头、旅游景点,处处都是坚守的身影。他们没有假期,却用“辛苦指数”换来了所有人的“幸福指数”,这群“守护者”让热闹有了安全感,让节庆有了温度。
这个“双节”,中山的精彩远不止于活动的数量。从促消费里的民生实惠,到传统文化里的精神传承;从“百千万工程”的乡村蝶变,到深中同城的发展机遇;从热闹活动的氛围营造,到坚守者的责任担当,这座城市把发展的成果、民生的暖意、文化的魅力,都融进了节庆的每一个细节里。“双节”里的中山,遇见的不只是风景,更是一座城市向上生长的力量,和一群人守护一群人的温暖。
编辑 袁凤云 二审 曾淑花 三审 程明盛